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巨变,初心不变——论乡村振兴中的变与不变

 文明苑 2023-03-02 发布于山西

《荀子·儒效》云:“千举万变,其道一也。”随着农村面貌、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的巨变,乡土特色淡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文化衰落等问题逐渐显现。新时代乡村社会哪些该“变”、哪些不能“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梳理清楚、把握准确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活环境要变,立足乡土特色不能变。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尤其是“厕所革命”的推动下,乡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但是当前一些乡村景观建设过于强调现代化的升级改造,模仿示范村的模式,存在建筑风格模式化和城市化的倾向,导致乡村景观千村一面,逐渐丧失了原有乡村特色。在改善乡村环境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保持当地特有的原生态格局、原乡土风貌、原民俗韵味,尤其民房的改造,应遵循“外面五千年、内里五星级”的理念,挖掘乡土特色培植旅游产业,让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全力开创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

生产方式要变,遵循生态规律不能变。现代科技手段和生产要素在乡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化肥、农药等现代要素早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对“石油农业”的过度依赖,加剧了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因此,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从利用植物、动物资源的“二物思维”转变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三物思维”,建设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治理模式要变,传承乡贤文化不能变。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从周代的乡遂制,秦汉的乡亭制,隋唐的乡里制,宋代以后的保甲制,乡村社会的治理制度模式不断变迁,乡贤始终是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乡贤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突飞猛进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精英资源流失严重,乡贤文化因缺乏传承载体日渐淡化。在这一背景下,培育新乡贤,重塑乡贤文化是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的有效路径。要乡贤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乡贤参与乡村发展建设的作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与缝合,使乡贤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古人云:“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把准方向,理清“变”与“不变”,该变的力促其变,不能变的执意坚守。唯有如此,亿万农民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才能在大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才能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孟小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