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有道理吗?其实这里大有讲究

 [南国风] 2023-03-02 发布于浙江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这首诗描述的意思是曾经站在这里和心爱的女孩或者是好朋友,大家一起欢声笑语的聊天,而今还是在这里,只是当时的人却都已经不在了。

可以说以最轻飘飘的语句描述出了最残忍的事情,那么人为何会不在呢,有几点猜测,一来就是多年好友因为矛盾从此疏远,二来就是最不愿意见到的生离死别了,纵然是现代医学在高明,也无法解决一个人终究会老,终究会去世这个事实。

就更不要说古人了,所以古人对于亲人们去世的礼仪是有很多说法的,既是一个美好的寄托也是对自己心灵上的安慰。就如古人曾说“人过七十不上坟”,那这个说法有道理吗,其实仔细想来也是有大讲究的。

01古人下葬的风俗

古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所以为了保证国家始终有年轻的血液,他们提倡早婚早育,且多生孩子,这样才能使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下去。

普通百姓们只能将就过日子,但是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他们有了巨大的权利和财富,自然是希望能够永久的将权利握在手中,所以不断的追求长生不老术。

很显然,这是根本不存在的,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没能实现长生不老,雍正皇帝更是死于丹药服食更多,他们还是有着当时最好的医疗系统,都英年早逝,就更不要说普通百姓们了,甚至一场感冒发烧就能要了他们大半条命。

但面对这些却又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百姓们只能将丧礼举办的十分繁琐,以此来安慰自己,这些去世的亲人是去过好日子了。

自然讲究就有很多,例如人去世之后要在家中停灵三天,他们认为这三天人的灵魂还没有消散,可以回家来看看,与亲人们做最后的告别。

而且一定要保证香火源源不断,这也是希望去世的亲人能够顺利的投身到一个好人家,且还要在去世那一刻给他们穿上寿衣。

寿衣上面都写了寿字,希望即使他们到另一边也能够福寿双全,同时寿衣的材质也有很多要求,不能够是丝缎的,否则有一刀两断之意。也不能够是动物皮毛的,否则人下一世投胎便会到畜生界。虽然这只是一个迷信的说法,但是直到今天,这个习俗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如此。

而且古人不流行火化,人死之后会放在棺材中进行土葬,通常由好几个青壮年负责抬棺材出殡,还要有人负责撒一些纸钱,这也是让周围的小鬼们都不敢来骚扰冒犯等等,诸如此类的礼节不计其数,而除了这些,对于上坟也有很多的讲究。

如要赶早不赶晚,过了下午一点之后就不要再去上坟,还有文章所说的,年过七十岁的老人也是不建议再去上坟,那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吗?

02年过七十不上坟

我们现代医学发达,所以对于一些疑难杂病哦都能够有很好的治疗,老人们活到七十已经是一个常态化的事情,但是古代,七十岁的老人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十分长寿了。

而这个岁数的老人多半会有一些身体疾病在,或者身体虚弱,经不起情绪的波折,若是带他们去上坟,他们看到墓碑上的人,难免悲从心来,越想越难受,越来越思念亲人,内心的伤痛久久不能愈合。

这样对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需要住院,发生令一个悲剧。

而且七十岁的老人本就是多疑的时候,他们会担心自己老迈,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整日疑心自己有一些疾病,或者害怕自己有一天会突然去世,而乍然带他们去墓地祭拜。

这些老人看到墓碑的同时内心也会更加害怕,即便是回到家后也会十分不安,夜不能眠。

俗话说得好要想有一个好身体就要能吃能喝能睡,还要放宽心,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如此才能够健康长寿,若是整日东想西想,不好好吃饭睡觉,在日夜忧思之下,自然就是会导致身体越来越差了,所以综合老人心理思想这方面,也是不建议带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墓地的。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墓地多半都是在城外,距离我们生活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周围也比较空旷。

带老人们去墓地一来路途遥远,担心老人们的身体经不起遥远的路途,再一个就是墓地比较空旷,所以风很大,贸然带老人去墓地很可能导致邪风入体。

而上了岁数的老人可能只要有一点头疼脑热,最后都会演变成住院,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出于身体原因也不建议带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墓地。

古人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有此建议,但是不去墓地并不是说明不孝,老人可以让自己的儿女前去祭拜,因为对于儿女们来说,那也是他们的亲人,所以大可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

上了岁数的老人,还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主,平时多注意休息注意保养,不要太过劳累,也不要伤心过度情绪有太大的起伏,照顾好自己即让死去的亲人安心,也让儿女们放心。

03结语

古人言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虽然他们很多的繁文缛节在我们如今看来都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也可以直接略过这些繁文缛节。

但是对于他们的话语和教训,还是要往心里去的,毕竟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下的道理和习俗,一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我们也不能够太过轻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保持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也要对古人的一些知识多加了解,灵活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了,也足以令我们的下一代受益匪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