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人那事】 “八个一”成就了“半拉子”/王绍和

 冰凌花文学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档案

   王绍和:笔名傅凝、艾佳、燕山红。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人,初中一年半学历。种过4年地,当过19年兵,曾做过连队文书、团报道员,63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副处长。转业后在抚宁县委办当材料匠”15年。忙于公文写作之余,热衷于为报刊写豆腐块,离离啦啦见报3000余篇。撰有长篇报告文学《爱家英姿》《蓓蕾争妍绽芳菲》《身影直立竞风流》《略说细品咱仇(qiu)家》和20万字的公文写作实操《捅破那层窗户纸——一个老材料匠的心语》。 

       “八个一”成就了“半拉子”

      文︳王绍和(河北秦皇岛)

我上初中时,做过“记者梦”。尽管此梦始终未圆,但从毛头小子到老“白头翁”,做了十余年的新闻媒体的通讯员,据此我欣慰地自诩为“半拉子”报人。

锲而不舍,靠啥驱动?曾经的“八个一”可圈可点,当属助我一路前行的一片又一片的“风帆”。

(一)第一次上稿,喜获提醒。

1971年5月6日,《太原日报》刊登了我写的《咱们连队的好后勤》。第一次写稿就上了,我乐得屁颠儿似的。团里负责新闻工作的李干事,找到在连里当文书的我,鼓励的同时又提醒:“'首发命中’不排除偶然性,往后的路还长着呢!”细一想,的确是,自己对新闻ABC两眼一抹黑,一写就上了,八成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那句提醒,令我清醒,上了稿子高兴归高兴,但再也不敢陶醉了。

(二)第一次“上学”,接受启蒙。

1971年6月,我刚调进团报道组,就被选送到太原市首届工农兵通讯员学习班。《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台》《太原日报》的尖子记者、资深编辑老师讲消息、通讯、评论的写作,还带我们去大寨、太钢实习采访……这是我第一次学新闻,其意义非同小可。要是没有这第一次,当了四年庄稼人,把原本初中一年半的文化水儿,几乎当粥喝了的我,后来的路也许是另类的。在受到启蒙的同时,还特别感受到部队对我的重视和新闻单位的培养,所以始终心存感激,转化成了当好通讯员的驱动力。

(三)第一次挨训,没有趴下。

有一回我熬到后半夜写了一篇稿子,第二天送到《山西日报》。一位姓曲的老编辑看了看,脸就拉了下来,“写的啥玩意儿!尽是空话,根本你就不认真!”一出报社大楼,我猫在一个墙旮旯,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晚上躺在床上,心想“玩儿蛋去吧,何必干这苦差事?!”辗转又想,站柜台的、开公交的、收破烂儿、工地上搓大泥的,哪个行当容易呀?但不都在干么!自己挨训,就摔筢子,岂不太那个了?于是,苦口良言吞下肚,写稿尽力挤水分,认真程度再加码,也就不断进步了。这个第一次,对我有长效:写稿是苦事,能够坚持住,与经受住第一次挨训有关系;稿子质量有提高,蕴含着第一次挨训的元素。

四)第一次被找茬,长了记性。

1972年8月的一天,七连副连长把一张《太原日报》“啪”地摔在我面前,气呼呼地嚷道:“胡说八道个啥?把报纸撕喽我都不解气!”那报纸上刊发着我不久前写的一条消息,其中有他因一件事与班子成员闹隔阂的情节。由于采访时只听了别人的一面之辞,结果与实情不符。这场兴师问罪,震得我泪眼汪汪,我把“教训”两个大字刻在了心里。从此采访再也不敢捕风捉影,稿子写好后找当事人核对把关。真得感谢这第一次,让我长了大记性,所以也就基本避免了再失实再“崴脚”现象的发生。

(五)第一次上军报,悟出妙道。

我当兵时的那个团,是解放战争时诞生的,但从来没上过《解放军报》。1973年1月23日终于破了天荒,3篇军爱民的小故事被该报的2版采用了。攀上“高峰”,我有“功劳”:我们3人分头写下的事件均发生在深夜,我抓住这一特点,用《午夜爱民曲》的总题组合起来,并在导言中对“夜”彰显。如果没有如此“统筹”,3个小稿单崩发,估计难以“抓住”编辑,难被采用了。有了这第一次的尝试,我做了新闻干事后,常把某个大题材破开小题,组织报道员从不同角度分头采写,然后组合发出,结果时常一上“一嘟噜”。后来有位编辑对我说:“像你这么搞组合,实际做的是编辑的工作。采与编想到了一块,稿子就好用了!”

(六)第一次写言论,一发难收。

我爱写言论,一写好多年。如果说有点儿韧劲的话,1981年10月16日被采用的《莫忘前辈的艰辛》,那是我第一次写言论是源头。当时我已经调到集团军政治部,由新闻干事改行做其他宣传工作。那篇小稿是按杂文写的,写好后请我的顶头上司、军内外知名的杂文家张雨生指点。“你写的是小评论,算不上杂文!不过也好,坚持下去,也是一条路。”这条路,啥含义?反复琢磨,有了感悟:报纸上都有言论专栏,不愁没有用武之地;写言论有利于提升思辨力,有助于增强公文写作的深度。恰因领会出如此之妙,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一路写了下来。

(七)第一次直接“写哲”,触类旁通。

1983年初春,《解放军报》理论部一位资深的编辑,来我所在的集团军“采风”。在陪同他下部队时,他见我随身携带着哲学书,就问:“你对哲学感兴趣?”我说:“自学考试下半年开考,头一门儿就是哲学,不抓紧点儿恐怕过不了关!”他说:“我主持的理论版,新开了个《哲学随笔》的专栏,你不妨结合自学哲学写一点儿嘛!”我试着写起来,有8篇相继被采用了。第一次涉猎哲学随笔,我的额外收获不菲:既促进了对哲学观点的理解,在集团军200余名学员中以84分的成绩拿了第三名;又体会出把哲学渗透到言论写作中,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于是我把言论写作当作哲学的又一“考场”:注重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观察事物,使言论选题由没啥可写的演绎成了源源不断;写时尽力揉进哲理,使阐述少了苍白多了深度,少了片面化多了辩证性。

(八)第一次被报道,加油鼓劲。

我当“半拉子”报人多年,没少采访报道过别人,但自己被采访被报道只有一次。2004年记者节前夕的一天,《秦皇岛日报》记者黄束对我的足迹和心态“大兜底”,写出《闲不住的“材料匠”》,刊发在《新闻视野》上。导言中将我等4名通讯员称为“土记者”,说“没有他们,也许这份报纸会缺少点什么”“党报当然不会忘记他们,读者也不会忘记他们!”尤其在写我的篇章里,对我的“产量”质量予以了很高的评价,称“很多读者以为他是在编的记者。”“不论担任什么职务,都依然不改初衷。”一个“半拉子”,受如此好评,这个第一次产生的鼓舞力很显著:“除了患上老年痴呆症或是脑血栓什么的,写不了就不写了,不然的话绝对不会放下手中的键盘。”我那被记者收入那篇稿件中的心声,向自己吹起了当好“半拉子”,不懈耕耘的进军号。

【心海听涛】  扁担缘/王绍和

【那人那事】  那位师傅在“二钢”/王绍和

【开卷有益】 “蝌蚪”怎样变“青蛙”/王绍和

【风光如画】奇哉!古崖居/王绍和

【诗歌】我这样幻想自己/孙华玉

【诗歌】春柳/孙华玉

【书法】孙鸿鹏书法作品选

【心海听涛】那树那花那心思/王绍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