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禹: 让 座 —写在“学雷锋树新风”的日子里 | 散文

 北疆文艺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让 座
  ——写在“学雷锋树新风”的日子里
文/老 禹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可谓:学雷锋树新风,要从一言一行开始。事隔快三年了,却久久难以忘怀。
20216月下旬的一天早上,初升的太阳把古老的沈阳城照的暖暖的。我乘公交车去参加市老干部局组织的建党一百周年的庆祝活动,很幸运上车后有一个座位。
坐了两站有一位老人手提一个蛇皮袋子上了车,上车后在司机的提醒下,他从兜里找出口罩,慢慢地戴上,然后站在离我座位不远的地方。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坐公交人多没有座位时,我都会给抱小孩的妇女、比我岁数大的同龄人让坐。
我目测一下老人,古铜的脸上布满了饱经风霜的皱纹,全白的头发显示出他应该比我年龄大,只少超过85岁,我准备起身给老人让座。但我又改变了主意,想试探一下周围的年轻人是否主动给老人让座。
车走了一站,没有人让座,有几个坐在“爱心座椅”上的年轻人把脸转向了车窗,向外面看风景,还有的闭上眼睛似睡非睡。我这时把眼光转向了紧靠老人的十五岁左右的中学生,小男孩也没有任何反应。
这时,公交车上的报站器播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你给需要的人让个坐位”的温馨提示,可周围的人却若无其事,无动于衷!
我不能再等了,赶紧起來给老人让座。老人说:“你下车呀?”我说:“你坐吧,你比我年龄大!”老人用感激的目光回敬了我。车又走了两站,靠老人旁边的座位空了出来,老人赶紧拉我坐下。
有了座位,就有了“闲心”和老人唠嗑的机会了。一问才得知老人90岁高龄了,而且是个抗美援朝的“老志愿军”,1951年随部队出国入朝作战,1955年才回国,还是解放前入伍的老兵,按规定他完全可以享受每月养老金近八千元的待遇。因为退役后回农村定居了,最近几年落实了政策,每个月国家给补助两千元生活费,老人很满足地说够花了!
交谈中得知老人四世同堂,儿孙们都在市里居住,他住郊区农村,不愿离开居住几十年的青山绿水,舍不得他那二亩三分地。老人头脑清醒,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不用家人陪伴想去那里抬腿就走,拎着一大袋子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带给儿孙们尝尝鲜。
为了调解空气,我问老人:“战后在朝鲜搞建设没交个朝鲜女朋友吗?”他忙说:“我是党员,有纪律。”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个小盒打开给我看,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说是组织上刚发的,带给儿孙们"显摆"一下!我顿时对老人“肃然起敬”,周围的人也向老人投来敬佩的目光!这才是老一代的“最可爱的人”!
公交车继续前行,因为早高峰,有些堵车。这时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看周围的人没有让座的意思,我赶紧起身让她坐在我的位置上。她看看我说:“您这么大年龄了还给我让坐?我站会没事。”看她执意不坐就说:“我快下车了!”她才肯抱着孩子坐下。
这时,我身后不远处有位戴眼镜的年轻人不好意思地站起来说:“大爷,您过来坐我这里吧?”我笑着调侃说:“谢谢你小伙子,其实你们年轻人也挺辛苦的。白天上班,晚间上网,不给我让座我也不会生气,说明我还年轻!”一句话把车厢里的人逗乐了,只有那几个望着窗外,是睡非睡的人没有任何表示。
当时我想,全市正在开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献礼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活动,仅公交战线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行坐公交车很方便,大部分公交线路更新了空调车,冬暖夏凉,成为这座城市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然而坐车“让座”这件小事,却让人联想到社会风气,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源地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或大力改善。让那些来市里投资办事旅游的人深深感到,这里的营商环境不仅在城市建设、道路通畅、美化亮化、投资经商、办事效率、生存条件等物质文明方面值得赞赏,而在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尊老敬老、相互礼让、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新风等精神文明方面也赞不绝口。
这里我只想说:“学习雷锋精神,弘扬社会新风,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要从小事'让座’开始,更不能使公交车上的'爱心座椅’形同虚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