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眼中的“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和马老师共读诗 2023-03-02 发布于四川

今天是读李白的第57天。

轻点“通俗国学”四字,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李白。

西施(726年)

盛唐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沈吟碧云间。

句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这是一首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名字的咏史怀古诗。表达了对西施美貌的赞美,为国献身的赞赏。
第一联:点明西施的出身之地。西施是越国女子,家乡在苧萝山生长在清溪边。这两句虽然没有具体描写西施家乡的美丽。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角度来看,西施那么绝色,家乡一定是山清水秀,一派灵气氤氲之地。

第二联上句点明西施秀色冠古今,艳名掩今古。这是李白对西施美名的直接评价。为了让评价更直观。李白将西施与出水芙蓉作对比。西施有多美呢?荷花都自惭形秽,自叹不如。一句是正面评价,一句是侧面描摹。
第三、四联写西施的动作与神态,进一步描摹西施的美艳。西施在清溪中浣沙,在清波中渡过闲静的青春时光。西施不苟言笑,清白自持,不与世俗相混杂,如天上流云、如水中清波——清新,高洁。如此美艳的女子,如果只是生于斯、长于斯、进而老于斯,真是暴殄天物。

第五联写了西施的人生转变。勾践征诏越国美女,送往吴国,取悦夫差。“扬娥”二字写出西施为国献身的慷慨,舍身取义的奋不顾身。这二字描摹出了一个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形象。
第六联写西施在吴国的生活。“馆娃宫”是夫差装盛美女,纵情享乐的宫殿。“提携”二字写西施艳压群芳,独得恩宠,得以在馆娃宫中如鱼得水。深宫杳渺,杳无音讯,自然无人可攀,这一句流露出李白对西施养在深宫无人得知的同情。

尾联李白表达了对西施不还故国的同情与哀怜。西施美艳而传奇的一生,在历史书里反复呈现。对于西施牺牲自我,报效故国,大多持赞美的态度。但是对于西施的结局,很少人关心。有人说,吴国灭亡之后,范蠡与西施泛舟西湖,永不再现人间。这个结局其实是非常理想浪漫的结局。在那个战争时代里,一个美艳的弱女子真有那种美好结局么?虽然在本诗中没有直接点明西施的人生结局,从“千秋竟不还”这一句可以看出李白不认为西施有那种美好结局。在尾联李白表达了对西施人生结局的担忧与同情。

全诗以西施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李白用深情的笔调描摹了西施的艳丽;同时对西施的人生结局表达了担忧与同情。

为了避免错过最新消息,欢迎点赞、收藏+关注!

  每天一首诗,快乐又轻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