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修生论坛]“棍子”也敲不掉的计划 | 一例强迫思维的元认知干预案例报告

 中外比上 2023-03-03 发布于山东

图片 

文|张洪元 

【摘要】

本文叙述了一名初二学生因学习计划导致强迫思维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干预过程。在科学心理观的指导下,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从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入手,对其进行诊断、分析和干预,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

元认知干预技术;强迫思维;计划及改变;学科潜能开发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文(化名),男,八年级学生。元旦11天后来访。来访时,已经一周多没上学。原因是在教室、在家看书看不进去,写作业写不进,听课听不进。

高高的个子,有点腼腆。学习比较认真,计划性比较强,成绩较好。人际关系良好,非常受父母、老师、同学的喜欢,是老师、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升入初中时成绩是全校第4名,班内第2名。以后成绩在全校20名左右浮动,班内第八、九名左右。最近的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下降较大,全校第65名,班内第17名。

来访者是一个计划性比较强的学生。从小学起就有自己的一套学习计划,往往是先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在小学阶段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初中后,也总是先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导致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同步。很多时候老师的作业没有时间完成。

任课老师、班主任陆续向爸爸反应此问题。在三周前,爸爸检查他的作业,发现老师上课布置的作业(同步练习、基础训练)很多都是空白。爸爸很生气,有一些言语刺激,还把他的一些辅导资料给撕了。来访者生气,出走。当天晚上到12点左右才回家。

从此,感觉在家看书、写作业都学不进去了。然后自己又到学校上晚自习,开始感觉能学进了。三、四天后又感觉学不进了。然后自己再到学校实验室上自习,几天后同样又感觉学不进了。最后绝望了,不再上学了。

二、临床诊断和分析

通过临床调查发现,来访者在小学3年级随爸爸转学到县城实验小学学习。由于学习认真,学习计划订制合理,在新的学校中取得了更优异的成绩。来访者认为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是自己的学习计划制订的结果。由于小学课程较少,难度较低。完成自己的计划后,还能够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学毕业后,暑假期间也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复习,升入初中时,在入学摸底考试中,又取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久而久之,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形成了优势兴奋,逐渐形成了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但是随着初中课程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经常和老师的教学计划形成冲突,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内心焦虑加重。父母、老师的劝说无效。升入八年级后,由于增加了物理一科,时间更紧,冲突更多,成绩就越下降,内心更加焦虑。来访者错误地认为成绩下降了,是由于自己的计划不够完善所致。所以就越想把计划制订的更全面,更细致。

事实上,实际效果是和老师的教学内容,出现更多的脱节,导致成绩进一步降低。具体实施中,有的学科在完成自己的计划后,就没有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只能放弃老师布置的一些作业。

显然,问题的形成是在错误的认知推动下,焦虑的认知情绪逐渐升高。潜意识的条件情绪和错误的认知情绪共同作用,逐渐增强循环放大,形成了“蝴蝶效应”。即在多年的学习中,潜意识地要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老师的任务脱离,导致成绩不如意,更加想制订完善的计划。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焦虑不已。

在升入八年级后,随着焦虑情绪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一些强迫症状。如走地板时,如果双脚在同一个地板中就不舒服,必须一脚一个地板;翻书时,用右手翻开,再合上,还要用左手翻开,反复2至3次;用右手拉开抽屉,再关上,再用左手拉开抽屉,反复2至3次,自己感觉成一条线才能停止。

最后在爸爸的强烈刺激下,终于爆发,焦虑加重。从而泛化出了更多的新的症状,如失眠、强迫行为、与父母出现呕气、吵架等等。主要有以下的一些刺激点:

S1.在教室、家中看不进书,做不进作业。

S2.课堂听不进课,各科都有。数学尤重。

S3.考试焦虑。数学考试紧张,当别人翻卷子的时候,就做不进去了。

S4.担心期末考试成绩落下。

S5.起床拖拉磨蹭。父母叫不醒,醒了还想再睡会。

S6.失眠或睡觉怕打扰。感觉睡觉时,只要外边有动静,就睡不好。而且父母不在卧室外面说话,否则就生气睡不着。

S7.感觉必须收拾干净书桌,才能学习。不收拾就学不进去。但是,父亲想帮助收拾卫生,不让做。感觉必须自己做才可以。妈妈给收拾了书桌,来访者就生气。

S8.走地板时,如果双脚在同一个地板中就不舒服,必须一脚一个地板。

S9.强迫翻书。用右手翻开书本,要再合上,还要用左手翻开。反复2至3次。

S10.强迫拉抽屉。用右手拉开抽屉,要再关上,再用左手拉开。自己感觉到成一条线时,才能停下。自己知道不可能真的在一直线上,一定会有误差。反复2至3次。

S11.自己打扫卫生时,发现有新的强迫。擦桌子必须扣缝,反复2至3次。不做就放不下。

S12.纠结数学题符号的标注。在考试前,老师发了练习题。对数学题目要用四种符号做标注,不会的,重点的,难点的,容易的题目。做完了每个题,在选择四个符号之间犹豫,而且必须每个题目都要标注符号。浪费了时间。原先只是对不会的、重点的题目做标注。

S13.必须制订出计划才能学习。没有计划,学得再好,也感觉没有学习,没有效果。在情感组织者设计中,对“计划”两字过敏,需要改为“方案”才可以。

S14.计划被打破时不能学习。如考试后,班主任老师打电话催促上学,父母也催促。但与原定计划(明天上学)有冲突,来访者生气,不上学。

S15.多疑。爸爸妈妈说话时,认为是议论自己的。阻止父母谈话。

S16.疑病。开学前一周,因为是否降级的问题,和父母生气,又形成头晕、腿疼、肚子不舒服,不想吃饭,有呕吐的感觉。

三、临床路线设计及其实施

(一)认知调整的设计

通过认知调整,让来访者明白问题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明确认知性情绪和条件性情绪的不同作用,以及调整的方法。改变对计划的错误认知,正确的做法是在完成老师的任务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自己的计划。脱离了老师的教学计划,即使自己的计划再完善,结果是事倍而功半,效率会越来越低,成绩越来越差。

讲清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过程及其干预的方法。明确来访者的责任,要学习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相关知识,改正错误认知,积极运动,目的是降低认知性焦虑情绪,切断问题中的增强循环过程。

讲解运动、深呼吸的目的及意义。使来访者能明白原理,增强信心。

(二)临床干预的设计及其实施

讲解暗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暗示放松训练的高效的原因和干预方法。

由于来访者的问题较重,临床干预方案设定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控制症状,恢复学习功能。即先干预在家、在教室看不进书、写不进作业的症状,尽快能够正常上课学习。

第二个阶段重点是干预计划的强迫问题。这是来访者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源头,也是问题的杠杆解因素。这里主要有两个刺激点,第一是优先执行老师的学习任务,第二是对学习或生活中的计划改变时能愉快执行。

第三个阶段重点是个性调整,解决有了成就就自负,遇到困难就退缩、偏执的性格缺陷。

在咨询期间,共做临床暗示放松训练24次。前6次主要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能正常上学。中间9次主要是干预的是性格问题。原因是春节前后,可以在家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后3次主要是干预第二个阶段的计划强迫思维。后6次是学科指导和防复发的训练,及复发后的干预。实际干预中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干预。

临床放松训练主要干预了在家、在教室的学习状态;按照老师的计划学习;生活、学习中计划改变后能愉快执行;失眠问题;性格上的退缩、自负。其他的泡沫症状,没有干预,来访者说自己没有感觉了,可以不做了。

(三)情感组织者的设计及其实施

在前几次干预中,是以小升初时取得了第四名的优异成绩作为情感组织者。中间阶段,又改变理想目标。即想当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有行动,不怕苦。最后以追梦人生的无臂女孩杨佩为榜样人物的榜样性格为情感组织者。

(四)其他辅助措施的设计及其实施

教会来访者小程序放松等方法,学会通过症状判断情绪的高低,并能自觉主动地调控自己的焦虑情绪。教给家长一些必须的元认知知识,不做无效的甚至反作用的事。增强来访者和父母的元认知智慧。

四、咨询效果、讨论和反思

(一)咨询效果

在前两次临床干预后,已经能够正常上学听课,在家写作业。

在干预中期,家长反馈在家能够学会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发那么大的脾气,睡眠改善了。

在咨询后期,自己制订的计划被改变时也能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的学习计划,能够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

咨询后两周,回访时说,我现在想明白了,制订计划费时、费力、费脑。而且计划订得再好,也得执行。不执行也是白费。所以现在不用再制订计划了,就可以先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

当原班主任打电话询问,中考生物、地理报名的问题时,来访者出现了焦虑情绪。父亲说孩子马上到自己的卧室,去自我调整情绪了。现在不发脾气了。

咨询后半年回访,没有任何问题了,有问题也能自己调整处理了。

效果反馈,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2名的成绩,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4名。

(二)存在的问题

1、真假求助动机

由于来访者自我努力的动机较强。例如不能看书、不能写作业后,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家中学不时后,想到教室学习。当在教室学不进后,再到实验室学习。咨询开始时,误认为是一个求助动机强烈的来访者,时间较短,仅有一个周,问题应该很快解决。但是随着咨询的深入,发现来访者问题形成时间较长,而且有自负性格。事实上,来访者求助动机不是那么强烈。一些任务总是有各种理由不能完成,春节期间录音也没有认真听、认真练习。开始是拒绝咨询的,爸爸做了一个周的工作,自己努力后没有效果,才答应咨询的。

2、学习障碍与心理障碍是交织在一起的。咨询开始时过多关注了学习障碍,对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有所忽视。

3、干预流程不规范。开始阶段没有严格要求运动训练,寄希望父子之间的运动。咨询笔记做得不认真。

4、技术失误

在第11次临床暗示训练后,加入了今天晚上就学习的后暗示内容,与来访者原计划发生冲突(春节假期计划第一天订计划学习,是隐含的刺激点,计划改变后就生气)。这也可能是导致春节期间,咨询不能正常进行的原因之一。

(三)案例反思

1、指导家长学习必要的元认知知识,学会控制焦虑情绪,不做火上浇油的事。在第11次临床暗示训练后,来访者当天晚上情绪上升,拒绝回家。晚上9点多还要求爸爸在外打球。第二天情绪暴发,严重失控。爸爸生气,又揍了一顿,又导致咨询中断了一段时间。

2、外界环境因素的控制与预防。本案例在咨询期间面临许多不能控制的因素。开始咨询不久,就面临期末考试的压力,春节放假的干扰等一些不可控因素。还有一些可以控制的因素,没有及时预防,对咨询过程造成干扰。如打篮球中受伤,打羽毛球后受凉感冒发烧;亲属的干扰,如外出散心,回奶奶家,及一些迷信活动等等。

3、外部力量的介入

春节前有一个多月的课程没有认真学习,春节期间没有认真学习、做作业。开学后一周又没有上学,最后父母和来访者决定降级学习。降级虽然有利于咨询的进行,但是对来访者而言,是付出一年的代价。如果父母能够事先沟通,做好外围工作,可能会避免降级。

咨询后期,在降级问题上犹豫不决,一度焦虑情绪升高,现来访者有头晕、腿疼、吃饭后想呕吐的症状,本质上是焦虑情绪导致的心理症状。但是咨询师没有足够的医学权威,所以来访者是半信半疑的。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明没有问题,则焦虑情绪立刻下降,没出医院门就感到饿了。适当的权威介入,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复发后的处理及指导

(一)防复发的指导与设计

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在新的班级、面对新同学、新老师,以及老师的授课方式的不同,做了防复发的设计与训练。但是有些隐含的刺激点来访者没有发现。例如在背诵课文时必须出声背读,还有一些未预计到的新的刺激点。

(二)复发的指导与训练

在咨询结束后,根据家长的要求和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在咨询结束后,又做了两次学科学习指导和潜能开发训练。

在两次学科学习方法指导结束后不久,来访者又形成新的症状,以及在期中考试前又发现了新的强迫症状。

1、形成新的强迫。必须找出各科的学习规律,执着规律的寻找。向任课老师、学习优秀的同学请教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规律。自己也根据学习的元认知知识,总结了几千字的笔记。

2、降级后不能用新书。原因是记笔记的方法、规律没有找到。记了,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影响。

3、降级后听课出现分心,感觉效率不高,不想听课。

4、期中考试前,一些记忆性较多的科目,必须出声背诵。背诵时要读出声,吐字要清晰,不清晰或漏了还要重新再读一次,不然就感觉背不会。另外,背诵的时候必须背标题。例如,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不背“安史之乱”四个字,就感觉不会了。

由于前期的防复发工作和元认知智慧的逐步形成,当来访者出现新的刺激点后,自己能够进行小程序调整干预,感觉效果不佳后,及时求助咨询师。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对新的刺激点又做了3次干预。其它刺激点是来访者在认知调整后自我调节、自我干预的。


责任编辑:老 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