分享

蒲宁 | 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

 如意王学习室 2023-03-02 发布于上海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  获奖理由

全文共3207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获奖成就是关于他的散文创作的,但是他也是一位全能的作家,一生的主要成就是中短篇小说,另外通过诗集《落叶》获得普希金奖。
蒲宁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族的没落,他在15岁便弃学并在19岁开始谋生,同时在15岁也开始创作诗作,17岁便陆续在杂志上发表诗作。
1892年,也就是蒲宁22岁时,进入莫斯科大学读书,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在露天下》,这是一部有别于当时实用主义诗歌的抒情诗集。
次年出版了短篇小说《田间》并完成了《塔尼卡》,其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贵族生活上的华丽和精神上的贫瘠,为贵族的没落哀悼。

1895年遇到契诃夫,并成为情投意合的知己。
1897年,蒲宁凭借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1899年结识高尔基,这促进了他形成民主主义的观点,次年完成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
1901年完成并出版诗集《落叶》,同年出版了短篇小说《末日》和《松树》。
1909年,蒲宁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名誉院士,次年完成小说《乡村》并于文学界名声大噪,这部小说的问世,也显示蒲宁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他不再将目光停留在“贵族圈”,而是转向了更加广泛的社会题材 -- 俄罗斯农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

此后,他又接连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例如《欢乐的庭院》、《蟋蟀》、《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夜话》和《一百零八》等。
1916年,蒲宁完成了短篇小说《来自旧金山的绅士》,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
十月革命爆发后,蒲宁开始流亡国外,1920年移居法国,期间创作了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不幸的日子》和《回忆录与画像》,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米佳的爱情》。
在流亡33年后,于1953年,蒲宁病逝于他乡 -- 巴黎。

蒲宁的创作是矛盾的,但也是融合的、进步的。

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高蹈派”的影响(高蹈派是法国十九世纪末的诗风,反对浪漫主义的粗率和自我表达,主张客观的表达和对纯洁的追求,是当时一种新的古典主义),同时他又崇尚着普希金的传统浪漫主义。

他在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在文学描写上不同于古典传统,他热衷于描写和赞美自然。

在蒲宁的笔下,自然中的植物是活跃的,是生动的;自然中的动物是富有灵性的。

无论是清新的白桦树还是如美人般的燕子,都给予读者听觉、视觉、触觉各个方面直观的感受,令读者沉入其中。

在他的笔下,植物和动物都是富有感情的,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赋予自然人格化的特征,还时常将自己的处境与自然相连接。

蒲宁用细腻的语言赞美歌颂着自然,同时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表达着对曾经贵族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贵族没落的叹息。

正因如此,文学评论界认为蒲宁的作品已经成为俄罗斯经典散文的范例,他在描写俄罗斯的自然和人物时具有独特的技巧,而其语言节奏明快而准确细腻,给予读者音乐般的享受。

能够给予读者音乐享受的不仅仅是蒲宁的诗歌和散文,还有他的小说。

蒲宁在小说创作中擅长运用排比、倒装、对偶、平行结构和俄语成语等技巧,同时他也善于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音素增加小说的诗意,使小说更具有韵律和节奏。

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诗歌化特征,因此也改变了俄罗斯传统小说叙事的风格,这也使其发展和改革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

蒲宁在小说情节中添加了大量的抒情表述,这极大的压缩了情节的描述,使情节的发展淡化在诗意的抒情中,打破了小说原有的完整性,进而使典型的人物形象特征也显得模糊不清。

尽管如此,蒲宁的小说还是极度关注人性的张扬和生命的价值的,进而使得其作品上升至哲学高度。

虽然蒲宁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他试图去理解和解释生死与爱恨,将爱情、生命、死亡等作为其创作的永恒主题,这一主题独到的展示了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和文学新发展趋势的融合。

蒲宁擅长为他的每一篇散文“寻觅”最生动、最细腻、最准确的词汇,而这些描写将与文中的情节和感情达成不可描述的神秘“共振”,这些“共振”激荡着读者的心,使读者畅游于他的文字中间,看他之所看,感他之所感。

在阅读蒲宁的作品时,能体会到一种强烈而高级的意识流,那种极度的美和自由,让人无法不沉迷其中。

他擅长敏锐的捕捉光线和色彩,因此他对自然的描写是准确的,但是这些描写貌似又不是那么的真实,因为在他的笔下,自然往往被笼罩在无望与忧虑之中,给人一种美丽迷人又遥远模糊的感觉。

另外,蒲宁对人性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准确到令人震撼,例如《高加索》的最后一段“他先后到克林特齐克、加格拉和索契找她。他在到达索契的第二天早晨,洗了个海水浴,刮干净胡子,换了身干净的内衣,穿上雪白的制服,在旅馆餐厅的阳台上用了早餐,喝了一杯香槟酒和一杯兑有萨尔特缪斯甜酒的咖啡,不慌不忙地抽完一支雪茄,然后回到房间里,躺在窗上,用两只手枪对自己两边的太阳穴同时开了一枪。”将接近死亡时的压抑和平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摘抄/名言十则
1. 回忆是人之本性,而有时候脑中的回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不如用写下来的辞藻来帮助回忆,我相信那会更让人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2. 爱,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更没法回答了,因为无论在米佳听说过的风流轶事中,还是在他读过的艳情小说里,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准确表达爱情定义的字眼
——《米佳的爱情
3. 我整个的韶华是一次漂泊,伴随着孤独深思的乐趣
4. 我目之所及,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夜以继日、有劳有逸、见面聊天、喜忧参半,时而会发生一些所谓的大事,也不过是各种各样的相貌、景色和记忆的胡乱堆砌,然而最终在我们的身心留下印记的却仅有那么一点点。那些断断续续的想法和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川流不息,不给我们一丝喘息的机会。我们对曾经的杂乱回忆,和对将来的隐约推测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还有一些看不到、摸不着、表达不出的东西,在暗暗揭示着我们生活的真正含义。所以,生活是一种永远不变的等候,一种对完美幸福的等候,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真正含义的等候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5. 当你外出旅游回来之后,往往会想在我离家的这段时间,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有没有人来找过我,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信件和消息。但结果永远都是:没有。既没有任何的事情发生,也没有任何的信件。其实,你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6. 人对于危险的、神秘的、自由的、广阔的、深远的东西总是本能地保有一种极端向往的情结。向往是件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它就是一种无言的信仰,为了它可以随时保持神采奕奕,为了它还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万能的天父恩赐给我们的不仅有鲜活的生命和供我们生存的这片热土,在我们生命中赐给我们的远比这些要多得多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7. 那时候我的年纪还那么小,怎么就可以感受到书里所说的任何东西,全神贯注地进入书里面的情景,感觉就好像是书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这太神奇了。关键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可以分辨是非黑白,对美好的事物向往,使我知道什么是我所需要的,什么是我所不需要的。我也可以过滤一些东西,对一些不美好的东西,我懂得疏远和遗忘;对一些美好的事情,我已经开始懂得欣赏和向往,而且态度是绝对的热情。这些美好的东西会被我永远地刻在记忆深处,而且我对于自己的判断力和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力永远都是充满自信的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8. 妒忌,这是对所爱的人的不尊重
——《米佳的爱情
9. 我难以想象爱情可以缺少妒忌。依我看,没有妒忌就没有爱情
——《米佳的爱情
10. 他头上的花白头发以及披至眼梢的鬓发微呈鬈曲,而他那长着一双黑眼睛的清癯、英俊的长脸上则隐隐有几点麻斑。
——《林荫幽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