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陵寝制度入门——《清东陵史话》和《清西陵史话》

 猴格 2023-03-03 发布于河南

作者:转蓬飘飘

《清东陵史话》和《清西陵史话》两本书的内容,在陵寝制度方面是有不少重合的,毕竟东陵、西陵加起来才能构成清代完整的陵寝制度。

研究清代皇陵,作者是专业的,说起来头头是道。书中讲陵寝的部分应该认真读。图片都挺多的,结合文字,再对比自己去东陵、西陵、永陵、明十三陵的照片,很多理论的东西更容易理解。

《清东陵史话》是第五版了,这版先总述清东陵,讲兴建背景、山水形胜、选址、建筑规制、祭祀、管理机构、东陵八景,再分说东陵的5个帝陵及周边陵寝,最后介绍了一下东陵被盗、重殓,附录的碑文很赞。

《清西陵史话》也是先总述再分说,总述时简单讲了下古代帝陵的发展,清西陵的来由,再分说西陵的4大帝陵及周边陵寝,最后一章介绍祭祀和陵寝机构。

作者有一个非常棒的思路:比较同等规制的两个或几个陵的异同,从相同处归纳总结陵寝制度。

比如,清代陵制,题写陵名的匾额悬挂在明楼的前檐上,“某某皇帝之陵”字样镌刻在明楼内的朱砂碑上。从不同中分析原因,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导致。

主观原因导致的不同,可以挖掘很多信息。比如棺椁每个角需要放2块龙山石来固定棺椁,其他陵的龙山石上图案都是浮雕,而光绪崇陵的龙山石是彩画,作者认为原因可能是节省经费。瑾妃地宫石门用滚球法顶门,而珍妃地宫还是用传统的自来石顶门,这是技术的进步。

对比之下,各陵的独特之处也显现出来了。比如,嘉庆昌陵是“外式照泰陵,内式照裕陵”;泰东陵是后陵中唯一一个地宫内有经文、佛像、番字雕刻的,隆恩殿东暖阁内还建了佛楼;崇陵最值得称道的是木料。

“陵制与山水相称”是明清两代建陵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山川形势是不可改变的,陵制是由人定的,是活的,陵制要适应山川形胜的特点。

从孝陵石牌坊、大红门门洞看金星山,能感受到人类建筑之美和大自然山水之美交相辉映。感觉清代皇陵选址虽然主要出于风水堪舆的考量,但结果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清代帝陵的格局是前朝后寝,东陵首陵是顺治孝陵,西陵首陵是雍正泰陵。

非首陵标配有石牌坊、大红门、华表、圣德神功碑亭(大碑楼)、神路桥、石像生、牌楼门(龙凤门)、神道碑亭(小碑楼)、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神厨库、省牲亭、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哑巴院、地宫等等。

书中人物简介我基本都略过了,不过对嘉庆、道光还是很有点感慨。

嘉庆挺不容易的,在位总共25年(前面4年头上还有个太上皇乾隆),经历的大事件真不少:湘黔苗民起义、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福建海寇起义,天理教打进了紫禁城,陈德行刺。

起义应该是之前的社会矛盾累积到一个点在嘉庆朝爆发,那就还是乾隆的锅。最后两件事嘉庆自己说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还下了罪己诏。

还有一些看起来是小事,但背后反映出来郭嘉机器已经出问题了,有几个典型事件非常能反映嘉庆朝的气象,从宫里到官场,都存在疲怠玩忽恶习。

一是乾清宫起火。冬天太监取暖用火,没把炭火闷灭,乾清宫失火,旁边交泰殿、宏德殿、昭仁殿都烧上了,最后整个乾清宫化为灰烬(这个是我在别处看到的,联想到了)。

二是嘉庆昌陵工程,出现贪污大案、石像生造假案(石像生配件都是粘接的)、妃园寝安全事故。最后发现昌陵是个豆腐渣工程。

嘉庆昌陵工程贪污大案,贪污主犯是嘉庆寄予厚望的大舅子盛住,作者说是清代建陵史上唯一诛杀朝廷官员的大案。

这桩大案属于嘉庆用人不当,盛住贪钱,之前就有前科。他曾经把皇宫内库珍藏甚至嘉庆的玉宝都拿出去卖,被发现以后还狡辩。这种情况下嘉庆还让他去主持修陵,这就好比把老鼠放进米缸。

盛住主持修陵,还在风水禁地开塘取石——取石干什么用?大概率还是卖钱。盛住贪污了9万两,这点钱比起和珅是不值一提。

但嘉庆恨得不行,因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他大概对孝淑有点感情的,对大舅子也很信任,结果大失所望。

嘉庆说盛住“实属丧心昧良,不成人类,可恨已极。”皇帝这个职业给人的刻板印象之一是疑心重,很难真的相信别人,嘉庆心眼还挺实在的,难怪谥号“仁”。

嘉庆要看昌陵地宫雕刻的佛像、经文式样,让永琪之子绵亿进呈图样,绵亿不懂梵文藏文,只好把经文当图画来临摹,弄好以后找喇嘛把关,京城直隶的喇嘛居然不懂藏文,藏文的经文图样好像就这样凑合了。

此外,修建妃园寝又发生安全事故,6人死亡。园寝内添修石券工程,在筑打地宫内陆面灰土时,由于打夯震动力过大,造成坍帮,6个人夫因被砸埋毙命。这种事故在道光修陵时居然再次发生。

三是孝淑下葬时,办事官员写奏折的时候抄旧稿,把“掩闭石门,大葬礼成”也照抄上去。

嘉庆大怒:这是我爹乾隆给我选的吉地,皇后葬了就把石门关了,以后我死了埋哪?

结果是负总责的绵亿革职,罚俸6年,分12年扣完。其他大臣也都有处罚。

道光以俭朴著名,其帝陵也很有特点:

一是违背了乾隆定的选陵昭穆制度,没跟着爷爷乾隆在东陵,而是跟着父亲嘉庆在西陵。作者认为原因是他依恋自己的父母。

二是规模裁减。慕陵不建明楼方城,还有很多标配建筑都没建,据道光自己说,是仿效东北永陵。他说“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与慕也”,暗示咸丰给他的陵取名为“慕”。

三是低调奢华。慕陵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全部使用金丝楠木,檐、山墙、围墙全部干摆(俗称磨砖对缝,是一种工艺高超、工序复杂、费工费料的砌墙方法。外表上砖缝细如发丝,实际上墙体内部砖与砖之间全用灰来粘接)到顶。龙泉峪慕陵花费240万两,跟泰陵花费一样多。再加上宝华峪、龙泉峪两建一拆,道光修陵花的钱真不少了。

道光时宝华峪妃园寝还发生祭器被抢劫案:三四十人在致祭礼结束后、收拾器物时冲进来,抢走祭器。

这确实挺离谱的,但一看案情,没有什么阴谋,就是抢钱。仔细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原因之一是不是郭嘉机器不够震慑宵小的?

孝穆先葬在王佐村,道光也想把帝陵建在王佐村,被大臣一劝,又改变主意,去东陵选址,东陵宝华峪竣工后又废了,再去西陵。这一番折腾,损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记了一笔关于大碑楼的小账:雍正年间建景陵大碑楼,花了24万两。嘉庆年间立裕陵圣德神功碑,预算近24万两。光绪年间重建孝陵大碑楼,花了40多万两银子。重建景陵隆恩殿加维修其他建筑,60多万两。

还有一个可参考的数据,咸丰初年整个昌西陵工程花了近45万两,虽然昌西陵规模有裁减,但这是整个后陵工程。所以这是通货膨胀,还是虚报账目,还是二者都有呢?

但是光绪自己的崇陵工程居然经费不足。光绪崇陵预算近552万两,崇陵妃园寝预算近75万两,加上各管理部门营房,预算共计722万两。

瑾妃入葬时已是民国,小朝廷拖欠崇陵妃园寝工程款,在厂商讨要工程款过程中,小朝廷又要求核减工程款,不知道最后结果怎么样。

按惯例,在营建陵寝的后期,要栽植仪行树。崇陵工程是分块分包的,因为经费不足,植树工程没有跟厂商签合同,最后是梁鼎芬通过硬核“募捐”方式筹到了经费。

他用二三百个陶制酒瓶,装满崇陵宝顶上的雪,瓶上写“崇陵雪水”,到北京拜访宗室皇族、王公大臣,每家赠送崇陵雪水。崇陵栽植松柏桧杨树4万多株。梁鼎芬在崇陵附近买下一块地,死后葬于此。

《清东陵史话》附录的碑文非常棒,参观的时候很难把整篇碑文读出来,因为会受到角度光线身高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我参观的时候一般都看个头尾知道是什么碑、谁立的就算了,有时候实在不行就不看了。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篇大碑楼的碑文,这本书把清东陵的碑文基本都附上了,我一次读完,有趣的地方还挺多的。

顺治的碑称“神功圣德碑”,之后的皇帝的碑都称“圣德神功碑”,简单讲,就是“功德”和“德功”的差别。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通常开国皇帝是打天下的,以功为主,所以称“祖”,之后的皇帝是守江山的,以德为主,所以称“宗”。

雍正给康熙议定庙号的时候,拟了个“圣祖”,但康熙并非开创之君,所以把他的碑改叫“圣德神功碑”。之后的帝陵也都循例叫“圣德神功碑”了。

顺治的1446字,康熙的4314字。顺治就一块碑,还是满汉双语,康熙的是压缩了字体的双碑:满文一块,汉文一块。碑文落款都是嗣皇帝。《清西陵史话》说雍正的碑文是乾隆让方苞代写的,4411字。

看之前我还寻思,为什么康熙的碑文字数超出那么多?某人话唠到连严肃正经的公文也不放过吗?

一看确实是。但是仔细一读,倒也没有什么废话,他只是把康熙很多生活、工作细节都写上了。而且文笔不错,读起来也不觉得乏味。读完甚至还觉得,康熙的功绩太多了他已经在拼命压缩了。

再一看乾隆的碑文,这不没话找话嘛。文笔也是一言难尽。就感觉,嘉庆就像一个写命题作文的考生,爷爷雍正的范文在前,嘉庆搜肠刮肚凑字数已经很艰难了,内容就更别提了。连乾隆生日是哪天、两个皇后和几个妃子附葬都写上了。可能一是乾隆可吹的确实不多,二是嘉庆水平确实有限。

再对比雍正给废太子写的碑文和康熙给福全写的碑文:

雍正:这是我哥,他自己不做人,我们的爹对他仁至义尽了,我也对他很好,还给他请医问药办丧事——貌似这篇还是大臣写的。

康熙:这是我亲哥,他人超好,我们小时候一起玩过,我一直记得。长大后我哥也在努力帮我守江山,他去世了我很伤心。

明显的一个是公事公办,一个是真情流露。

再看康熙给隆禧写的碑文,也是回忆了一下小时候。给某人挽尊一下,可能废太子确实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美好回忆呢?毕竟曾经挨过废太子的打。

一些有趣的小细节:

妃园寝人多,书中都附了葬位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妃园寝内各墓主宝顶的分布情况,景陵妃园寝的官员还编了一首位置歌诀,挺有意思的。

泰陵建设过程中有古代的拆迁。泰陵选址确定后,把当地村落都迁走了。可想而知其他帝陵也是如此。

雍正明说过他的陵不用石像生,主观原因不好说,客观原因是很明显的,泰陵的神路不像孝陵那样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有弯曲,但是乾隆还是补了石像生,真是画蛇添足。

东陵道光宝华峪陵成了“烂尾陵”,工程竣工后,孝穆梓宫都迁过来安葬了,发现地宫出水,于是这个帝陵废了。

嘉庆去热河举行木兰秋狝,7.25驾崩,8.22梓宫到达乾清宫。这时候还是比较热的天气,怎么做到尸体不腐臭?

金龙峪三面环山,南面有一个天然的陵口,崇陵正好建在这个形似女阴的山环中。

书中超过作者专业范围的内容,尤其是介绍人物,看得有点尴尬。

比如孝陵大碑楼被雷击起火,几个字就能说明白的,作者自己写了篇小学生作文。

还有说敦肃缺少夫爱,孝圣是额亦都曾孙女。

再比如这段:“奕䜣是皇位的最有力的竞争者,而作为生母的博尔济吉特氏……难免经常给道光帝吹些枕头风,因而给咸丰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和麻烦。咸丰对于奕䜣母子总是耿耿于怀……博尔济吉特氏死后12天,咸丰又以办理皇太后丧仪“多又疏略之处”为理由,解除了奕䜣的一切职务,只让他在上书房读书。很明显,这是对奕䜣的报复,是给他点颜色看看。”

还有,孝惠是“当皇太后最久的孝惠皇后”,咸丰是“在位风波最多的皇帝”,“清朝长寿最享福的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最后还是得吐槽一下,两本书都有不少错别字。

作者:转蓬飘飘

图片系作者自拍。

参考资料:《清东陵史话》、《清西陵史话》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