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凡生意经》:勇敢地面对死亡,才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

 玉倩在写作 2023-03-03 发布于陕西

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
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先弄明白活着的意义,然后再去考虑死后的事情。
因此,大家考虑的都是,如何活出生命的价值,而刻意逃避“死亡”这个话题。
殊不知,死亡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并不是你不去想,它就不存在。
只有勇敢地接受和面对死亡,才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

01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死亡就是停止呼吸。
而佛教则认为:死亡是这一世的结束,完成了一次轮回,是生命周期性的刷新。
死亡就是从一个起点到另外一个终点,从一个终点到另外一个起点。
而我觉得真正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消失,而是被所有的人遗忘。
父亲因为发生意外,去年9月份,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整天郁郁寡欢,只要一想到父亲,就会泪流满面,而且那段时间,我疯狂地在网上、书上搜索,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会去哪里?
无法接受事实的我,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只要记住父亲,他就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因此,现在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留父亲那一份,就像他还在身边一样,内心也会变得释然。
俗话说:“只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人,才会更透彻的了解生命,珍惜缘分”
世事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因此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珍惜每一天,用心陪伴身边的人,千万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

02
向死而生,唯有珍惜当下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你会怎么做?
你还会为追求好工作,好成绩和好车子而奔波忙碌吗?
其实,大多数人在不断努力,赚取财富,只是为了掩饰对于无常的恐惧。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面临死亡,最佳的做法就是:珍惜当下,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千万不要在离开的那一刻,留有遗憾和不甘心。
那些临终的人容易宽恕一切,并非是他突然良心发现了,而是因为在死亡面前,一切琐碎的往事都变得不值一提。
哲学家罗素曾经注意到,成年人很少有幸福感,他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原因。
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园看到一个小孩在草地上跑,跑着跑着一下子被绊倒了,可男孩并没有哭,而是看到了草地上有花,摘下来看了半天。
后来,男孩又看见一块石头,又摸着石头仔细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罗素在小孩脸上看到了幸福感。
这也让他明白了,当下,就是我们的人生。
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向死而生,唯有珍惜当下。
全力以赴地活,把每一天都看成是生命中最后一天,不断地赋予生命更大的价值,才不枉来人世间这一趟。

03
死亡,是一种生命修行

Peter老师说:“上等修行者,喜欢死亡;中等修行者,不怕死亡;下等修行者,害怕死亡。”
上等修行者,喜欢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
对修行者来说,死亡并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绝望、终结的死亡。每经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定会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中等的修行者不会拒绝、害怕死亡,因为自己的修行已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样去面对,所以不会害怕。
下等的修行者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担心害怕。因为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他们往往还没有做好准备,会不知所措。
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死亡实际上只是轮回流转的一种途径,是无始轮回中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必须经历的,因为已经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所以可以坦然面对。
俗话说:“死亡,是一种生命修行。”
当我们真正面对和接受死亡时,便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即在我们走得时候,比来的时候,人格更高一些,能量更大一些 。

写在最后
人生真正的制高点,不是站在成功的巅峰上,而是站在死亡的高度上。
死亡,是肉身的消失,更是精神的永恒。
当你拥有了向死而生的心态,就如同多拥有了一副生存的铠甲,将不再恐惧死亡,而会解脱生死,超越灵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