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重新建设海防、边防,修筑了大量炮台

 炫叶楓雪 2023-03-02 发布于广东

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朝沿海的炮台工事,在西方入侵者坚船利炮的打击下,一座座被攻陷,虽然也有部分守军英勇作战,可惜落后的武器还是导致战斗失败。经过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清朝军队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并且筹建了近代化的海军,而陆地边防,沿海岸防,清政府也决定要重新建设。

既然要重建边海防,原先旧式土炮就不能再用。当时军工企业引进生产的大炮,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入手,以前膛炮为主,到七十年代末,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开始生产后膛炮,型号主要有英式阿姆斯特朗、德式克虏伯和格鲁森式等几种。但是,由于清朝近代工业从无到有,底子薄基础差,像炮台需要的那种射程达到几千米,自重十多吨的要塞炮,一年只能生产几门。而射程超过万米,自重几十吨不等的重型要塞炮,大清根本没有生产能力,还是依赖从国外进口。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北洋在京师门户大沽、北塘和新城构筑了多个炮台群,安装前、后膛大小火炮300余门,并在1876年2月,派总兵周盛传率领精锐的淮军盛字营,以及同治年间在绿营基础上重新整训的练军共同驻守。南洋在吴淞至南京段江岸修筑炮台60余座,配备火炮近百门,后来又在江阴、镇江增设炮台,并安防新式后膛大炮。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也修筑了一些炮台,添置了部分新式火炮。

若论陆上边防,以广西建设最好。因为要防范占据越南为殖民地的法国,所以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广西边境地区依照地形,修筑大型炮台34座、中型炮台48座、碉台83座,并配备相应的武器。这些工事安装的火炮以进口为主,其中有大口径克虏伯火炮以及各式中小洋炮分别部署于各炮台。黑龙江、吉林、新疆等边境地区也修筑了一批炮台,并购入了少量大口径要塞炮和其它口径火炮。

北洋海军成军之后,其驻泊地威海卫和维修、护理基地旅顺,均修筑了坚固的要塞区。其中旅顺共计有20多处炮台群,安装大小火炮120多门,这些火炮中不少是100毫米口径,甚至200毫米以上的重炮,威海卫各炮台群装备火炮也达170余门。旅顺、威海卫和大沽口形成了北洋海防的三角形支撑点,成为拱卫京畿的重要门户。

令人扼腕的是在甲午战争中,旅顺炮台群守军一触即溃,储存的大批武器弹药资敌。威海卫炮台群稍事抵抗就被日军占领,炮台大炮反而被日军用来轰击北洋水师,这些炮台不但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还起了反作用。大沽炮台守军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勇抵抗,最终弹药耗尽、孤立无援而失陷。

清政府想要依靠这些炮台保卫江山,可惜落后的封建制度造成军队素质低下,如一盘散沙,即使修筑炮台,配备了新式武器也难以改变各种弊端,结局还是以失败告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