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要在深圳出差一整年

 画游记 2023-03-02 发布于广东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特展从418日开始就已经在深圳南山博物馆展出,我趁着海昏侯的开展才去一睹风采。这次南山博物馆从河南博物院借来200多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最奇的是展期长达一年!之所以能借这么久,是因为豫博正在闭馆维修,干脆就把原来的陈列展输出深圳了,虽然九大镇馆之宝只来了两三件,也已经很有诚意啦。

新石器时代,骨笛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它是用鹤类的尺骨制成的,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新石器时代,彩陶钵

属于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器,历史教科书肯定见过的。

夏代,乳钉纹铜斝

底部三脚支撑的造型还是模仿陶器的。发现一个现象,河南省的文博机构喜欢直接把文物定代到夏,但其实夏是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或者国家,还是存在争议的。这里暂且都按展览方的说法来标识。

夏代,双孔蚌刀、灰陶觚、灰陶盉

这三件也是夏代的东西,其中右边两个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现在有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就是夏朝的都城,但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地方政府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据说快要建好的博物馆会被命名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希望不会再发现一个夏都闹笑话吧。

商代,“妇好”夔足铜方鼎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内底部有“妇好”铭文。妇好墓最著名的鸮尊有两个,一个在国家博物馆,刚到深圳博物馆“吉金铸史”展过,一个在河南博物院,好像是要7月才来参展。

商代,“息”铜鼎

1980年信阳罗山蟒张出土。腹内壁有“息”字铭文。来的青铜器有点多,还有一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七鼎六簋组合。

战国,错金银铜豹镇

三门峡出土的。这个铜镇比较大,中间还有方孔可以插东西。

汉代,庭院画像砖

1959年郑州出土。重复的元素应该是用模压的,想起了雷德侯的那本《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汉代,四神兽瓦当

想想马王堆的帛画,汉代人真是热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啊。

西汉,五凤铜熏炉

1989年焦作嘉禾屯出土。这个熏炉是一大四小五只凤鸟,《纬书集成·乐协图征》载“五凤皆五色,为瑞者一,为孽者四。”这个最大的凤应该就是象征瑞兆的一凤。

汉代,镂雕盘龙纹石砚

南乐耿洛村汉墓出土。

西汉,鎏金博局纹铜镜

博局纹就是古代的六博棋的棋格,因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

南朝,彩绘青龙画像砖

1958年邓县学庄出土。

唐代,武则天金筒

1982年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发现。金筒双钩铭刻63字,意为: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特派使臣胡超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筒,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落款是唐久视元年(700年)七月初七。是目前发现的罕见可移动武则天遗物。

唐代,三彩鸳鸯尊

1974年洛阳新安十里村唐墓出土。唐三彩可能还是陕西出土的更多,这种鸳鸯造型的似乎比较少见。

北宋,汝官窑天青釉鹅颈瓶

1987年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这只汝窑瓶非常漂亮,开片也美,可惜我拍的照片没能体现十分之一。这次河南博物院一共借来了四件汝窑瓷器。

宋代,白釉春夏秋冬梅瓶

这只梅瓶也很美,肩足部都有黑色花叶纹和草纹,腹部刻春夏秋冬四字,并有水波纹衬底。

宋代,钧窑月白釉花瓣碗

1978年长葛石固窖藏出土。

北宋,石男俑

1971年方城金汤寨北宋范氏墓出土。一共来了5件,这个是其中一个,出自北宋尚书兵部侍郎范致虚之父的墓中。另外还来了两件石女俑。

北宋,石孔雀

也是范氏墓出土的,说是孔雀,看着却像只公鸡,哈哈。

深圳南山博物馆还真是厉害,开馆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办了好几个重磅大展,简直就是珠三角博物馆界的一匹黑马!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

时间:2019418日—2020418

地点: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