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现代抽象表现主义巨匠

 wsyqn 2023-03-03 发布于江苏

图片来源:佳士得 Christie’s

2006年,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

《1948年第五号》

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进行拍卖

成交价为1.406亿美元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

这种用形状和颜色来表现情感的风格

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

出现的一种绘画流派

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达到了高峰

是美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潮流之一

Number 11, 1952 (Blue Poles), Jackson Pollock, 1952

抽象表现主义强调艺术家的

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将画面上的色彩、形态、线条和质感等

视为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

致力于创造一种抽象的艺术语言

这种风格通常表现为大型的油画作品

常常具有极强的情绪冲击力

它的创作方式很特别

有时候艺术家会用刷子、画笔等工具

在画布上随意地滴、洒、抹、涂

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形状和颜色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又译杰克森·波拉克,1912年1月28日-1956年8月11日),美国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1929年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47年开始使用“滴漏画法”,把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用钻有小孔的盒、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其创作不作事先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此画法构图设计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征。主要作品有《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1号》《大教堂》《蓝杆:第11号》等。1956年8月11日,杰克逊逝世,年仅44岁。

杰克逊·波洛克《Stenographic Figure》 1942年

1942年,受毕加索的影响,当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画得像”将不再是绘画的主流,而是应该“画世界的实质非表象”。这也是后来的野兽派、未来主义和抽象派所追求的。

number 14 (Gray), 1948 by Jackson Pollock

在创作《灰色线条》时

因为“滴漏画法”采用的是抛洒颜料的方式

所以波洛克弄的衣服上哪儿哪儿都是颜料

但他却并没有停下来

而是将颜料从衣服上刮下来,继续创作

他的衣服也变成了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图片来源:佳士得 Christie’s

《1948年第5号》是杰克逊·波洛克“滴画”中的精品,画布被钉在纤维板上,画布上的颜色有黄色、白色、栗色以及黑色,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在他离世50年后,这幅作品于2006年11月3日拍卖出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达1亿4千万美元,收购名画者是一位墨西哥金融家,这个记录一度保持了将近10年。

这幅画以其宏伟、神秘和神奇的气息,吸引着观众的视线。引导他们进入画面中的世界,并沉浸在其中。波洛克通过他的艺术作品,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赋予了观众以启示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创作技法和艺术表现力方面,还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义。

1947年波洛克的这一幅《整整五寻》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寻——长度单位,合6英尺或1.829米,用于测量水深),仅就这个题目的含义,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还意味着滴色的层次,语意双关。全画以蓝绿色为主调,波洛克在画上先是大面积滴注,然后按各区域的情况加洒深浅不同的绿色,再后是黑色油漆,最后再在表层使用铝漆,漆中还夹杂着不少“添加物”;同时还在某些他认为必须补色的地区浇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无光泽的色彩。画家沿着画布边走边滴,让自身运动与滴色动作协调配合。从《整整五寻》上可以看到色线绵密得象网一样彼此纠缠着,有的地方密不通风,有的地方突然出现泛上来的蜜黄色。图上的局部即显示了两注稠厚的蜜黄色块,它似乎在白色乳性液体中流出来的缓慢色斑,还勾带着缓慢的紫色,因而成为全画的最亮点。

波洛克和妻子克拉斯纳

波洛克在创作

杰克逊·波洛克《The key》,1946年

杰克逊·波洛克《Eyes in the Heat 》,1946年

杰克逊·波洛克《No.1》,1948年

1947年,波洛克开创了“滴画法”——一种与中国画中的“泼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技法。1948年,波洛克创作了巨幅的滴色画《Number 1》,一举成名。

杰克逊·波洛克《Full fathom five》 1947年

1947年。人们常常将波洛克与同时期的萨克斯表演艺术家查理·帕克相提并论,认为波洛克绘画时与查理现场演奏时一样自由、即兴又奇妙动人。

杰克逊·波洛克《Number 26》,1949年

波洛克在1950年达到了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一跃成为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被称为美国抽象绘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二战之后新美国绘画的象征。但波洛克自己却不以成功者自居,他将自己的作品解释为 “绘画自身的行动” 。

杰克逊·波洛克《Number 4》 1951年

1951年,波洛克创作的一批“黑画”在帕森斯画廊展出,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将他自我的“重新认识”看作是他艺术生涯的倒退。1952年,波洛克与贾尼斯画廊合作。尽管反响不错,但作品的售出数量却不尽人意。之后,色彩又重回他的画中。

杰克逊·波洛克《Mural on Indian red ground》 1950年

杰克逊·波洛克《Number 1》,1949年

此外,波洛克打破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因为在他的绘画中,没有空间上的前后延伸、没有主体物与陪衬物的虚实、强弱对比,画面的每一个地方都可谓是“画面中心”。这种无重点的画法其实在印象派后期便已初见端倪。波洛克采用满幅的构图,将这种画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展示给世人。

波洛克的天才就在于

始终设法逃离艺术对于技巧的要求

逃离的过程产生了率性涂抹的“滴画”

执着的挣扎和摆脱让他脱颖而出

被时代推到“最了不起画家”的位置上


“艺术家应该把内心的东西画出来”

波洛克重直觉、轻理性

倚重自己内在的体验

而漠视外界的规定和概念

只遵从自己这个“自然的内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