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明宇: “福饺” | 小小说

 北疆文艺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福饺”

文/赵明宇(老禹)

东北人有句口头禅:谁家过年不吃一顿饺子。就是再穷的人家也不例外,三十晚上吃着接神饺子,放两个“二踢脚”,欢欢喜喜过大年。

每当除夕夜吃饺子的时候,一脸苍伤、满头花白、年过70岁的李中天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只“福饺。事过30多年了,还是难以忘怀。

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年,李中天和妻子回辽宁老家过年。按当地风俗,每年的除夕包饺子时都喜欢包一个“福饺”,就是在包的饺子中放入一枚硬币,谁若吃到这个饺子,谁在新的一年就会福事多多。

李中天拉家带口、大包小裹地赶到老家时,恰好是除夕的下午。晚上,办事干净利落的母亲和妻子一起忙活起来,剁馅、拌馅、和面、包饺子……

一会,母亲似乎想起了什么,说到:“包个福饺吧!谁吃到谁新年就会有福。”母亲拿出一枚硬币,放在一个面皮上,上面盖了点馅,包成一个饺子。包完这个饺子,母亲又用手偷偷地在边上捏出一个记号,然后,若无其事地把它和别的饺子放在一起。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却被李中天清楚地记下了这个饺子的模样。

饺子是母亲亲手煮的。一会儿饺子都熟了,一个个地浮上来。李中天一眼就认出那个带有记号的“福饺”。盛饺子时,他看见母亲把这个“福饺”盛在自己的碗里,然后对他说:“快趁热吃吧。”看到母亲花白的头发,李中天忽然觉得鼻子一酸,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李中天想,虽然这“福饺”只是一个祈愿,但还是应该让母亲吃,让她高兴高兴。可如何才能将“福饺”偷偷地让给母亲,他却一时想不出办法——因为母亲认识这个饺子。他想:就将这个“福饺”让给妻子吧,她跟我这么多年,为这个家费心操劳。李中天趁妻子上厨房拿香醋时,偷偷地把“福饺”拨到她的碗里。

妻子从厨房回来,看了看碗,什么都明白了。她用一双深情的眼睛望着李中天,眼圈有些红了。看来,他也认识这个“福饺”啊!妻子看了看返回厨房的母亲,对我说:“这个饺子还是给妈吃吧。”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说:“但是妈认识这个饺子,怎么办?”妻子说:“把这只饺子放在她那碗饺子的下面,妈就不容易发觉了。”李中天觉得只能这样了,便按妻子的办法做了。

母亲出来的时候,好像没有发觉。她吃了几个饺子,忽然说:“这些饺子怎么都粘在一起了?儿子,你去厨房给妈盛碗汤吧,我让饺子散一散。”李中天起身从厨房拿汤出来,看见母亲正滋滋有味地吃着饺子。想到“福饺”可以让母亲吃到了,心里甜丝丝的。

正吃着,忽然牙齿一硌,像是咬着一个硬的东西,李中天吐出一看,是一枚硬币。顿时惊讶地望着母亲和妻子,母亲微笑着看着他,说:“儿啊,吃吧!”说着说着,母亲的眼中闪现了泪花。

“妈,儿子……有福了……”李中天的声音哽咽着,将那只“饺子慢慢地吞咽下去……

作者简介:


赵明宇,笔名:老禹,冬雨。一生酷爱写作,曾在《兵团战士报》、《农垦报》、《北大荒日报》、《中国农垦北大荒网》发表新闻、诗歌、散文、随笔等200余篇。2006年定居沈阳后,仍笔耕不辍,曾在《辽宁老年报》、《晚晴报》发表文章近百篇,现为沈阳市和平区作家协会理事,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北疆文艺简介:  一本手机杂志,一部生活笔记。我知道,打开一本书很难,但你需要关注《北疆文艺》。《北疆文艺》关注现实,尊重读者,支持原创,关注文学发展潮流、关注身边的世态人心,是了解文学世界的一个小窗,是身边饮食男女的一方舞台。互动交流,总有一篇文字会让你怦然心动!总有一个故事会让你泪流满面!开辟栏目:诗歌、散文、小说、赏读、快讯、评论、摄影、音乐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