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的精神

 医道寻常百姓家 2023-03-03 发布于北京

按照张仲景的意思,病是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一步步传变的。而治病呢,是从后往回治。

举个例子,阳明证的病人口大渴,胃口也很大,如果病人由口不渴治到口渴了,说明恢复到了阳明的层次,病情在好转。但没有结束哦,还没到最后一步,千万不可在这个时候停药,必须一鼓作才会治愈。

调理身体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步。但现在人都追求个舒服,治到不痛不痒了,也就不吃药了。其实风为百病始,治到最后一定一定会出现风证,这个时候病在太阳,必须要会治太阳病才能痊愈!

最后是风证这一点,自己经历了一会,也深有体会,就是《阴阳者,天地之道,学会调整阴阳状态,一生太平》这篇文章记载的故事。得亏我是身体素质比较好,风证不用吃药,自己也能痊愈。

那如果是久病成虚之人呢?治到了最后一步,不能做到风证一剂知二剂已,甚至不去用药物助力,错失了治病最佳时机,那么将会功亏一篑,之前所有的问题都会回来!

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必须是选择最捷径的途径,这一点也只有经方才可以。

一剂知二剂已治疗太阳病,这一点是《伤寒论》的精神,是张仲景先生在那个惜字如金的年代,想要告诫后入的。他苦口婆心花了很大的篇幅讲太阳证 ,然后在其他篇又有各种明示:比如“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

所以说伤寒越学越觉得难,真的是入门容易精通难,治症想要病家痊愈,无法照葫芦画瓢,简单的恪守原方就结束了,有是证用是方,且随证加。

张仲景先生就是一直在随证加药,有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有喘者加厚朴杏仁,小便不利加茯苓,心下满去白芍加重桂枝诸如此类。

经方是经典之方,不是仲圣创作的,仲圣做了整理的工作,和仲圣同时代的华元化(华佗)也是用的经方,他俩没有任何的交集,使用的药物都大差不差。

这一点足以说明在汉朝之前就有经方了。那汉朝之前遵循的药典是什么呢?绝对不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实仲圣在《伤寒论》序中提到,是《胎胪药录》这本书,可惜这本书已经失传了,那只好拿汉朝之前的《神农本草经》作为经方的药典了。

熟悉《本经》的每一味药的药性,然后处方开出来是浑然天成,这是经方的精神。这件事是每一位想把经方学到极致的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然不同的人,对中医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医者来说,得有一定的悟性,还得耐得住寂寞,自强不息,拿到执照后仍不可荒废学习,日日学习,日日进步。少娱乐,推掉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和应酬。不要花时间去学习做人,只学会做事就够了,一生只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把中医进修到极致。

对于一般人来说,了解医学有个大概,能够保养自己和家人,未病先防或者是小毛病能够自医,一生无疾而终,这已经很幸福快乐的事情了。

我还是愚钝,不及先贤医学大能的悟性。但我会尽我最大努力,把中医简化,让诸位能够理解中医的精神,如何用方药,如何选穴。把我所知晓的一切都告诉诸位!不为别的,中医能够在华夏复兴传承就好!

新冠预后指南

胃酸过多的治则

水果的正确打开方式

世上皆知芝麻好,可惜世人生吃了

水(顺)从内心,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喝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