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人物:周恩来

 公司总裁 2023-03-03 发布于河南

原创:老肖(一剑的江湖)

文章图片1

如果现在要从中国历史上评选出一位“最完美”的人物,我想当选的人大概率会是周恩来。周恩来出生和成长于一个既波澜壮阔又艰难曲折的时代,整个世界的格局和中国社会的面貌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

周恩来参与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革命和建设,在推动历史前行的力量中包含着他个人非常巨大的贡献,这是作为历史人物的成功之处。

历史上并不缺乏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大成之主或者拥有经天纬地才能的能人雄士,但多数人都集荣光和非议于一身,是非功过,褒贬皆有之。像周恩来这样无论历史功绩还是个人私德,都是众口一辞、万人称颂的“完人”,可谓极其罕见。

究其原因,周恩来卓越的才华、坚毅的意志以及成功的结局固然是重要原因,从这些具体行为上体现和升华的人生智慧,更是指导周恩来塑造完美人生、赢得世人敬仰的深层次因素。

可以这么说,周恩来是各种人生智慧的集大成者,这些智慧从具体事务中抽象出来,形成了一般性规律,可以普遍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的很多领域。

因此,今天我们不谈周恩来在政治、军事、组织、管理、外交方面的具体才能,主要来看看在他身上凝结了哪些大智慧,可以供后人思考、汲取、学习。

文章图片2

1、清晰笃定的人生理想

周恩来出生于19世纪末,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半个多世纪,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国力羸弱,人民凄苦,中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周恩来的青少年求学时期,无数仁人志士正在四处苦寻救国救民之道,各种思潮、各种救亡图存的路径层出不穷,都未能真正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少年的周恩来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使命感,从小便树立起远大的雄伟理想。尚在念小学时,当老师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其他同学有答光宗耀祖的,有答升官发财的,独周恩来语惊四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初中毕业去日本留学前,作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字里行间,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负笈东瀛,济世求索,欲破壁而飞、誓当英雄的壮志豪情,仿佛扑面而来。

时隔两年,留日即将回国的周恩来在他的《雨中岚山》诗中写道:“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周恩来开始认识到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可以救中国的“一点光明”。此后,赴法留学、回国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使周恩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

可能我们小的时候都说过大话、吹过牛皮,但是又有几个人会把这些牛皮当回事呢?大多不过就是过过嘴瘾,说完该干嘛还干嘛。还在搬砖的年轻人,有几个还记得曾经要当“首富”的豪言?如果说一般人也有理想的话,无非就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已——周恩来幼时的同学也是如此。

然而,这能称之为人生理想吗?有资格成为人生的信念吗?个人欲求和人生理想之间还差着几万光年。很多看上去貌似成功的人,其实成功与自己的当初的追求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浑浑噩噩、顺流而下,走到了自己也没想过的高度。这种人不过是搭上了大势顺风车的幸运儿,不能给后人以启示和引领。

但是,大人物之所以成为大人物,就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总有那么极少数人,生来便好像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异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这一生需要做什么事,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最终的归宿在哪里,这种人才有资格成为扭转历史进程的人物。

人生价值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立于天地之间最需要、也最难搞清楚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永远是人类社会探究和思考的问题,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才是人最大的智慧。

周恩来,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但立志,而且当真!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自青少年开始便抛弃俗世功名利禄的追求,立下救国救民伟大志向,终生不曾有半点动摇,已是殊为不易。更为可贵的是,周恩来所追求的事业在当时来看不但万分艰难,而且时刻面临着杀头牺牲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力量十分弱小,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在南昌起义、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九死一生的斗争过程中,不乏革命意志动摇、人生信仰丧失的人,或叛变、或脱党、或退出。

周恩来从来不改初心,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复杂,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

以周恩来的才能,在当时的国民党或政府谋取一个相当高的职位简直唾手可得,然而周恩来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一项伟大的理想和事业。

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清晰笃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是铸造周恩来光辉一生的思想基础,是周恩来成为伟人、完人的根本源泉,也是周恩来身上迸发出的最耀眼的智慧之光。

坚持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一件事不动摇;吹牛皮很容易,难的是把吹的牛皮都实现了。

文章图片3

2、趋近完美的人格典范

据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宋美龄在回京的飞机上认真地问:国民党内为什么没有周恩来这样的人?看过蒋介石日记的人都知道,蒋介石几乎骂遍了所有人,甚至包括他的夫人,唯独对周恩来保持了风度。

重庆谈判期间,蒋经国告诉他的心腹蔡省三将军:周恩来是个好人,不是装出来的。

“很少背后大肆赞扬别人”的基辛格,在《白宫岁月》中回忆周恩来:“他温文儒雅,耐心无尽,聪慧过人,机巧敏捷,他在我们讨论之际,轻而易举地就点破了我们新关系的实质,似乎除此之外别无明智的选择。”

尼克松总统在《领导者》中则由衷地感叹:“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周没有架子,但却很沉着坚强。他通过他优雅的举止和挺立而又轻松的姿态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稳健。”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里,写到周恩来时说:“他头脑机敏,拥有无穷的人格魅力。”

国民党和美国当初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对手或敌人,连对手都不约而同地不吝赞美之词,甚至被对手称为“好人”,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虽然政治主张和路线不同,但周恩来拥有的人格特质和魅力,令对手们也不得不心悦诚服。

周恩来幼承家训,刻苦自励,深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一生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身上兼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刚毅”等诸多优秀品质。强调“诚意”、注重“人格”力量,主张待人处事要“端赖良心”,特别富于道德践履精神,积极入世、忧国忧民、仁慈厚道、清廉俭朴、忍辱负重。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高、责备严。他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不允许自己发生一丁点儿道德污点和失误。周恩来的文化教养及思想修养深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磨炼,形成了以稳定和乐观为特点的情绪品质。

工作顺利不喜形于色,遇到困难不丧失信心,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稳定的情绪,用平常心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待一切问题。

周恩来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忠厚,诚实,耐心和热情”,“天性富于调合性”,“求真的心又极盛”,同时又具有果断、强干的一面。

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激烈的斗争使他逐步养成了既敦厚温和又精明强干、既忍让谦虚又坚持原则、既戒慎恐惧又坚定果敢等对立统一的性格模式。修身和自省贯穿于周恩来的一生,他在人格上的自我改造和自我纯化充分体现了他追求道德进步、人格高尚的强烈愿望和高度自觉的主观能动性,是他人格升华的内在动力。

现在人们总说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意即立场决定态度。自己这边的人支持和赞扬,对方那边的人则反对和贬低。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足够优秀,人格魅力足够强大,无论什么立场的人都会为其折服,从而不得不发自内心地颂扬。

周恩来温润如美玉,温暖如春风,胸怀天下,心有慈悲。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前者如春风拂面,温暖世人;后者如水银泻地,明亮世界。

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集中展现在他一人之身,这样一个人格品质上几无缺点的典范,也是他自身大智慧的综合体现。

文章图片4

3、清醒准确的自我认知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智慧。

周恩来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已赴法国勤工俭学),但同年加入了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也是中共的早期创建者。1924年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年仅26岁。论资排辈起来,国共双方众多黄埔毕业的将军都要喊一声领导,起点相当之高。

1927年7月,周恩来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自此进入中共的核心领导圈,再也没有脱离过。而此时的毛教员在哪里呢?还没有领导秋收起义,仅在一个月之后的中央紧急会议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比之周恩来差了两级。

直到8年之后的遵义会议,毛教员才成为政治局常委,也就是说,1935年之前的周恩来都是教员的上级领导。遵义会议上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虽然实际由毛泽东负责,但名义上最终拍板权还是在周恩来。

周恩来陆续担任过红军总政委、书记处书记、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等职务,纵观其政治生涯,虽然从没有担任过最高领导人,但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一直稳定在前五位,甚至前三位,不管最高领导人是谁,周恩来的位置始终稳如泰山。

这一方面突显了周恩来高超的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另一方面也不禁让后人思索,如果自己处于周恩来当时的位置,对于政治前途会作何规划和打算?用惯常思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向上攀登自然是多数人的选择,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

然而,周恩来参加革命不是为了个人的功绩和地位,是为了完成革命目标,实现革命理想,个人职位不是他追求的目标,革命应该由最有能力的人来领导。

周恩来是不是当时最有能力的人呢?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和后来人的角度看,虽然周恩来各方面能力出众,仍然不是最适合做最高革命领袖的那个人。

周恩来的个人能力特长在组织、管理、协调、外交等方面极为突出,但在政治理论、战略大局、军事指挥方面不算最厉害的那个,相比他的那些特长优势,稍显短板。

回顾历史,得出这种结论并不难,作为当事人能够对自己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和定位,非常人所能做到。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发现了毛泽东的卓越能力。早期很注意听取毛泽东的意见,不遗余力地支持毛泽东的工作。遵义会议之后,周恩来完全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才是那个最适合领导中国革命的人,中国的革命也只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作为党内陆位极高的领导人,他没有去争最高的宝座,而是主动让贤于下级,力推曾经的下级毛泽东成为党的最高领袖,自己情愿居于毛泽东领导之下,终其一生都在忠心耿耿地辅佐、协助毛泽东,直至逝世。

长期以来,周恩来都是小心翼翼地把镁光灯集中在毛泽东身上,自己总是站在身后默默地做着工作。即便在特殊历史时期,与最高领袖在一些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也十分懂得进退有度,拿捏分寸。

他只为相,不为君;只做参谋,不做统帅;只当助手,不当领袖;只搞行政管理和外交,不领导军队和党务。

这是何等的境界和胸襟,这又是何等的智慧。对自己有清醒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已是极难之事,认清之后还甘于一生在那个位置上,不做非分之念,不做僭越之想,更是难上加难。

时刻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不能在什么位置,这种对自身的认知是决定人的一生福祸成败、前程归路最最重要的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换做俗话讲,有多大的胃口就用多大的碗,吃少了吃不饱,吃多了可能会撑死。

人固然需要积极进取,但对自己的能力和德行要有充分认识,没有能力掌控的权力、财富、宝藏、名气,不应该强行追求,否则恐怕连原有的都会失去。

有多少人在这方面吃了大亏,不该做皇帝的去做了皇帝,结果招来杀身之祸;不该做名人的出了名,结果惹来满身是非;不该发的横财到手了,结果引来官司纠纷。换做自己,是不是也该扪心自问,时时刻刻想着向上攀登,想着锦上添花,想着得到更多,究竟好还是不好?

文章图片5

4、通透彻悟的处世哲学

众所周知,周恩来有着儒家、墨家那种积极入世、励志勤苦的精神,对世界、对人类有脱不开的情缘。但我们只要仔细寻味便可发现,周恩来身上又具有浓郁的道家老庄精神,呈现出一种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特点。

他对名利得失的超然和淡泊,使他格外能够忍受劳苦乃至屈辱,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给世人留下了深厚的遗爱。

人们往往惊叹他做入世之事的专注和投入,却很少去考量在这种态度的背后还有何种精神底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最能传达出周恩来人生哲学的神韵和境界。

他在青年时代就乐于为公众“服役”,但这种“服役”绝没有什么功利色彩,而几乎是出自道德上的“绝对命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力挽狂澜,独撑危局,周恩来对事业有着无比执著的追求,有时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个人荣誉地位的毫不在意,极其低调,即便了解他的人生价值观,也很难理解这种反差。

周恩来对任何宣传他个人的形式和内容都加以劝阻。江苏淮安县委多次提出,要在他的旧居所在地办个纪念馆,他始终没有同意。周恩来对功劳缄口不言,但对错误却公之于众。他说:“错误要逢人就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和帮助,也可以给同志以借鉴。”

曾经有人提议他把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写成一本书,他说:“如果我写书,就写一生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党内,周恩来做检讨的次数恐怕是最多的,他动辄讲自己过去、特别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某些错误,以致陈毅元帅后来都有了厌倦之感,说你那点事我们都知道了,用不着再说了。

他从事的是人间最宏伟的事业,却无意在丰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他只求改变世界,并不关心是谁主导了改变。他如苍鹰般展动翅膀,掀起气流,却不想留下划过天空的痕迹。

周恩来没有直系后代,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财富,连骨灰都洒掉,没有墓地和墓碑。人们惊奇地发现,一个如此伟大的历史人物,身后除了他的精神遗产外,竟然找不到一样他身上有形的东西。是非功过,只能由后人去评价,而他本人早已完成这一世的使命,飘然仙去。作为时代风云人物,他竟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比周恩来更具历史影响力的人不少,但如周恩来这般在人世间来时轰轰烈烈、走得干干净净的伟人,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独一份。

物质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真的是有如梦幻泡影。其心境与灵魂已穿透时空,勘破生死界限,了无牵挂,隐然成佛。

周恩来肯定不是个佛教徒,因为他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但他对俗世功名的态度却极为通透超脱,几乎达到了佛教里所说的证悟的地步,这是真正的智慧和圆满。

文章图片6

中国近现代史很大程度上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人的历史,中国发生巨变的半个多世纪里,是被他们主导和影响的。他们理想一致,性格各异,精神上有类似之处,才华上又各具特点。

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更像是天赋的、神授的,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能够开启远高于凡人的视角,这是凡人无法企及的,只能膜拜和敬仰,很难效法和模仿。

相比之下,周恩来更接近于普通人,他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没有超凡脱俗的天生神力,完全靠着后天的学习修为,通过自己的勤奋励志和刻苦参悟,最后终成正果。

周恩来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巅峰,在我们触手能及的范围内,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对象,对凡人来说更具有榜样的意义。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有机会达到周恩来的那种境界,即便不能在别人的世界里成就大业,也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自己的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