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地:夜郎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

 zqbxi 2023-03-03 发布于江西

       其实夜郎国不小  后人无知随人笑。

      夜郎国,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郑语》云:"楚鼢冒始启濮",又《史记正义》载: "濮在楚西南"。夜郎成名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朝牂柯太守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历史渊源

      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的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民族的代表。据负责可乐墓葬考古发掘的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介绍,自1958年在赫章县可乐民族乡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以来,考古部门先后进行了9次发掘,但再次引起国家和考古界关注的还是2000年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及历年调查有几方面值得重视,一是可乐墓葬分布面大,涉及范围达3.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墓葬高密集中,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其中有不同时期的墓葬叠压在一起,为省内考古罕见;三是延续的时代长。战国、西汉、东汉时代都有大量的文物出现;四是反映的文化底蕴丰厚。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文化。"可乐"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属性,荣获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可乐遗址·古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以史书记载及考古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后,夜郎国在贵州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夜郎国的都邑究竟在哪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可乐"西南夷""墓群的发掘,对探究古夜郎族属和地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神秘的柯洛倮姆可乐,彝文古籍称为"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史志记作"柯乐",后演变为"可乐"。杂居可乐的彝、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彝族人最多。当地人说,彝族最先进入可乐,他们将这批"西南夷"墓葬叫做"莕人坟"或"莕人洞"。一直生活在"柯洛倮姆"的百姓们,哪里想到他们捡回家去砌猪圈、盖茅厕的砖瓦,竟是秦砖汉瓦;那些从"莕人洞(坟)"挖出来,认为带有邪气而随手扔掉的坛坛罐罐,竟然是价值连城。

       据彝文古文献记载,当时与贵州可乐齐名、能称"倮姆"的,有成都(勒姑倮姆)、重庆(储奇倮姆)、昆明(勒波倮姆)等西南地区的著名城市。贵州考古专家宋世坤研究员分析,将历史的发掘与文献对照研究推断,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可乐地区很可能是属于夜郎国的重要"邑聚"或"旁小邑"的境地。可乐地处滇、黔边界,交通发达。据文献记载,这里曾是进入贵州的彝族默部(黔西北彝族水西始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地理位置

       夜郎古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只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多数人认为,夜郎国的地域,主要在今贵州的西部。在考古发掘未提供出可靠证据前,这样的争论必然还将继续下去。

地域范围

      夜郎国的疆域究竟有多大?有专家分析,夜郎在建邑可乐时,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夜郎王为了扩展地域,先后在云南、贵州等地区多处建立城池,由于夜郎王在这些城池都有过短时间居住,便成了后人争夜郎古国的理由。从可乐"西南夷"墓群看,只能说明可乐当时的繁荣,夜郎的都邑究竟在何处,疆域有多大,发掘才刚刚开始。除了可乐遗址外,在周边地区发掘的遗址中,还陆续出土一批夜郎时期地方特色的重要文物。但由于经费、人才紧缺等问题,使古夜郎文化的发掘、研究进展迟缓。

夜郎自大

      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说的是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期间,滇王问汉使:"汉与我谁大?"后来汉使途经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同样问题。因而世人便以此喻指狂妄无知、自负自大的人。夜郎自大成语至清代已广为流行。清前期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苗夷古文明中心

       据《后汉书》记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 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这是来自民间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国经过。夜郎文明中心,当然与"竹崇拜"有紧密的联系。"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说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广顺坐落在天马山下,左有美女山,右有郎山、夜合山。金竹夜郎时的金竹夜郎王府就坐落于郎山、夜合山、摆脱山、金竹大坡怀抱中。当地老百姓称古城池为夜郎王府、旧府、竹王府、金王府等。贵州民族学院王子尧教授告诉记者,现场还可看到残墙断壁旧址。古城池内为2平方公里,是发现以来最大的金家遗屯。周围山峰环绕,仅有4个出口。内有2道城墙,分成内外城墙,用土石筑成,金氏族人长期居住。郎山西侧山下有被官兵杀害的全族人的万人坑,东边南湖有箭厂及营地等。解放后民间在耕地时挖出的金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曾为村民所目睹,杜鹃湖在基建时也挖出多处古夜郎的坟墓,保存完好,均是历史的见证。

      夜郎家族(金氏家族)完整的族谱还保存着。除前几年住镇宁的金氏家族为写延续的族谱取去一本外,现广顺还有金氏族谱。夜郎家族姓金是因夜郎侯曾指竹为姓,所以金竹夜郎后裔大都姓金。据史书记载,永乐十一年第6任土司德珠病故后由长子金庸赴京承袭安抚使职,次子金鉴分袭后苑土司(今贵阳金筑镇),三子金铎分袭谷通土司(今罗甸)、四子金钧分袭扬义司(今福泉)。著名学者莫友芝说,据清朝著名史学家郑珍认为,夜郎县在今府治左右。古都城外东面1公里处的九龟下滩处还有大批集中安葬的古墓群。专家们认为整个古都城的布局与设置,都与史书记载的十分吻合。但此处是否是古夜郎的惟一都城,还有待进一步研考。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牂柯江就是六枝的月亮河,从各方面情况看,这一带具有建立都邑的条件。

夜郎古都

          夜郎的国都好像到处都是,除了沅陵、广顺、茅口等3个地方,牵涉到贵州省境的还有安顺、镇宁、关岭、贞丰、桐梓、贵阳、石阡、黄平、铜仁和云南省的宣威、沾益、曲靖,以及湖南省的麻阳等地方。夜郎国时期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而是不断变迁,经常变化的。

      夜郎国都鳖邑,即远古鳖人的中心,即原鳖国国都,即犍为郡初期的治所。犍为郡初治鳖邑,"使其(多同)子为令",证明夜郎人的中心在鳖邑。稍后犍为郡另起炉灶,移治南广、僰道等地,亦证明夜郎人的中心在鳖邑。鳖邑一带,娄山为屏障,乌江、赤水为池卫,天然自成王国,是上古数千年西南鱼互部族的中枢所在。夜郎氏即鳖人应龙氏,其政治文化中心必在此无疑。而黔中郡鳖邑、鳖国国都鳖邑、夜郎国都鳖邑、犍为郡治所鳖邑,是否数千年均在同一个地方?它们共同或分别的所在何处?或已深埋地底,或已消失于历史的烽火之中。即使毁于烽火,亦必有蛛丝马迹的遗存。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夜郎城,县东二十里。《志》云:汉县置于此,犍为郡都尉治焉。其东北有且同亭"。夜郎城,即汉武帝年间夜郎县都尉驻地,在今桐梓县东二十里。且同亭,在夜郎城东北芙蓉江一带且同国内。明嘉靖《思南府志·拾遗》:"弘治初年,有渔人于地名暮溪得一铜钟,约围四尺,柄有孔可贯如锋状,四面告有乳数十,乳各长寸余,叩之音有清浊,重可百余斤,类南和钟之制,篆文莫识……"

鳖部夜郎

       鳖部夜郎指以老鳖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多同夜郎、且兰夜郎等鳖人君长国。多同夜郎国及附属君长国包括:今遵义地区全部,铜仁地区西部,毕节地区东部,六盘水地区东部,安顺地区大部,黔西南州北部,四川省宜宾、泸州长江河段以南地区,重庆市南部、云南东北部。鳖邑为中心。且兰夜郎国,夜郎王近亲或同宗。且兰夜郎国及附属君长国包括:今天铜仁地区南部、黔东南州大部、云南东南部。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有人口58.9万人。主要分布遵义地区务川县、道真县、及铜仁地区石阡县等地,约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80%。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地区的道真县。僰,音近鳖、苴,近鱼互部。形从棘、从人,近灌柏部。僰人生活的地理空间也介于鳖部与彝部之间。僰人应为开明氏逼退杜宇氏之后鳖化的彝部,夜郎时代属于鳖部,即为且同夜郎属下下君长国之列。洞庭湖畔至大凉山麓之间的广袤土地,都属于比兹卡。当代纳入规划的常德--铜仁--遵义--毕节(宜宾)交通干线,可以誉为比兹卡文化通道。治蜀史应知蚕虫、鱼互、灌柏,治播史应知老鳖国,民国浙江大学谭其骧《播州杨保考》将遵义仡佬族视作僰人进行考证,第一道门就已经走错了,且将二者的关系弄颠倒了。接下来中古类同上古,播州类同鳖国,播州地即鳖国地,播州实为鳖州之转音。中古川南一带孰轻孰重,《播州杨保考》亦有失察之处。

苗部夜郎

      设定夜郎三部:鳖、彝、越。夜郎民族绕不开苗人,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北有渝、鄂,南及粤、桂,显示其与夜郎结合的深度不在布依、侗、壮之下,而又不能将其纳入鳖、彝、越三部。细考之下,乃得夜郎四部。三苗者,吾知其谁也。《舜典》:"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六韬》:"尧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丹水以服南蛮"。汉代刘向《说苑》: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夜郎苗部,就是后世苗族、瑶族。作为承载这样一个文化符号的族裔,历代备受歧视,极端时候某些地方官甚至采取赶尽杀绝的办法。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历史的伤痕早已弥合,而这一史实对于今世我们这个星球之上。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穆斯林文明等文明载体之间的理性交流与和谐相处应有启示。对中国西南历史的影响,秦皇不及汉武,战功不及治功。

彝部夜郎

      彝部夜郎是与鳖部姻结的谈指、谈稿等部。今云南曲靖西北汉代有铜濑县,铜濑县有谈虏山,谈虏山出谈指、谈稿、镡封等部。谈虏音转铜濑,故有铜濑县。彝部实际上居住在乌蒙山东西两面,谈虏山是更早期的一个中枢和源头。夜郎时代彝部与鳖部联姻,向南拓展至南、北盘江以南地域。彝部杜宇部族在鳖部开明氏之前主宰古蜀国,彝部与鳖部的联姻应始于杜宇部族退回朱缇之时。杜鹃啼血之谓也。古彝文《指路经》:"邛都国为甥所居在左,夜郎国在右,且同亭为国都"。又"祖母住靡莫,父住螳螂地,孙住夜郎国。撑天立地建国家,多同天生子,管诸多小王国,管天又管地"。表明:战国秦汉时代,娄山与凉山实为世代连襟,亦即挑担关系,乌蒙山为老泰山。《史记》所记夜郎以西靡莫之族其实也是以彝部为大,西汉时代汉武帝扶持滇国为大,以分化西南夷,所以有"滇,小邑,最宠焉"一句。在夜郎强盛时代,邛都国、滇国一带都属于广义的夜郎彝部,《后汉书》记载夜郎"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而不说"西连滇国,北临邛都",就是这个原因。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任王正贤《从彝文文献记载探索古夜郎》:"根据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之名是以国君夜郎的名字命名的,分为武米、洛举、撒骂、金竹4个历史时期。武米历史时期又分为夜郎、采默、多同、兴和苏阿纳4个历史阶段。夜郎时期,夜郎国只是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君长国。从国王采默即位开始,以夜郎为首,四周的小国建立起联盟,并与周朝建立了联系。采默夜郎统治的联盟有5个成员国;多同夜郎统治的联盟有6个成员国;兴夜郎统治的联盟有10个成员国,其中有7个归其直接统治;苏阿纳夜郎统治的联盟有9个成员国;洛举夜郎统治的联盟有10个成员国。撒骂夜郎的盟国有6个,直接统治的邦国有4个;到金竹夜郎时,所统治的邦国达到了39个"。在中原文献里,兴就是末代夜郎王。在彝族文献里,兴和苏阿纳属于同一个历史阶段。这反映:(1)多同以前很长时期至多同时代,鳖部、彝部都由鳖部夜郎王统属;(2)由于汉朝的介入夜郎联盟成员越来越分散,采默时代5个,多同时代6个,兴和苏阿纳时代共19个;(3)末代夜郎王的时代,鳖部夜郎有10个成员国,彝部夜郎有9个成员国,且分属两个王。(4)鳖部夜郎完全覆灭之后,彝部夜郎延续了洛举、撒骂、金竹3个历史时期若干世纪。

越部夜郎

       王阳明《象祠记》记录了明代贵州南部民族仍然祭祀象。秦代曾设置象郡,管辖五岭以南至大海。过去人们认为象郡北境至乌江,而由早期民系的互动可知,象国、牂牁国、象郡都不过苗岭,越系民族应该在牂牁郡时代进入苗岭以北。牂牁国灭之后,越人余部有勾町、漏卧、漏江等尊夜郎为王,形成越部夜郎。随着汉朝力量进入夜郎地区和郡县制的推行,越部势力得到恢复。公元前111年,汉朝斩头兰、置牂牁,早期牂牁郡治在红水河流域越部的势力范围。《汉书》:汉孝昭始元年间"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波为句町王"。公元前27年汉朝斩末代夜郎王苴兴,"句町王禹、漏卧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汉朝进入夜郎地区之后,鳖部与越部之间存在竞争。越部夜郎是今天布依族、侗族、壮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

杜钦之谋

      公元前135年,设犍为郡于鳖邑及置都尉于娄山,多同夜郎实已受制。公元前111年,平且兰,开牂柯郡,鳖系多同部、且兰部均已失势。汉朝随后扶持句町、漏卧等部,夜郎国晚期依托彝系谈指等部与汉朝作最后周旋。地方官故意挑拨夜郎鳖部、彝部,与越部之间的矛盾,扶持越部,以弱制强,所以鳖部、彝部不服。"孝昭始元元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牂柯、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牂柯,大破之。后三岁,姑缯、叶榆复反,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将郡兵击之。辟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太守,乘胜与辟胡战,士战及溺死者四千余人。明年,复遣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等并进,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上曰:"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波为句町王。大鸿胪广明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后间岁,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额侯韩增与大鸿胪广明将兵击之。至城帝河平中,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牂柯太守请发兵诛兴等,议者以为道远不可击,乃遣太中大夫蜀郡张匡持节和解。兴等不从命,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杜钦说大将军王凤曰:宜因其罪恶未成,未疑汉家加诛,阴敕旁郡守尉练士马,大司农豫调谷积要害处,选任职太守往,以秋凉时入,诛其王侯尤不轨者"。"罪恶未成,不怀疑汉家加诛"。杜钦此语记载于正史,证明当时夜郎王室并没有直接介入部族间的冲突及与汉朝对抗。"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或属庶人为之,或属史家移花接木。秋凉时入诛其王侯尤不轨者,待寒冬高原雪凝,草民难以集群。杜钦真谋士也。"大将军凤于是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柯太守。立者,临邛人,前为连然长,不韦令,蛮夷畏这。及至牂柯,谕告夜郎王兴,兴不从命,立请诛之。未报,乃从吏数十人出行县,至兴国且同亭,召兴。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入见立。立数责,因断头。邑君曰:"将军诛亡状,为民除害,愿出晓士众。"以兴头示之,皆释兵降。句町王禹、漏卧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公元前27年深秋,新任牂柯太守陈立一刀下去,夜郎国灭亡。

夜郎县

       夜郎县历史上是战国时期巴蜀西南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方国。夜郎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汉武帝开通西南夷后,曾封夜郎君长为王,赐给王印。西汉末年,夜郎国灭,夜郎民族和夜郎文化不再见于史籍。

史记中的夜郎县

      司马迁是介绍夜郎国的第一人。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唐蒙为解决征讨越的问题寻访夜郎先到滇,在滇国滇王问汉使:汉与滇谁大?汉使归途经夜郎,夜郎君也提出相同问题。而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中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逐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本是一个不经意的误解,后世文人却引以为典,使夜郎不明不白地成为这一具有讥讽义成语的主角。不过,一个带贬义的成语“夜郎自大”---“汉与我孰大?”,却带来了一个古国的后世扬名。

夜郎县的位置

      古夜郎国只有一个。它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该书写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司马迁所说的西南夷,指战国时期巴蜀西边,南边的少数民族。地域大致包括今天四川的西部、南部、云南部分和贵州。这片地区有众多方国,其中夜郎最大。

秦国夜郎县

     《太平御览》:"《十道志》曰:播州,播川郡。秦夜郎县之西南隅"。表明:秦夜郎县治所在唐初播州之东北;而唐代播州属于秦夜郎县之西南一角。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国、苴国、巴子国。公元前311年,秦国"欲得楚黔中地,以武关之外易之"。秦国夜郎县设置于此时。秦国与夜郎氏并没有进行战争,夜郎氏改对楚称臣为对秦称臣。贵州省博物馆王海平等《务川大坪出土的秦国青铜器》:"务川大坪出土的这批青铜器,如矮蹄足附耳鼎、蒜头细颈壶、铺首提梁壶、束颈鼓腹鍪等都是秦国墓葬中的组合性器物","特别是蒜头壶它起源于秦,为秦所创造,是这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据此,大坪出土这批青铜器,可能是秦军迁入黔中地区后遗留下的文物。"今遵义务川大坪遗址就是秦国夜郎县遗址。

汉朝夜郎县

     汉以后,先后有几朝中央政府曾以"夜郎"做郡县地方命名。据《辞源》说,先是晋永嘉五年(311年)在北盘江上游设夜郎郡,辖境多属古夜郎国范围。南朝梁大宝年后废,存在了200多年。后来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为夜郎,辖境在今贵州桐桎及正安一带,已非晋夜郎郡位置。

      用于县名,不算汉朝所设,有三次以上。先是晋夜郎郡治所。后来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设于今贵州石阡县西南,6年后废。唐朝贞观五年(631年)设于今湖南新晃县一带,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重设,10余年后又废。其中,唐朝贞观年于今新晃所设夜郎县的废止时间可能有误,因为贞观后天宝年改珍州为夜郎时,作为治所的夜郎县在今正安一带。按常理,不能同时在今新晃还保留另一个夜郎县。故新晃所设夜郎县,在天宝年之前应已废止。 .

      《史记》:"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子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汉武帝建元年间,犍为郡只设南夷、夜郎两县,其余都为郡国。犍为郡治所及夜郎县治所在鳖邑,南夷县治所在且兰邑,犍为郡都尉驻夜郎县娄山关附近,后世误指犍为郡都尉驻地为西汉早期的夜郎县治所。南夷、夜郎两县,即原且兰、且同两国,各领郡国若干。此时的犍为郡虽然只有两县,实际为大夜郎国,包括西汉晚期犍为郡、牂柯郡、及武陵郡西部。诸史只记载西汉晚期的犍为郡12县,造成后世学者忽略了这个认识夜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

     《史记》:"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公元前111年,平且兰国,以大南夷县及附属郡国地设置牂柯郡14县。随后逐渐将大夜郎县及附属郡国地改成15县,仍属犍为郡。又将犍为郡鳖县、夜郎县、平夷县划属牂柯郡,所以西汉晚期犍为郡12县,牂柯郡17县。西汉晚期的夜郎县,为西汉早期大夜郎县的最南角,即今安顺地区大部、六盘水地区东部一带。为原鳖部多同夜郎国与彝部谈指国交接地带,是末代夜郎王子"邪务"依附其外公"谈指"对汉朝作最后抗争的地方。东汉基本沿袭西汉晚期的建制。

晋代夜郎县

     《华阳国志》:"晋元帝世,太守建宁孟才以骄暴无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刺史王逊怒,分鄨半为平夷郡,夜郎以南为夜郎郡"。晋代夜郎郡领夜郎、谈指两县。包括今北盘江上游六盘水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州一带,夜郎郡治和夜郎县治在今安顺地区。《水经注》等典籍所记载,夜郎临牂牁江,通广郁,通番禺,就是指的这个西晋所设置的夜郎县。而且这一带在汉朝势力进入夜郎地区之前也属于多同夜郎国的核心覆盖范围。

唐宋夜郎县

      唐宋时代在今桐梓、石阡、新晃等处都曾设夜郎县。这些地区都属于汉朝势力进入夜郎地区之前大夜郎国范围。唐代设置的夜郎县,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境内。《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六年(公元624年)开山洞、置珍州、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元和郡县志》(公元813年成书)载:"珍州管县三:夜郎、丽皋、乐源。"据史籍分析,夜郎县辖地为今凉风垭梁子以北至松坎南,东临正安、绥阳县境,西邻习水县境;丽皋县在夜郎县西北与习水县接壤处;乐源县在夜郎县西北与綦江县西南部一带。州治、县治同置今夜郎坝。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废夜郎县,隶于南平军。夜郎县历唐、五代、北宋、存在478年。夜郎县治所在地夜郎坝地名沿用至今。今为夜郎镇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六年(公元1374年)县治迁到夜郎坝东20里地的桐梓坡,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县治再次搬迁到虎峰山麓的冬青坪,即今日的桐梓县城--娄山关镇。建置千多年的史实,证明了今桐梓与古夜郎有极为深厚的不解之缘。清代学者顾祖禹、田雯、臧励酥、蒋攸钻认为古代夜郎国在桐梓。唐、宋两代史学家见到《史记》和《汉书》均称"唐蒙从巴属符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均认为汉初的夜郎国在桐梓。西汉中叶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至西汉末年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年-公元前25年)夜郎国首领多同臣服汉朝,予受封县令可世袭,传王兴,邪务110年后,王兴,邪务被汉朝诛除,夜郎国解体,不入史册。而此次历史事件670年后,唐代独选桐梓县境的夜郎县治兼珍州治,这里必有深刻内在历史原因及夜郎文明、文化的传承与继续。

夜郎王

       夜郎王兴被诛杀,夜郎国被灭。但过了670年后,夜郎族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颇有影响的居民群落,并在巴黔古道干线的集散点发挥作用及影响,即从经济、文化、人口及物资等各方面为其后的建置准备了较充分的条件。这使得隋以后建立的盛唐不能无视夜郎部落在该地的存在,以及汉授王侯的史实。这时唐王朝总结了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土流并治"的教训,调整推行"以土官治民"统治政策,因此在夜郎坝设置县治兼珍州州治,统率三个县。此时的夜郎县没有固定的治所,"随所畲种田移"。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在夜郎坝盆地临溪台地筑夜郎县城。唐代张文昌《送蛮客》诗云:"借问炎州客,天南几日程;江南恶溪路,山绕夜郎城。"说明夜郎县城周围是山,是山中一座城,反映了夜郎坝的地形特征。当时还明确了夜郎县辖地范围,约为今桐梓县城的三分之一。据史籍分析,这时夜郎县有800多夜郎人,200多土著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地广人稀。至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杨慎,公元1488~年公元1599年)被谪滇南路过桐梓驿(今新站镇)曾去夜郎坝凭吊李白。在他的著作《丹铅录》中记载:"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并作诗描述夜郎风情:"夜郎城桐梓,原来堞垒平。村民如野鹿。犹说翰林名。"

夜郎道

       夜郎道,是汉武帝规划从今天四川南部通往云贵高原的一条高速马路。这一地区过去只有肩挑背扛的崎岖山道,没有跑马大道。一说蜀郡太守李冰修筑了从僰道通往朱提的驿道。《史记》:"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太史公此处言常頞,而不言李冰。别处言李冰,而不言僰道。可知李冰修僰道为后世附会。因路宽五尺,故名五尺道。秦制5尺,约合今3.5市尺,1.155米。也是人行山道,不是跑马道。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国开犍为郡,辖二县:夜郎、南夷。这个大夜郎县就是公元前111年斩头兰之后的犍为郡加上鳖县、平夷县、小夜郎县,包括南广、朱提、堂琅、汉阳等地。犍为郡初期的郡治和夜郎县治都在鳖邑。这个大南夷县就是公元前111年斩头兰之后的牂牁郡减去鳖县、平夷县、小夜郎县。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为郡移治南广,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迁治僰道城。僰道及南广,是继鳖邑之后汉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第二个行政中枢区域。由于鳖邑是夜郎国的老巢,犍为郡移治南广、僰道城一带,标志着夜郎地区进入实质性的双轨制时代。"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汉朝的原规划是修到牂柯江。

      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可见:对于该地区这条历史上最早规划的高速马路,汉朝内部有两种声音。一是以唐蒙为代表的主修派,一是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反对派。而在西南地区,巴蜀大姓认为劳民伤财、民力不堪,高原诸国在心理深处希望距离朝廷越远越好。"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军兴法诛其渠率。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遣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司马相如得宠,受命责罚唐蒙。"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为用,大臣亦以为然。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借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很多人认为通西南夷没有意义,司马相如不敢直谏,于是以巴蜀父老为借口,著书警寓天子。"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亿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汉朝调遣了大量人力物力,并没有完成原规划。"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太史公极赞相如文采,亦然不隐"借蜀父老为辞"一句、及失官一节,相如确实难卸高原诸国说客之嫌。所谓"略通夜郎",就是仅仅通了初期的犍为郡治和夜郎县治鳖邑(今遵义),及在秦五尺道基础上通了后来的宁州治所建宁(今曲靖),基本属于原规划夜郎道的范围。晋代设置宁州,统领南中七郡。宁州是大夜郎地区郡县制进入比较成熟阶段的行政中枢。汉朝原规划到牂柯江的南夷道并没有完成,牂柯江一带才是真正犍为郡南夷县范围。贵州南部是在明朝奢香夫人时代才同意修通连接外部的龙场九驿,明末彝族土司还在乌江南岸楠木渡口设了一个"黔山蜀水古分疆"的摩崖石刻。何以分疆?路断而分。一条没有完全实现原规划的夜郎道,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云贵高原的历史。彝族土司的农奴制生产关系能够维持到清代中期,与此有关。而司马相如和唐蒙二人的文武进退显示,无论规划者、决策者、执行者、建设者,都是历史的塑造者。秦汉之际实现了大一统,是修建大工程的黄金时代,北方的长城、东南的驿道、岭南的灵渠等等都是这个时候完成的。西南云贵高原的这条高速马路本来可以修得更宽,修得更长,修得更好。

五尺道遗址

夜郎文化

      汉代以后的夜郎,与古夜郎国和夜郎文化已经无关。不过是一个地名符号而已。且不说夜郎国灭后,夜郎民族的迁徙、融合以及夜郎文化的衰变趋势,只看看后来所设郡县的一再立废和地点的不断转换,便知其名称符号是否还有实际意义了。

      战国至西汉,中国南方至西南最主要的几种文化,包括楚、南越、巴蜀、三星堆、滇及夜郎,还有西边的藏文化。现在,除夜郎以外,其它几种文化都有重大考古发现,基本弄清了文化面貌和大致范围。有意思的是,这几种文化正好形成对一块空缺地带的包围圈,这块地带包括今贵州全境,以及四川南部的部分地区、云南东部的部分地区和广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其实,这已经在提示我们,夜郎文化就分布在这个地带内。 这块地带至今最主要的考古发现集中在贵州,更准确地说,在贵州西部。

夜郎国竹文化产生于战国到秦汉时期。由于夜郎王出生于竹子,以竹为姓,叫做多同。所以夜郎人就特别崇拜竹,就有了竹图腾的传说。在王德埙的论文里也提到过养育竹王的那名女子,之后被世人称为是遁水圣母,西南边境周围的少数民族也跟着相信竹王是由圣母非血气所生得来的,并且还把她当成了他们自己共同的祖先。这个就反映了当时的古夜郎国还正处于一个母系氏族,代表古时候百姓的封建迷信或者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寄托之处。在三大竹节成为夜郎竹王的出生地时说明夜郎国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慢慢变高了,而女子的地位下降。这个也是绝大部分封建国家的社会现象。

竹子

那时候西南夷各国都因为有着共同的竹图腾崇拜文化,所以所有的部落一起联盟结成大夜郎国。那夜郎的民族是构成主要分为鳌部夜郎﹑彝部夜郎﹑苗部夜郎和越部夜郎这四个部落。夜郎国灭亡后,它的竹文化多多少少也被保留下来了一点,至今也还有地方在继承者。就比如:湖南新晃侗族村落现在还有关于夜郎国竹的习俗,在贵州也有陪竹、祭竹和葬竹以及吞竹等之类的习俗。这个也可以说明,当时夜郎国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又或者有过人口迁移。

新建的夜郎国


贵州夜郎

      近年考古学在贵州发现了大量的夜郎文化文物,细心的人常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把这些考古遗存认作夜郎文化,而不是其他文化?这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考古学通常以发掘出土的物质文化来划分文化体系,多以遗存的出土地点来作命名,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但也有以某民族来命名的,这时就必须拿出该民族可靠的实物证据。比如滇文化,就是因为在发掘的大墓中出土了滇王金印才予确认的。而据贵州都市报报道,对于湖南方面的"争抢", 贵州的文化学者纷纷发文反击。贵州一直将夜郎当作他们当仁不让的文化品牌。据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开发利用研究所所长王德埙指出:历史表明,夜郎国首府在黔北。王德埙说,夜郎从春秋至汉昭帝国灭,立国有600余年,在西汉初年夜郎王被诛后不久即逐渐消亡,夜郎国首府究竟在哪里?由于史料有限,才导致今天"众说纷纭"的场面。王德埙说,夜郎国首府到底在哪里?其实证明很简单:一是汉朝唐蒙出使夜郎;二是地区发达程度。汉武帝建元(前140-前135)年中,政府曾派郎中将唐蒙出使夜郎。史料记载表明,唐蒙到夜郎,是从今天的四川合江进入夜郎国,只能是进入到今黔北的赤水、习水、桐梓(遵义市)等夜郎故地。在桐梓境内,尚有蒙渡桥的历史遗迹。历史上,黔北和贵州其它地州相比,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最为发达的,夜郎王不可能去选择别的贫穷落后地区安营扎寨,最主要的是,黔北大地上,特别是桐梓境内拥有大量夜郎遗址。

湖南夜郎

     处于湖南人头版图"鼻尖"上的怀化新晃县人文历史悠久,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为重现夜郎文明,新晃决定斥巨资打造"夜郎古国"项目,建设夜郎古国、夜郎大峡谷、燕来寺、舞水长廊4大景观共20个分主题景区。其中包含宫廷文化、民俗风情、万国使馆、雀巢农耕、创意集中营区等主题景区的"夜郎古国",将重点体现夜郎文化和侗族风情,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休闲度假区。据介绍,该项目规划用地30平方公里,在策划中充分考虑了新晃特有的峡谷地貌和浓郁的宗教氛围,最早明年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完工。项目投资方表示,希望通过项目建设能让更多人分享神秘的夜郎文化,预计建成后每年来当地的游客将达500万人次。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研处处长曾博伟表示,即将开工的沪昆高铁,为沿线的新晃迎来发展旅游业的绝佳机会。尽管夜郎古国属地之争至今未果,"但有了丰富的旅游产品和夜郎文化为支撑,这里自然会得到游客的认同。"   

新晃侗族自治县处于湖南省最西部,与贵州省毗邻。全县居住着侗族、汉族、苗族、回族等26个民族

新晃境内10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秦汉时期属于夜郎国,到了唐宋还曾置夜郎县,历时287年。因此,这里的夜郎文化浓厚。图为夜郎谷。

湘黔"夜郎之争"

      渝黔高速铁路在途经的贵州桐梓县夜郎镇小站,冠名引发"夜郎之争"。该工程冠名"夜郎站",但湖南方面提出异议,认为夜郎在湖南,贵州境内不能以此命名,铁道部经综合考虑,初定此站冠名"夜郎镇站"。消息传到桐梓,引起各方不满。

夜郎国遗址之内,考古专家曾发现一件铜釜,其外形十分特别,并且考古专家还称,此物绝非是用来盛装食品的,而是一种独特的葬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在古代时候,存在一种特殊的食物盛装器皿,其名字为铜釜。史书中记载称,铜釜,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两耳,其用如鬲,置于灶口,上置甑以蒸煮。大致意思是,铜釜是一种炊具,为敛口圜底的形状,可以架在火上蒸煮,是加热食物一种必不可少的厨房用具。其实换句话说,作为一种厨房用具,铜釜是古代贵族家庭中常被的厨具,也是当时阶级之间颇具代表性的东西,其流行时间大致是在汉代时期。


      并非所有的铜釜都是用来盛装食物的,可能还另有他用。比如,在贵州省罗锅寨地区一座墓葬之内,考古专家就发现了非同寻常的铜釜,而它恰恰就不是用来盛装食物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976年的一天,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可乐区西南侧辅处罗锅寨的一位农民,背着一个特别大的土筐来到博物馆内,向馆方人员展示了自己最新挖掘出的一件怪异物品。馆内专家们发现,老农民从筐中拿出来的物品,是一件全身布满花纹的青铜器,该青铜器全身上下布满了绿色的锈迹,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它的外形做工极为精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瑕疵。不过专家们也都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青铜器的造型十分迥异,虽然可以确定是铜釜,但绝对与中原汉人使用额铜釜不同。


       为了能更好的研究青铜器,特意带着农民老汉做了笔录,并将其发现文物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原来,老汉发现青铜器的地方,正是罗锅寨内的一处水利兴修现场,他作为被征调的民工,是在不经意间找到的。但老农民也提到了一个诡异且恐怖的细节,就是在发现铜釜的时候,他还发现了一颗骷髅头。根据老农提供的信息,馆方立即组织了考古队,并于1977年9至11月间,前往水利兴修现场前去探查。结果在探查之后才发现,此处的确存在一个墓葬,而该墓葬由于地处可乐坡附近,故此被称作是“可乐汉墓”。此次发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考古专家们也在墓中寻找到大量的文物,包括各类陶、铜、铁等各类文物300余件,最终确定,此墓葬正是古代夜郎国遗址。


      都听过“夜郎自大”的成语,没错,此夜郎正是彼夜郎。当时的夜郎国,正是大汉王朝疆土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位于云贵高原地区,是一处极小的国家,在当时被称作是“西南蛮夷”。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这座夜郎古墓遗址之内,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处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墓内二十多个骷髅头骨上,竟各自都有一个青铜的铜釜。铜釜内放置头颅,绝对不是一种侮辱性的杀伐,而是当地对死者安葬的奇特习俗,当地人称其为套头葬。


      套头葬的出现,源自于当时西南人民对于人类身体神秘之处的理解。当时的夜郎人认为,人体全身上下最重要的就是头部,即使是死去,其灵魂也会被留在头部,故此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于是,将铜釜套在死者头部的习惯,便悄然的成为了当地最具有特色的葬俗。在夜郎人的心中,还坚持的认为,人之所以会死去,就是因为其要进入天堂成为神仙,而亡者又该如何与天神沟通呢?其中肯定需要一定的介质,于是,铜釜自然而然的就充当了这种角色。最后一点,源自于夜郎国的习俗,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极度匮乏,加之死者为大的理念深入人心,故此而言,亲人们都在极力的想要逝者能够带着财富去往天堂。久而久之,铜釜作为贵重的器物,也就成为了人们陪葬的首选。


牂柯江 (北盘江)

牂柯江又叫做北盘江,主要指北盘江上游一带,得名于贵州古代有名的牂柯国,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西部,距离六枝特区中心区67公里,距六盘水市中心50公里,沿水黄(水城到黄果树)高等级公路至阿志河大桥处,转长兴公路7公里到达牂牁江,属北盘江上游,系珠江流域。

干流概况

北盘江,珠江流域西江上源红水河的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乌蒙山脉马雄山西北麓,东北流经宣威市,至双坝河口上折东南流,至红岩河口折东北流,至都格岔河口注入拖长江,进入贵州省境为滇黔界河,至可渡河口两岸均进入贵州省境,西北流至龙场又折东北流,至乌都河口折东流,至月亮河口折东南流,经盘江镇、白层,至望漠河口折向西南而转东南,再转向东北至双江口注入红水河左岸。

北盘江全长449公里,总落差1985米,平均比降4.4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9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26557平方公里,在滇境河段称革香河,习惯上称北盘江上源。贵州省部分河段长327公里,流域面积为21288平方公里。

北盘江于流入贵州省境的岔河至茅口河段长125.5公里,河道蜿蜒穿行于群山之中河谷大多为V形狭谷,河面狭小,两岸坡陡,多悬岩绝壁,人烟稀少,仅在一些河段河名较宽,除都格、石灰田、茅口、河塘、发耳、龙场等处傍河有小台地外,其余河段田生村寨均在两岸高坡上。龙头寨以上沿岸无通道,渔樵绝迹。上段在都格、渡口、石参田、獭猫河设有渡船,下段龙头寨至茅口可通行小木船,龙头寨以上的80公里河段滩险林立,间有跌差,共有险滩50余处,落差达135米。两岸多为荒山,水土流失严重。龙竣附近有铁索桥一座,虎跳石有竹细式便桥一座及下段的单索桥一座。

茅口至百层河段长116.5公里,河谷深切束放相间,多为V形谷,基岩裸露者多,左松上至虎跳石段呈U形谷。沿河有茅口、河塘、左格、半坡、光照、茅草坪、小盘江、规模、大盘江等10余处村寨,傍河台地较小,茅口段有较大河谷盆地,河塘次之,河谷属亚热带气候,沿河多光山秃岭,左格附近有煤田,盘江桥至贞丰董岗段河长50公里,削壁较多,滩险林立,水流湍急;董岗至百层段长25公里,河谷为V形谷,董牛以下多陡峻土坡,有小片杂木林,沿江有董岗、董牛等村寨10余处。打帮河口至百层段曾于1937年通行小木船。

百层至双河口段长85.5公里,河谷V型,沿江常见杂木林,百层小河口沿江有释道至望漠乐园,河流比降放缓,有滩险44处,主要险滩有坝坊滩、赖油滩、三滩、石板滩等,清代已通行木船,得航运之利,为流域下游贞丰、望漠一带的主要通道。

主要支流

北盘江在贵州境内,北岸支流有可渡河、巴朗河、月亮河、打帮河、清水河、望漠河等6条;南岸支流有拖长江、乌都河、麻布河、西泌河、麻沙河、大田河、者楼河等7条。

巴朗河,源于水城德坞乡,全长50公里,落差1453.7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96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

西泌河,源子普安老厂,河长54公里,落差1023米,流域面积566.5平方公里,河口流量8.3立方米每秒。

望漠河,源于望漠打易,河长 75公里,流域面积565.1平方公里,落差1037.2米,·河口流量8.9立方米每秒。

者楼河,源于册亨巧马,河长70.5公里,流域面积408.6平方公里,落差1115.2米。河口流量7.52立方米每秒。

麻布河,源于晴隆碧痕,河长27公里,流域面积148.9平方公里。

拖长江,是北盘江南岸支流,发源于盘县沙陀大田,东北流经亦资孔、沙坡、盘关,至土城下行约10公里为滇黔界河,至四格下岔河口注入北盘江。流域位于东经104025} -104030},北纬25035}-26017}。流域在省内部份都在盘县特区内。河流全长85.6公里,界河段长25公里,流域面积1276平方公里,省内河长54公里,流域面积1096平方里,落差646.3米,平均比降4.6%0,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7.5立方米每秒。流域自河源至岩脚段两岸为山地,人烟稀少;岩脚至土城段长28公里,河谷较开阔,傍河有台地和盆地,耕地较集中,人烟稠密,有村寨20余处,盘江和土城已形成盘县特区的卫星工矿城镇;土城以下2公里,河流进入深切峡谷,坡陡流急。流域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2078米,最低为岔河口1303.7米。流域出露地层有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老第三系等,以二、三迭系地层为主,岩溶发育。主要矿产有煤。流域内交通便利,富源至土城铁路从河谷经过,并形成公路网。

可渡河,亦称杨柳河、夸都河,是北盘扛北岸支流,发源于宣威县观音山坪子树乌蒙山脉东麓,东北经杉木坪至铁厂下2公里即为云贵界河,至黑石河口后折东南流转东北流,至小寨折东北流,至天生桥伏流一段,出露后东北流,至都格注入北盘江。流域位于东经103050}-104040},北纬26023}-26045}。跨滇黔两省的宣威、威宁、水城3县、特区。全河流域面积3076平方公里,贵州省内面积1969.2平方公里。河流全长154.6公里,界河段长105公里,总落差986米,平均比降6.8编,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每秒。可渡以上段为深切狭谷,人烟稀少,傍河耕地有限,河床多坍岩堆积,河流峻急,有多处跌差,可渡至天生桥段左岸为悬岩和陡坡,右岸坡度较缓,有可渡、杨柳、大麦寨等g个村寨,文昌阁小河口下有夸都小盆地,河谷大多为v形谷,水流较平缓,傍河有夸都、蔡家湾等14余个村寨,耕地多集中在夸都附近,其余均为小块台地;天生桥以下,两岸山势陡峻,河谷深切狭窄,比降陡,多险滩,泥猪河至岔河段河床多珊岩乱石,河边不能通行,有跌水和岩盘石脊多处。流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257。米,最低点为河口932.4米。流域内出露地层有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等,以二、三迭系地层为主,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发育。流域在贵州境有人口98万人,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45.84万人。有耕地46.43万亩,早地多于水田,水田仅15.5万亩。有效灌概面积12.19万亩,保证灌溉面积9.68万亩'交通以公路为主,川滇东路于线从流域西部边缘通过,西南部滇境有内昆铁路伸入。干流设有小寨水文站,有21年实测资料。

乌都河,为北盘江南岸支流,发源于盘县营盘山,伏流出于铜果洞,东北流经水塘镇,至高屯河口折东南流,至三板桥折东北流,至罐子窑伏流一段,至花戛乡下注入北盘江。

月亮河,亦称水果河,是北盘江北岸支流,发源于水城峡沟乡煤炭山,东南流经蟠龙,至猴场下与六枝流来的小月亮河相会,经凉风洞下注入北盘江。

麻沙河,又名兴仁河,是北盘江南岸支流,发源于兴仁潘家庄区陈家寨,东北流经高武至天生桥入洞,经二段伏流出洞后与来自巴铃的泥浆河相汇,西南流至达布河口折东北流,至茅草坪渡口注入北盘江。

打帮河,是北盘江下游北岸大支流,有东西二源。西源称可布河,发源六枝二塘,东源称王二河,发源于安顺林哨,经扁担山至桂家河口折南流,两源交汇,至坡蝉折西南流,注入北盘江。

清水河,是北盘江北岸支流,发源于镇宁江龙区格利乡等口,西南流至大树脚入洞,至关山出洞,在江龙河口下折东南流,经发艾至板田河口转西南流,至东远折东南流,至岂怀河道弯曲度较大,至播东河口下折西南流,注入北盘江。

大田河,为北盘江南岸支流。发源于兴仁雨樟区铁厂海子,东北流至雨樟经伏流一段,至李官折东南流,至路河下经伏流一段入安龙县境,折西南流转东南流,至梨树伏流一段,至坡平河段称筏子河,汇入挽斓河后称大田河,至这年海子入洞,伏流至洛凡出洞,折东北流注入北盘江。

格香河(革香河),为北盘江干流,发源于沾益马雄山北麓,全长157.3公里, 径流面积4703.1平方公里。其中宣威市境内径流面积2747.3平方公里。主河道由南向北,经热水、板桥、榕城、来宾穿越东山背斜经东山、龙场、格宜、宝山向东、向北与可渡河交汇,主要支流有龙场河、马场河、东河、西河、盘龙河、清水河、落水河等。

流域地理

北盘江流域位于东经103°50′-106°20′,北纬24°51′-26°45′。流域范围包括滇黔两省的沾益、宣威、富源、威宁、水城、六枝、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漠、紫云、镇宁、关岭、普定、安顺县、安顺市等20个县市、特区的全部或一部分。傍河主要城镇有宣威、盘江镇、百层。贵州省境部份位于东经104°00′-106°20′,北纬24°50′--26°45′。流域西部和东南部与乌江水系的分水岭为苗岭山脉,西部以界河可渡河、拖长江和干流岔河口至都格段与云南相望,东南与檬江为邻,南部与南盘江相接。流域范围包括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除兴义外的7个县和安顺地区的安顺市县、镇宁、关岭、普定、紫云等6县市和毕节地区的威宁县共17个县市的全部和一部。

北盘江流域位于云贵高原斜坡地带,东接黔中山原丘陵盆地。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省内最高点为2570米,最低点为河口的298米,北部地面高程1400-2000米,南部地面1000-1800米,北部可渡河河谷高1300米,南部双江口河谷低于300米。分水岭地区残存的高原面起伏和缓,相对高差小于300米,其余地区则河谷深切狭窄,山势陡峻,相对高差达400-700米。地貌类型东北角属基座丘陵洼地区,向西渐呈缓丘山原地貌,而河。间地块则具有石灰岩峰丛山地、丘陵洼地、岩溶盆地、河谷盆地、玄武岩方山台地等类型,东南角有砂页岩组成的侵蚀山地与山间小盆地。

北盘江流域主要位于云贵高原斜坡上的普安山字型构造和黔西地区北西向构造带,出露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老第三系、第四系等,以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层为主,其余均在局部地区出露,并有前寒武系辉绿岩和二迭系玄武岩出露。石灰岩的分布面广,岩溶发育,井泉洞穴、岩溶洼地,地下伏流河段、跌差瀑布都较多,全流域有大小瀑布165处,以打帮河上源可布河(又称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最大,著名于国内外。地下矿藏有煤、铁、汞、锑、铜、铅、锌、镍、石膏、石棉、水晶等。

北盘江流域的气候复杂多变。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黔西南为多雨区,多雨中心在册亨、兴仁与普安间,仅上游威宁、水城一带为少雨区。流域内平均气温16℃,西北部较低为14℃,东南部较高为20℃左右。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及"平南夷置牂柯郡"等记载,汉代牂柯郡的范围,即巴蜀以南、滇以东、南越之北、武陵之西一带,大体上应是夜郎故地。作为江水名称的"牂柯"二字,在不同典籍中又被写作"牂牁"、"牂牱"、"桩牱"等;对这条江的考证,自明清以来有30多家,计7种说法;今学术界则有牂江说、都柳江说、盘江说、左右江说、北盘江说等不同的看法,但"该江属于珠江水系"这一点,却是各家的共识。目前,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夜郎古国应地处南北盘江流域。其王城应当接近滇、蜀,在且兰的西边,面临牂柯江,而且应有较多操控着军、政大权的汉人居住。

 与珠江共同走进贵州,不仅能领略到黄果树瀑布、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大小七孔等喀斯特地貌与珠江水共舞下呈现出的独特风景,更能体验到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  荔波大小七孔碧绿河水

  你可以坐在布依族村落里听老人弹奏那古老的八音,也可以在肇兴侗寨里寻找唱着侗族大歌的少女,更可以在千户苗寨的灯火下品尝美味的酸汤鱼。

 

肇兴侗寨

  山林与江河成风景,众生与江河成绘色,流动的大江大河,永远是贵州不可或缺的角色,如同流浪诗人一般,流动到哪里,就将故事说到哪里。

北盘江

  这个千里如画的省份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它西可连川滇,东可接湖广,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千百年来,这个扼要之地诞生了诸如夜郎、牂牁等文明,也为苗、布依、侗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形成提供沃土。

少数民族演员在表演舞龙(杨代富/摄)

  江河多情,在贵州“诗情画意”的背后,是贵州地貌复杂,高原山地居多,与外界交流诸多不便的实际情况。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曾以“不是夜郎真自大,只是无路去中原”一语道出贵州与外界的重重阻隔。因此在陆路交通欠发达的漫长历史中,内河水运成为了贵州通向外界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都匀风雨桥

   纵观古今,贵州的内河水运,乃是一段沉寂与欢腾相互交织的沧桑历程。据史料记载,贵州水运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时的夜郎国就是通过其疆域内的南北盘江与当时的滇国、南越国及西汉王朝开展贸易和人文交流活动。

早期的红水河船队

  历史上著名的“川盐入黔”,也是借助运输量大且成本低的乌江、赤水河水道运输的。此外,民国时期,贵州的第一辆汽车就是“舶来品”,是由船运经柳江上溯到贵州都柳江上岸的。

  然而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的飞速发展,水运这一古老的运输方式逐渐式微。河道疏于治理,闸坝碍航等情况致使贵州水运陷入相对的沉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贵州省内 6 条主要的水运通道中仅长江支流的赤水河得以通航,其余均被水电闸坝拦住。

  西南交通数贵州起步最晚,直到民国初年,全省竟然没有一段公路。1926年,时任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下令修建贵阳环城公路,并于次年春天,托人在香港购买了一辆美国制造的福特敞篷汽车。

  当时的公路只能通到广西梧州,车到梧州后开始走了水路,从梧州用船将车载到柳州再转到榕江县,在车即将运抵三都时,突然天降暴雨,河水暴涨,小船沉入了河底。等到两天后河水下降,车才由当地船工打捞上来并将车拆散,雇佣民工背着零部件到达贵阳再进行组装。

  尽管南北盘江与红水河已相继建立了高等级航道,然而龙滩枢纽依旧制约着红水河的航运潜力,直接影响着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等地区的水运和经济发展,仅黔东南州能依托都柳江南下广西,但也因水源枯竭、暗礁较多等问题难成规模。

 

龙滩水利枢纽

桐梓县(鳖邑) 


桐梓县,贵州省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是"中国方竹笋之乡"。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

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唐元和二年(807年),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蒙山以南仍属带水县隶于播州。并隶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攻占播州。收复后,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乡人八族收复播州,自此播州为杨氏势力范围,桐梓蒙山以南地区遂为杨氏世有。唐乾宁三年(896年),武泰节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后梁灭唐,是时王建于成都称帝建前蜀,桐梓随之属前蜀,境内建置不变,隶武泰军节度使。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开宝元年(968年),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宋庆历八年(1048年),以黔州羁縻南、溱2州隶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两县(今桐梓县松坎以北地区)。宋治平三年(1066年),荣懿、扶欢为"熟夷"割据。熙宁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两县为荣懿、扶欢两砦。宋熙宁八年(1075年),以南川县(今綦江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领隆化、南川县并荣懿、扶欢、开边、通安、安稳、归正5砦及溱州1堡,是时,松坎以北地区属南川县隶南平军。宋大观二年(1108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播州杨光荣以地内附,诏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3县。两州均隶夔州路。是时,桐梓地仍一分为三:蒙山以南属播州带水县,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属溱州夜郎县,松坎以北属溱溪县。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废播州为城隶于南平军(并废琅川、播川、带水3县),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马鞍山南侧之旧城坡)。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宋端平三年(1236年),播川县移治白锦堡(不在今桐梓县境内),仍属南平军。嘉熙三年(1239年),复置播州,置安抚使,播川县为州治,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宝佑六年(1258年),复以宣和中所置播川县地为鼎山县,隶于南平军,移治于鼎山城。宋咸淳九年(1273年),改珍州及所属乐源、绥阳两县隶于播州。鼎山县和溱溪砦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占重庆,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抚使司,隶于湖广行省。桐梓地遂属元。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从杨邦宪请,以鼎山县仍隶于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地方建制设行中书省,省下为路,置总管府,下为府,府领州,州领县。在西南少数地区,设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县名播川县,仍治鼎山城,隶于播州安抚司。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于松坎设安边同知,不久即废。明洪武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内,因袭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别委土官约分8片治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杨应龙,改土设流,废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义两军民府。置桐梓县,隶于四川布政使司遵义军民府。首任知县何珩始立县衙署于荣德山东南麓的冬青坪(今县委工作区地段,清代袭用明代县衙旧址)。崇祯六年(1633年),改四川布政使司为四川省,桐梓隶属仍旧。

清顺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未变。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建置,桐梓县隶于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废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1949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西南行政区(1954年6月19日撤销)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专员公署。

     夜郎镇

     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地处桐梓县中部,东、北抵新站镇,南接楚米镇,西邻习水县仙源镇, 行政区域面积142.65平方千米。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当时朝廷开山洞,置播川镇,不久即改名珍州,称夜郎郡,领辖夜郎、丽皋、乐源、荣懿四县,改名珍州,夜郎镇为夜郎县辖地。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撤夜郎县后。明、清代,属夜郎里。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属第四区。民国期间,属松坎区署。

       桐梓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凉风垭森林公园、新站花坝、马鬃苗族风情、环县城风景区、官仓钓鱼台、九坝黄河沟、柏箐自然保护区、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尧龙山、古夜郎漂流、王家烈公馆、小水月亮河、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民国海军学校、周公馆系列、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西湖、娄山关等。

  

  

  

  

  

  

  赫章县       隶属贵州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地处东经104°10′28"~105°01'23",北纬26°46′ 12″~27°28'18″,东西长85.276公里,南北宽77.696公里,东邻毕节、纳雍,西连威宁,南接六盘水,北界云南省镇雄、彝良。国土面积3250平方公里,总人口79.87万(2013年),政府驻地城关镇。境内著名景点有赫章夜郎国家森林公园,有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乐遗址。

建置沿革

       赫章县新石器时期属"赤水"部落。夏时,县境为梁州之南荒服地。商周为鬼方。春秋为牂牁国西北徼外。战国时属夜郎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属汉阳县。汉初汉阳县被废,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复置,隶犍为郡。汉永初二年(108),将犍为南部改置犍为属国,治朱提,汉阳属之。蜀汉时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领汉阳等5县。晋至南齐,隶南宁州朱提郡。梁太清二年(548),地方豪族爨瓒占据宁州,所属郡县俱废,汉阳县行政建制解体。唐代置羁縻小州,今县境属宝州。天宝十年(751),附南诏。宋属乌撒部。元至元十年(1273),乌撒部附元,十三年(1276),置乌撒路,十五年(1278),设乌撒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为乌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隶云南行省,今县境属乌撒辖地。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改隶四川行省。明代,今县境一直为乌撒所辖。洪武十四年(1381),乌撒附明,置乌撒土知府,隶云南布政司;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指挥司,隶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改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二年(1414),改隶贵州都司。清康熙四年(1665),裁乌撒卫,置安宁府;五年改称威宁府,今赫章属之。雍正八年(1730),降威宁府为州,今县境属之,至清末。民国二年(1913),威宁改州为县;七年(1918),威宁县得胜坡分县移治赫章,改称赫章分县;三十一年(1942),隶属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风民情

赫章彝族的赛马和铃铛舞、敬酒舞、庆荞丰收舞、采杜鹃花舞、月琴舞等舞蹈多姿多彩,苗族的芦笙舞场面壮观;民族服饰精美鲜艳,璀灿夺目。

铃铛舞

       赫章彝族铃铛舞,俗称跳脚,彝语称作"恳合贝",意为灵体告别之舞。这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赫章"彝族铃铛舞"具有载歌载舞的显著特色,舞蹈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间。通过祭祀活动,跳恳合贝,唱祭祀礼仪之歌,以尽子孙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所表现的内容,是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存着完好的原生状态。

敬酒舞

       敬酒舞,彝语称"盲齿",有五个以上儿媳或侄媳的老人去世后,为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和对客人、亲属的祝愿与安慰,主人家一男子与众儿媳(侄媳)们在屋内跳的以敬酒为内容的舞蹈。舞者衣着讲究,仪表庄重。

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芦笙舞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

苗族大迁徙舞

大迁徙舞苗语称作"够嘎底嘎且",意思是"寻找居住的地方"。此舞流传于中国贵州赫章大花苗支系,分布于该县可乐、河镇、德卓等乡镇,在苗民中世代自发相传。苗族大迁徙舞以史诗般的舞蹈动态叙述了苗族人民大迁徙的苦难历程,艺术地再现了苗族大迁徙的历史画卷。此舞气氛壮烈,舞步沉稳凝重,动作轻捷古朴,舞曲欢悦活泼,芦笙曲伴随古老歌谣,追思苗族先民英勇善战历尽艰辛终于找到理想家园的漫长历程。

旅游

        赫章县境内有小韭菜坪、大韭菜坪、阿西里西大草原和平山、水塘夜郎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2001年可乐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乐古夜郎时期的墓葬发掘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贵州考古发掘的圣地、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2010年可乐遗址被确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可乐遗址

        可乐遗址位于中国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夜郎古都可乐洛姆的所在地,是夜郎国遗址。19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汉墓7座,出土文物3百余件,引起了考古界、史学界的轰动。2000年,研究人员在可乐发掘出夜郎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入选中国2000―-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可乐遗址古墓群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国家确定为国家大遗址公园。

  

  

  

  

  

  

  

  森林公园

       赫章国家级森林公园由相距40公里的水塘林场和平山林场两个景区组成,总面积4733公倾。公园具有十分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特征,属典型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是黔西北地区的生态旅游瑰宝。

       公园内森林壮阔、季相鲜明,地质年代久远,地貌类型多样;奇峰高耸,峡谷雄奇;溪瀑多姿,平塘潋滟;民族风情浓郁,古夜郎文化悠久,具有十分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特征,是黔西北地区的生态旅游瑰宝。

      公园森林资源丰富,华山松、杉木、柳杉等组成的人工林林相整齐,树龄多在二三十年以上,还有面积约500公顷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 25公顷的天然山茶林和1000多亩的草场。杉木、杜仲、板栗、柳杉及种子园等6个专类园圃连接成片,总面积近100公顷。园内有植物20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有珙桐、水杉等18种,森林覆盖率88.8%。野生动物有117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金雕、林麝、猕猴等32种。

       公园处于高原峡谷区,地表景观丰富,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夜郎三峡、七星剑峡、铜鼓峡、斧劈峡等峡谷,高山重重,奇峰叠翠,奇岩怪石,风光无限。七星大河上由溶洞发育而成的三座天生桥,横跨在河流之上,桥面宽阔,跨度在100~120米。站在桥上,仿佛置身缥缈的仙境中,云在飞,林在动。变化无穷的山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景区里10多个幽深神秘的溶洞,是探险科考的好去处。

      到森林公园不能不去看金凤湖。在小路的尽头,金凤湖正以它的粼粼波光迎接着来到身边的人们。这是一个天然的湖泊,塘中的水四季清澈见底,无论春夏秋冬都不会增加和减少。湖的四周全是灵秀小山。山上的树木也是一年四季绿油油的。每到春天,山上还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朵。远远看去,金凤湖仿佛一个多情的女子,正依偎在情郎的怀中酣睡;而垂钓的人们也总是显得轻轻巧巧的,似乎怕把女子的美梦惊醒。

      放眼望去,几栋竹楼俏生生地躲藏在丛林深处。独特的设计,精致的做工,诗情画意的命名,使这些小楼成为了风景中的风景。在竹楼前,一泓小溪水缓缓地流淌着,不远处木制的小桥静静地伫立着,小桥两旁的青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正迎风摆动……这一切让人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正在欣赏小桥的你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听到峭崖边清泉跌落散发出的清脆声音,那种如大珠小珠溅落玉盘的触动,会让你收不住自己的脚步,急急寻声而去。走不多远,顿感眼前一亮,一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从山上倾泻而下,飞溅的水花清清凉凉地滋润着你的脸颊。行走带来的酷热和汗水瞬间没有了踪影,剩下的是无比的惬意和舒坦。

在水塘森林公园,人与自然相视一笑,内心的溪流哗哗地响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兴雅句,“碧塘映树留清韵”的感触,不知为什么忽然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峡谷溶洞

       峡谷溶洞景观位于赫章县东部的平山乡,距县城26公里,326国道由东至西穿境而过。景观由"奇秀天骄"的大天桥、小天桥和七星关三个峡谷组成。整个峡谷长约10公里,以优美的原生态山水风光、神奇的溶洞景观和浩翰多姿的原始灌木为主体;以暗河峡谷群及山、水、林、藤、洞、石为看点,形成集雄、秀、奇、险、幽、野为一体的景观特色。

  

  

  

  

  

  

  

  

  

  

  

  

大草原

       二台坡大草原是阿西里西大草原的主体,位于赫章县东南面,距县城40多公里,平均海拔2500多米,绵延数百里,铺展百万亩。这里苍莽逶迤,群峰叠翠,山高林密,河谷深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包括奢香古驿道、发河溶洞、佳娃黑塘、营盘月亮洞、大寨山水画、石板河小溪瀑布群等多处景观。

天坑

       赫章古达天坑被誉为地质明珠的天坑、化石群景观位于赫章县东南部古达乡,是一个神秘多姿的境地。在这片以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布满神奇深邃的伏流天坑溶洞群。据不完全统计,古达乡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20余个天坑,而地下暗河又把这些天坑连为一个整体,浑然天成。天坑四周散布着形态万千的化石群,行如龟蛇、贝壳、鱼类等众多海洋生物的图纹清晰可见。据地质专家考察得知,这些古海洋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二亿七千多万年前。它们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保存完好,是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的重要遗迹。

洛布石林

       在赫章境内的韭菜坪下分布着千亩石林,曲径通幽,宛若迷宫,堪与云南路南石林比美。因所处位置之高,又因其云遮雾绕,因此被人们称为"天上石林"。彝族人称之为洛布石林,彝族语即"落布惹",大意是滑竹与石头构成的森林,也可以说成是像古代民族一样的石林。

小韭菜坪主峰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有着俊奇独特的石林奇观,其主峰韭菜坪为贵州最高峰,素有“贵州屋脊”之称。

 洛布石林,相传夜郎王令布摩师施法,向天神求助天兵增援。施法时夜郎王隐约看到一位彝族少女的身影而分心,天兵降临瞬间化为石头,洛布石林因此得来。石林内奇石密布,造型各异,移步换景,曲径通幽,需要多绕几次才能找到正确的出口。我在洛布石林里险些迷了路,你也可以来走一趟这座天然的迷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