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林漫笔】音乐真美好!/ 王绍和

 冰凌花文学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音乐真美好!


文︳王绍和(河北秦皇岛)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小学的音乐课,只不过是门儿副科。于是;便觉得教那课的老师不“起眼儿”。通常而言,从此业者,在道德模范类的评选中,往往不易引起重视。然而,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小学水门寺教学点儿的音乐教师龚新亮,却在去年6月的“河北好人榜”上有名,受到了表彰。

(1)

龚老师的确值得推崇,因为他有着深邃的认知——音乐真美好!

有此感悟的龚新亮,悟出了音乐双重的美好:一方面,音乐美好的旋律与意韵,既有娱乐效应,有利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音乐具有感染的作用,能够陶冶情操。这两点,相融合,可以转化生成为让社会美好的助推力。

从美好的音乐,到社会的美好,蕴含着精神与物质互为作用的辩证观。正视于此,至关重要:大可跳出音乐的属性只是娱乐的偏见,充分正视意识其对物质世界的作用力,进而把音乐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大可助推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得更深透。

(2)

这一至理,龚新亮虽然未明言,但从其足迹中却能感悟出——他任教的深山村里,教室相当简陋,没有音乐器材,有的竟是一些乡亲们觉得“学习音乐没出息,会耽误学习”的偏见,还有“放学后陪伴自己的只有寂寞”。要是对音乐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的认知,只是将教音乐作为谋生的“饭碗”,岂能对学生及家长苦口婆心地开导?岂能把自家的电钢琴搬到学校用于教学?岂能为了不误艺术活动而冒险服用激素治疗声带小结?恰因为有那认知的驱动,才有了非凡的作为:“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在艰苦环境中痴心播撒音乐,带领孩子们创建了合唱、舞蹈和戏曲社团;无偿发挥“蒲公英”效应,创办学区级音乐工作室,培养出6名音乐教师……

(3)

不难想象,可以揣摩,闭塞的山民受到音乐的美好滋润,精神与观念岂能不受到熏陶,变得开放旷达一些?从那里走出的孩子,岂能不甩掉一些木讷,变得灵动一些?美好的音乐转化成社会的美好,不是无端妄说,而是被龚新亮的作为佐证着。

这佐证,反证了,龚新亮教学的业绩,确有社会责任、道德力量的驱动:认知了音乐对社会的作用力,就觉出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于是便有了视音乐为命根子,“怀揣梦想用爱坚守”。

(4)

不得不钦佩“河北好人”的评选,其主办方的目光很深远——

龚老师能够荣登全省“好人榜”,主办方显然意识到了美好音乐与社会美好的辩证关系:音乐对道德具有颇强的感染力,为此尽力的龚新亮当之无愧。

这样的评选,蕴含着良好的导向力:包括音乐在内的意识形态、精神产品格外重要。龚新亮的当选,激励着专业或业余的文化文娱从业者、爱好者更有远见,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加自觉的行动,为社会为道德的发展进步更多地注入助推力。

作者档案

   王绍和,笔名傅凝、艾佳、燕山红。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人,初中一年半学历。种过4年地,当过19年兵,曾做过连队文书、团报道员,63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副处长。转业后在抚宁县委办当材料匠”15年。忙于公文写作之余,热衷于为报刊写豆腐块,离离啦啦见报3000余篇。撰有长篇报告文学《爱家英姿》《蓓蕾争妍绽芳菲》《身影直立竞风流》《略说细品咱仇(qiu)家》和20万字的公文写作实操《捅破那层窗户纸——一个老材料匠的心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