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越兴都库什与喜马拉雅,看见印度与大国梦的距离(工业困局篇)

 长弓有心 2023-03-03 发布于江西

2015年6月14日,印度海军从俄罗斯购买的“超日王”号航空母舰举行入列仪式,正式加入印度海军。仪式上,刚刚就任的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登上航母并在军官们的陪同下参观完军舰后,还是说出来了那个历任印度总理都会提起的话题:印度必须在国防装备上实现“自给自足”。

文章图片1

莫迪在“超日王”号航母上

这并非是印度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这样说,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事实上包括军工业在内,印度目前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并非是靠局部的、行业内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似乎还有种宿命论的味道——现世之果,乃往世之因,印度现在的麻烦,或许早在百年前便已注定……

地缘政治导致的“有合无统”

印度的历史与中国完全不同,它没有经历过大一统时代。

从历史角度来说,“印度”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在南亚次大陆上分布着众多的邦国,而大伙在文化上又比较接近(也仅仅是“比较”),仅此而已。即便是在阿育王和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国王时代,“中央”政权和各个土邦之间的关系也基本只是类似与中国商王朝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土邦领主都是世袭的,他们的合法性和“中央”政权没有必然联系,之所以臣服于你,只是因为你实力最强。仅凭实力强弱所建立的附属关系是极度不稳定的,而这种不稳定性又使得即使北方很强大,却始终因为内部矛盾的存在而无法完成对南方部族真正的统一。

文章图片2

印度地势图

从地缘方面来讲, 印度北方这种一马平川式的平原地形是非常有利于各个部族进行交流的,这种信息便于传达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理成本,而且很难滋生起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不同于我国对“御敌”和“救灾”这两方面的硬性需求,印度北方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个统一的王朝,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利益关联这个大方向——各个土邦的土地拥有者和实权人物往往会形成利益勾连,并在宗教文化上形成一个大方向的认同:例如种姓制度,这种起源于印度教而非其他宗教的信仰条例,因为有利于既得利益阶层却能够被普遍接受,根源便在于此。

这种大方向的认同,再加上天然的地理优势,北方能够出现一个个大一统的王朝便说的通了。但是,土邦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很大的独立性,这种特性决定了王朝的强大与否完全在中央:中央强则王朝强,中央弱则王朝崩塌。

文章图片3

即便是最强大的莫卧儿帝国,也没能实现统一

再说南方。南方绝大部分是由德干高原组成的,山峦、盆地、丘陵随意分布的复杂地形决定了生活在南方的各个部族比较松散的特点,类似于我国南方一样,部族与部族之间往往看重的是宗族性,社会结构组织自然要松散许多。相对松散的社会组织难于产生大一统的王朝,那么也就不存在南方向北方扩张的道理,而面对北方的扩张,南方又只需要守住几个关键的山口便可宽心生存。实力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南北自然便只能是僵局。

北方这种合而无统的王朝无法南下,南方这种不合不统的分散部族更无法北上,这就造成了印度无法像我国那般取势于西、取财于东,进而实现真正的大一统的目的。如此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那些始于洪荒时代的特征,仍旧在对后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非暴力”与枝强干弱的局面

现代意义上的“印度”是伴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诞生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印度的疆界、货币、税制、外交、国防政策甚至是法律的统一,通通都是由英国人完成的。

换句话说,印度独立后,以国大党为主体的印度精英层继承的实际就是英国殖民者的遗产,对比已经有两千多年大一统历史的中国来说,他们这个中央政府最初确实存在底气不足的问题。此外,在取得独立的具体方式上,甘地他们是采取只针对英国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获得独立的,自然也就没有机会把各个地方上的“地头蛇”一并解决掉。正因为留了这么一个“尾巴”,1947年独立之后至今,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权力划分问题始终困扰着印度。

文章图片4

尼赫鲁—甘地家族

建国初期,得益于甘地家族在整个印度强盛的威望可以对地方豪强势力产生压制,尼赫鲁选择了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力的共和国制度。但尼赫鲁能够做的十分有限,现实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在国内行政区划上,印度最初的16个邦完全是根据语言为基础划分的——所以现在印度卢比上面密密麻麻印着包括英语在内的17种文字。这就意味着各个邦其实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子,它们的地方豪强实质上都拥有很大的权力,仅是比美国各州所拥有的自主权低一些。略带夸张地说,印度国体名为共和制,事实上其实仍旧是联邦制。

难以发展的经济与工业建设

这样一个枝强干弱的政治形态,给印度的经济领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旧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直到今天依旧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改革,国家所掌握的土地,仅占总量的13%左右。仅依靠甘地家族的声望,无论是强制推行有限的土改,还是参照苏联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真正做起来的只有新德里和周边甘地家族能够影响的几个邦。而随着甘地家族影响力的逐渐减弱,连带着中央的权威性也开始减弱。莫迪所属的人民党其实本身就是印度国内支强干弱的产物——印度传统精英层的政治影响力在印度北部相对不是很强。

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得失去重要援助和出口市场的印度经济遭受重创,中央政府的权威性进一步下降。而这又导致了印度中央政府不得不进一步放权,国内邦的数量由建国时的16个增加到了现在的28个外加7个中央直辖区,行政单位的变动使得印度国内经济建设很难有一个科学、统一、有序、稳定的规划。

文章图片5

印度行政区域划分

印度中央政府规划的经济开发区的最初数量与最终实际数量不仅严重不符,更严重的是那些原本拨款搞的科研实体项目,最终却是清一色的服务业、金融和IT这些来钱快的,没有几个是踏踏实实做制造业的。如今印度GDP构成中:农业占22%,工业占22%,服务业则占56%——对于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而言,这个比例是极不合理的。作为现代工业最高端的军工产业,没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作为支撑,印度要建设自己的军工体系无疑是天方夜谭。

种姓制度为何会在印度遗留?

类似于种姓制的等级制并非印度所特有,埃及、以色列在过去的历史上都存在过,但这些国家等级制度终归还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淡化了。印度之所以没有消亡,除了印度人自己把它宗教化、仪式化、极端化之外,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负主要责任。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不仅彻底打断了印度社会的自然发展,甚至可以说它让印度社会的发展走了回头路。英国派驻在印度的所有人员拢共不足八万人,却要管理超过3亿的印度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人是有前辈可以学习的——罗马帝国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日不落帝国,那么罗马人搞的“包税制”自然就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存在借鉴价值。

文章图片6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殖民政府把地方基层的治权“承包”给地主豪强,这些“承包者”在印地语中被称为“柴明达尔”。殖民政府允许柴明达尔在其领地内享有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而他们则负责在领地内征税,然后和殖民者分账,柴明达尔这个头衔可以世袭,你手头缺钱时甚至可以转让和出卖……而要保证柴明达尔制可以顺利实施,那么势必就要把人天生分为三六九等。

而原本就存在的地方豪强,在英国这个“包税制”的影响下,非但没有因为民主、人权思想的兴起而受到冲击,反倒在印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自建国之初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就没什么办法,这样一来原本只应该存在于封建时代的种姓制度,也被顺理成章地带到了现代社会,并一直存在到了现在。名义上柴明达尔制早已被废除,但实际上却一切如旧:总人口不足4%的婆罗门却占据着7成的司法职务和超过一半的国会席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实在算不得是一个现代国家。

文章图片7

罗马帝国的包税制极大的影响了中世纪欧洲

种姓制度导致无人可用

权力与资源的极端不对等,带来的便是极度的贫富差距。

世界银行的报告说,世界贫困人口的约1/3来自印度。8.28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占总人口的75.6%,仅2006年一年,由于贫穷,在印度平均每天有四个农民自杀或饿死。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印度巨富之一的阿班尼家族在孟买随随便便就可以耗资10亿美元给自家建栋27层的宅邸,在里面服务的仆人多达600人,而入住的主人不过一家五口人。

文章图片8

印度首富的豪宅

贫富差距反映到教育上,便是明显的“头重脚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相较于国际,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并不差,与之鲜明对比的是仅存在于面子上的免费教育,完全是聊胜于无的样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年人文盲人口达2.87亿,占全球文盲人口的37%。

文章图片9

印度的受教育人口占比

基础教育的不到位对于使得印度几乎没有一个可以用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员。基础教育对高种姓人来讲不是问题,但是受限于种姓制度,“手艺人”这个职业对他们来讲是低贱不可接触的;对于低种姓人来讲,完全没有钱去接受基础教育。这样,印度能够培养出高级的工程师,却难以找到一个能够看懂图纸的工人,这种手脑分离的局面使得印度几乎丧失了建立工业体系的根基。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有高种姓的技术人员,由于传统文化影响又严重不接地气,这就进一步使得少数可以自产的产品,质量控制也难以保证。而现实也确实如此,印度产品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军工质量问题一直都是一大顽疾,而这也让印度没少在国际上闹笑话。

文章图片10

侧翻在港口的印度军舰

类似的“脑体脱节”的问题在印军内部也同样普遍存在,印军的人才培养同样是重军官培养,轻士官培养,而军官培养又不重视基层实践,官与兵完全是两张皮。一旦丧失了军官,这支队伍的溃散往往只在一瞬间,这种除了“服从命令”别无其他可授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印度军队的整体实力。

“1962年综合症”与急功近利

正如《战略前沿篇》中所说,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印度人,无论是平民还是精英阶层,皆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次战败的心理影响,最终波及到了印度的军事工业乃至整个重工业的发展。

文章图片11

1962年当然中印自卫反击战对印度影响巨大

印度的这种“非理性”军事膨胀,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利益勾连所导致的。军方和很多政客都从1962年危机当中尝到了甜头,军方可以靠危机来获得地位和经费,政客可以靠危机来掩盖自己拙劣的政绩,细心点我们会发现,中印边境“出问题”最多的时间是每年2、3月份,这是因为每年确定政府财政预算是在4月份。由此又带来一个硕大无比的武器装备采购的大蛋糕,无论是海外军购还是印度本国的军工生产,其背后都包含着太多的家族及集团利益。

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无论是在外购上还是在国内自研上,都造成了一种非常坏的影响。因为“非理性”,所以印度的对外军购往往倾向于可以“立竿见影”的成品武器,这样的结果是大量的技术没有被印度军工企业所吸收;因为“非理性”,国内的军工自研一味的求最好、最先进,时刻想要与国际对标,这造成的结果是研发过程中对指标参数的不断修改,资金不断地投入,周期不断地延长,而自研的武器永远“落后”于国际、永远的停留在图纸上。

文章图片12

始终还在建设的印度国产航母

结语:心照不宣的无奈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是知道,最难的是做到,如何迈过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巨大鸿沟呢?正如本文的主角印度一样,本该是大国的印度如今也只能固守这个本该。翻越兴都库什与喜马拉雅,我们似乎看到了印度与它难以企及的大国梦想的距离,这是令每一个印度人都深感无奈的现实。

文章图片13

印度独一无二的优越地理位置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好了,这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喜欢的读者朋友们可以点赞、评论加关注,下期内容再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