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斗民族还能嫌航炮威力太大?二战苏联VYa-23航炮和23x152mmB航炮弹

 fairyfail 2023-03-03 发布于天津

今天的话题又回到苏联小口径自动火炮和弹药上。

力拔山兮气盖世,人肉身兮扛后坐,这几个斯拉夫大力士打的是啥炮?一文的留言板中,有多位读者说“23高炮弹是14.5机枪弹扩口而来的”(同时又有人说“14.5机枪弹是23航炮弹缩口,所以威力强劲”),这其实是混淆了几条不同的苏联航炮弹进化线。ZU-23高炮用的23x152mmB高炮弹,追根溯源要追溯到二战时VYa-23航炮的炮弹,而这种航炮装备的机种,就是大名鼎鼎的IL-2强击机。

图片

IL-2强击机美术作品

VYa-23航炮和23x152mmB弹

苏联在二战时期使用最多的是20mm ShVAK航炮,该炮发射的20x99mmR航炮弹打战斗机还行,打双发轰炸机和对地扫射就差点了(详见:机枪放大,就是航炮——二战苏军20mm航炮、弹药的极简介绍),尤其是苏军打算用航炮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就ShVAK航炮那个威力显然不够用。苏军认为未来航炮口径应不小于23mm,弹头重量不能低于200g,初速要达到900m/s,为了尽快研发满足这一标准的大威力航炮,一场竞标在苏联OKB-14、OKB-16和TsKB-14三个设计局之间展开,三个设计局的样炮分别是:

OKB-14的TKB-198航炮,23mm,导气式,供弹方式不详;

OKB-16的MP-6航炮,23mm,管退式,弹夹供弹;

TsKB-14的VYa-23航炮,23mm,导气式,弹链供弹。

OKB-14的TKB-198缺陷最多,出局最早,没有下文,苏军一度看好OKB-16的MP-6,但这炮采用弹夹供弹,横向尺寸大,射击时的后坐振动又很容易导致供弹故障,所以最终落败于TsKB-14设计局的VYa-23(ВЯ-23)。

图片

OKB-16的MP-6航炮,因采用弹夹供弹,最终落败。

VYa-23航炮是一种导气式武器,使用可散金属弹链供弹,全长2145mm,重66kg。该炮其实是UB航空机枪的放大(这一点和B-20很相似,但VYa-23放得更大,改动更多),基本沿用了UB航空机枪设计,所不同的是UB的闭锁卡铁是左右运动的,而VYa-23的闭锁卡铁是上下运动的,相当于把UB的自动机逆时针转动了90°;另外,UB是活塞与自动机固定连接,活塞长行程,而VYa-23是活塞与自动机分离,活塞只后坐很短的行程,为活塞短行程。

图片

VYa-23航炮实物

图片
VYa-23航炮内部结构图
VYa-23航炮发射的23x152mmB弹研发工作始于二战爆发前,因为初始目的就是奔着大威力而去的,所以弹头重量、炮口初速都远超过ShVAK航炮的20x99mmR弹。以杀伤榴弹为例:23x152mmB杀伤榴弹弹头重201g,弹头内装炸药和燃烧剂共15.6g,初速890m/s一说为905m/s);而20x99mmR杀伤榴弹弹头重只有96g,弹头装药5.6g,初速800m/s(苏军标称,实测初速在750-770m/s),两者的差距可见一斑。
图片
从左到右:ShKAS航空机枪的7.62x54mmR弹、UB航空机枪的12.7x108mm弹、ShVAK航空机枪的12.7x108mmR弹、ShVAK航炮的20x99mmR弹、VYa航炮的23x152mmB弹,最后一个大了一大圈,威力可见一斑。
图片
23x152mmB杀伤燃烧榴弹(左)和杀伤燃烧曳光榴弹(右),后者弹头尾部多了曳光管。

VYa-23航炮一开始就考虑反装甲,所以穿甲燃烧弹是主要弹种。23x152mmB穿甲燃烧弹弹头重196g,主体用普通碳钢制造,中间镶嵌着一颗钝尖头的淬火钢芯,头部还有风帽,弹体和风帽之间填充燃烧剂,早期弹的风帽为铝制,后改为钢板冲压成型。该穿甲燃烧弹能在400m距离上击穿25mm厚的垂直均质钢装甲,对二战早期各种轻型坦克均有较大威胁。

图片

23x152mmB穿甲燃烧弹,左为老弹,弹头风帽为机加工铝风帽,右为新弹,弹头风帽为冲压钢风帽。弹头内有一淬火钢芯,钢芯外有燃烧剂。

23x152mmB弹都使用瓶型黄铜药筒,药筒底部抽壳钩槽上方有一圈突出的底带,这是它的主要识别特征。

装备使用情况

1942-1947年,苏联共生产了64,655门VYa-23航炮,绝大部分作为IL-2强击机的固定武器装在两侧机翼上,左右各1门,和2挺7.62mmShKAS航空机枪构成2炮+2枪火力配置。

图片

IL-2强击机前射火力配备:大管为VYa-23,小管为ShKAS

在战斗中,VYa-23航炮的确威力非凡,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是航炮体积、质量都过大,射击时的振动也过大,出现了明显的机翼结构疲劳现象,这在战争初期使用木制外翼的IL-2上尤为明显。因为振动过大,加上VYa-23初期生产时一些可靠性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战争初期生产的IL-2强击机上,机翼航炮经常被降格为2门20mmShVAK。VYa-23真正成为IL-2的常规配置差不多要到1942年以后,此时航炮可靠性问题解决了,IL-2机翼的金属零件比例也提高了,终于扛得住这种航炮的后坐力了。

图片

地勤大爷在维护IL-2的VYa-23航炮

但到了战争中期,又出现了新问题:原本苏军对VYa-23航炮的反装甲能力寄予较高期望,但德军主力坦克的装甲厚度提升明显,VYa-23航炮已力不从心;而且苏军发现用航炮射击坦克装甲车辆的命中率很低,不是合格的反坦克武器,所以IL-2的VYa-23航炮更多地用来扫射车辆纵队、炮兵阵地等软目标,对付坦克还得靠后来投入使用的空心装药反坦克集束炸弹。

VYa-23航炮的设计过程比较仓促,又是在UB航空机枪的基础上简单放大而成的,所以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整体设计比较拖沓,重量和体积都太大,加上后坐力过大,严重影响了装机适应性;23x152mmB航炮穿甲燃烧弹原本准备用来打坦克,但随着二战中坦克装甲厚度显著提高,这一初衷已经落空,而杀伤爆破榴弹用于空战和扫射地面软目标则威力严重过剩,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所以VYa-23是一种不大成功的航炮。

二战结束后,苏军原本考虑给IL-2强击机的换代产品——IL-10强击机装备4门VYa-23航炮,但因为后坐力太大而放弃,加之即使安装了VYa-23也无法对付战后的坦克,所以苏军放弃了航炮反坦克的想法,老老实实地给IL-10安装了4门发射23x115mm炮弹的NS-23航炮,战后其他飞机也不再选择VYa-23作为机载武器,VYa-23和23x152mmB这个口径弹药从苏军航空武器序列当中消失了。

不通用的新23x152mmB弹

二战结束后的1960年代,苏联研制新一代小口径高射武器,用以取代37mm高射炮和14.5mm高射机枪,最后诞生的产品就是ZU-23牵引式高炮(2A14)和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2A7)。

图片

ZU-23牵引式高炮

图片

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

在综合考虑系统质量、射速、杀伤斜距、弹头威力等各方面因素之后,苏军为这两种新式防空火炮选择了23x152mmB这一口径,兜兜转转,二战后撤装的23x152mmB弹又复活了!

图片

2A14、2A7高炮使用的钢药筒23x152mmB杀伤燃烧榴弹(左)和穿甲燃烧曳光弹(右)

但是,新高炮使用的23x152mmB弹和二战时VYa-23航炮使用的23x152mmB弹工作环境差异较大:

新弹是高射炮弹,从地上往天上打,对杀伤斜距(可理解为高射炮对空射击的射程,专业术语叫斜距)的要求比航炮弹高;

2A14、2A7火炮自动机理论射速高,装填、抽壳动作更加猛烈,对药筒机械强度要求更高。

所以新23x152mmB弹技术性能指标和老23x152mmB弹差异较大,弹头质量稍有减轻,根据弹种不同为184-190g,但初速提高到980m/s,这意味着膛压比老弹更高,加上新弹工作环境对药筒机械强度要求更高,所以新23x152mmB弹采用强度更大的钢药筒。为避免技术性能不同的新老两种23x152mmB弹在使用中混淆造成事故,新弹的底缘厚度、底带高度故意设计得与老弹不同,即便强行互换也无法上膛。

图片

钢药筒新弹(左)和黄铜药筒老弹(右)弹底对比,两者底缘厚度、底带高度都不同,无法通用。

行文至此,读者老爷估计要问了,上次说好的,介绍“14.5机枪弹扩口”怎么还没写到?额……这不是23x152mmB弹的内容比彩云预想的多嘛,所以“14.5机枪弹扩口”我下次再写,逃……图片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