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宏阴识列传(二)

 新用户66885325 2023-03-03 发布于山东

     《后汉书》为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写,因其极高的文学与史学价值,超越其他写后汉的史学专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公认的记载后汉历史的正史著作。

       黄河歌者金石点评:

      樊鯈负责审理汉明帝弟弟的谋反案,一般人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他坚持原则,直接杀掉。另外,他自成一家,创立了“樊侯学”。樊准有感于世风日下,不学习与奢靡成为社会主流,向邓太后建议劝学,确实属于世上难得清醒之人。请看《<汉书>研读》第147章:


樊宏阴识列传(二)


樊鯈

樊鯈字长鱼,他行事谨慎有父亲的遗风,侍奉后母至孝。在后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哀思,因此导致身体生病不能支撑,刘秀经常派中黄门在早晚送去粥饭。在服丧完毕后,他跟随侍中丁恭学习《公羊严氏春秋》。

建武年间,法网还很宽泛,各诸侯王成长后,都各自招引宾客,因为樊鯈是皇室外戚,所以都争相派人请他,但樊鯈清静自保,不和他们交结。沛王刘辅谋反的事情被发觉后,贵戚子弟中有很多被收捕的,樊鯈因为未参与得以幸免。刘秀去世后,汉明帝封樊鯈为复土校尉。

58年,汉明帝改封樊鯈为长水校尉,和公卿大臣一起商定郊祭礼仪,他用谶纬更正《五经》中的不同说法。北海人周泽、琅邪人承宫都是海内大儒,樊鯈把他们作为良师益友,聘请到朝廷中来。他上书说,各郡国举荐孝廉,大多率先使用那些年少将来能报恩的,其中的年老大贤大多都被废弃,应当敕令郡国真正选拔贤良才俊。又建议说,处决死刑犯应当在秋月,以顺应时气。汉明帝都采纳后施行。

59年,汉明帝把寿张国划拨给东平王,转封樊鯈为燕侯。以后广陵王刘荆有罪,汉明帝因为是自己的至亲悲痛哀悼,诏令樊鯈和羽林监、南阳人任隗一起审理案件。案件审理完毕后,樊鯈奏请诛杀刘荆。汉明帝在宣明殿听取汇报后大怒说道:“众卿都知道刘荆是我的弟弟,却想诛杀他。假如是我的儿子,你们也敢这样处置吗?”

樊鯈仰面回答道:“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不只是陛下的天下。按照《春秋》中的大义:'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所以周公诛杀弟弟,季友毒死哥哥,经传中颂扬他们的行为。臣等因为刘荆是陛下的胞弟,陛下特别圣心关注,有恻隐之心,所以才敢请示。假如他是陛下的儿子,臣等只要诛杀就行了。”

汉明帝叹息了很久。樊鯈因此更加出名。

随后,樊鯈的弟弟樊鲔为儿子求娶楚王刘英的女儿敬乡公主,樊鯈听说进行制止。他说道:“建武时期,我家受到荣宠,一宗出现五侯。那时我们的父亲只要说一句话,他的女儿都能许配诸侯王,他的男孩可以娶到公主,但父亲认为贵宠过盛就是祸患,所以不去做这事。何况你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要舍弃给楚王呢?”樊鲔不听。

67年,樊鯈去世,汉明帝赠送的财物非常丰厚,谥号为哀侯。汉明帝曾经派小黄门张音前往,询问樊鯈有什么遗言。先前,河南县失窃官钱,很多抵押典当以及欠官钱的人都因此犯了死罪,受牵连流放的非常多,官府随后把责任推诿给个人,让他们负责偿还,乡中官员借机做坏事,樊鯈非常痛恨这事。另外,野王县每年向朝廷贡献甜酒和饴糖,动辄骚扰百姓,官吏借机在其中取利。樊鯈一直想奏报这两件事情,因为生病未来得及。张音返回后,把情况汇报给汉明帝,汉明帝听完后悲叹,敕令两郡按照樊鯈的建议落实。

樊鯈的长子樊汜承袭爵位,汉明帝封他的次子樊郴、樊梵为郎官。随后楚王刘英谋反的事情被发觉,汉明帝追念樊鯈当年的大义,又听说过他制止过樊鲔和刘英之间的儿女婚事,所以他的各个儿子都未受到牵连。

樊梵字文高,他担任郎官二十多年,三署都因为其威重而害怕他。樊梵把自己的全部财物两千多万送给哥哥的孤儿儿子,最后官至大鸿胪。

樊汜去世后,他的儿子樊时承袭爵位。樊时去世后,他的儿子樊建承袭爵位。樊建去世后,没有子嗣,封国断绝。120年,邓太后又封樊建的弟弟为侯。樊盼去世后,他的儿子樊尚承袭爵位。

当初,樊鯈删定《公羊严氏春秋》章句,世上称为“樊侯学”,他教授门徒前后共有三千多人。弟子中的颍川人李修、九江人夏勤,都位列三公。夏勤字伯宗,先后担任京县、宛城两县县令、零陵太守,所在地都以能治理著称。汉安帝时期,夏勤官至司徒。

樊准字幼陵,他是樊宏的同族曾孙。他父亲叫做樊瑞,喜欢好黄老之学,清静少欲。樊准年少时励志勤行,修行儒术,把自己先父的遗产几百万转让给哥哥的孤儿儿子。103年,汉和帝来到南阳,樊准当时担任郡中功曹,召他来见,对他非常器重,当场封为郎中。樊准随后跟随汉和帝返回皇宫,特增补为尚书郎。邓太后临朝听政后,儒学受到抑制,樊准于是上书说:

臣听贾谊说过:“人君不可以不学。”所以大舜虽然有圣德,仍然常为善事;周成王是圣贤之主,也尊崇师傅。光武皇帝受命于中兴,群雄崩溃,旌旗乱野,东西诛战,没有一点闲暇,仍然一放下兵器就讲学经艺,停住战马就谈论大道。到了孝明皇帝时期,他兼备天地之姿,用日月之明,日政万机,无不用心,却仍然垂情于古典,游意于经艺,每次在祭祀射礼完毕后,马上端坐自讲,各位儒生一起倾听,四方欢欣。至于那些城乡教化,学宫场所,就更不值得多说了。他还多方征召名儒,以充任礼官,像是沛国人赵孝、琅邪人承宫等人,都准备好安车驷马,送回乡里;有的丰衣博带,跟随去祭祀宗庙。其余那些通晓经术的,都用在朝廷之上。所以朝廷很多贤良臣中,不乏有年老白首之人。每次宴会,都要论及儒术,讨论大政教化,详细倾听群众建议,声响就如振玉。进入朝廷的思考怎么谋划为政,被斥退的思考自责,大小随从都雍容可嘉。那些期门羽林甲胄的军士,也全都通晓《孝经》。一名博士议郎开门,跟随着几百名部众。教化从圣主带头实行,波及蛮荒之地,匈奴派遣伊秩訾王大车且渠入朝学习,一时间八方肃清,上下无事。所以议论者都说那是国家盛时,都称赞说是永平。

现在的学者太少,远方尤其是这样。博士倚席不讲述经学,儒者竟相谈论浮华,忘掉了耿直忠言,习惯了奉承之辞。文吏则离开法律去学习如何诋毁欺诈,使用锋利的锥刀,去加重断刑辟惩罚,道德丑陋浅薄,甚至于接近苛刻。当年的孝文窦太后生性喜欢黄老之学,清静教化流行于孝景、孝武皇帝时期。臣愚认为应当下达明诏,博求那些幽隐居士,寻找岩穴中的贤良,选进宠幸儒雅之士,就像赵孝、承宫那样的人才,征召到公车府中,以等侯圣上讲习之用。公卿大臣都要举荐通晓经术和原来大儒的子孙,赏赐其爵位,让他们继承祖业。再征召郡国中的书佐,让他们研习律令。这样一来,朝廷中的引颈而谈的人就会每天见到,侧耳倾听的每月都能碰到。希望陛下推行先帝的创业大道。

邓太后深入听取采纳了樊准的建议,此后多次举荐方正、敦朴、仁贤人士。

樊准再升任御史中丞。永初初年,国家连年遭遇水旱灾异,郡国大多处于饥困之中,樊准又上书说:

臣听书传中说过:“饥荒却不损少皇宫膳食,有水灾发生。”《春秋谷梁传》中说:“五谷不登,谓之大侵。大侵之礼,百官备而不制,群神祷而不祠。”从这里来看,调和阴阳确实在于是否节俭。朝廷虽然劳心百姓,凡事务必节省俭约,但那些在职的官吏没有秉承旨意。建立教化大局,要从近及远,所以《诗经》中说:“京师翼翼,四方是则。”现在可以先让太官、尚方、考功、上林苑池中的各官吏,减少裁撤掉那些不实用的物品,五府负责京师官吏和各级机构。这样一来,就会使教化波及四方,减少对百姓的驱使劳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臣看到遭受灾害的郡国,百姓凋残,这恐怕不是赈济所能解决的,虽然有好的名声,最后却没有实效。可以依照征和元年的做法,派遣使者持节安抚,对那些特别贫困的,迁徙安置到荆、扬各郡,这样既节省转运的费用,又能让百姓各安其所。现在虽然有西屯的军役,也应当先解决东州危急。如派遣使者和两千石随时关注这事的消息,把全部富人留下守卫其旧土,转运赤贫者由经过地区提供衣食,这确实是朝廷的大计。愿希望公卿大臣讨论臣的建议。

邓太后马上采纳,把全部的公田租给穷人,又立即提拔擢樊准和议郎吕仓一起代理光禄大夫,樊准出使冀州,吕仓出使兖州。樊准到任后,开仓廪食,安慰百姓就业,流亡的人都受到很好照顾。樊准返回后封为巨鹿太守。这时在饥荒过后,巨鹿郡中人员流出,家家户户人员将尽,樊准派人督导劝勉百姓务农植桑,广为施展方略,一年时间,谷粟丰收,其产量超过了荒年的十倍。赵、魏各郡的近郊多次受到羌人掳掠,樊准对外防御羌人进攻,对内安抚百姓,郡境中得以安定。

樊准在巨鹿任职五年,转任河内太守。这时羌人又多次侵入河内郡界,樊准马上率军征讨驱逐,修理坞堡,威名大震。樊准在河内任职三年,因病被朝廷征召,三次转任为尚书令,。他通晓原来的惯例,很快受到重用。116年,樊准接替周畅担任光禄勋。118年,他在官位上去世。


樊准劝学

黄其军

      作于2022年11月19日(古历壬寅年十月廿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