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梅花一样清(图)

 长白山6666 2023-03-03 发布于山东
王本道 题图摄影:王晓燕

  时序已过雨水,但是北国大地依然有冰封雪锁,大地寒凝。于是,我怀念起江南早开的梅花了。我国的梅花大部分生长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平原丘陵气候尤其适宜。历史上,南北朝的陆凯当春之时,曾折一枝梅花,委托去长安的驿使,捎给远方的朋友范晔,并附诗一首:“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今年立春以来我突发奇想,在快递通信事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会不会有人从江南寄我一枝盛开的梅花呢?

  记得数年前第一次去南京,正值立春过后不久。抵达南京当天,就与文友直奔久负盛誉的南京梅花山赏梅。梅花山原名孙陵岗,海拔只有55米高,是三国东吴孙权墓所在地。临近山冈,便觉眼前繁花似锦,飞红叠翠。步入梅园深处,更是目迷五色,暗香袭人。树树红花碧萼缀满枝头,似无数天真烂漫的笑靥,巧笑倩兮地凝望着我们。梅花山面积约1500余亩,有三百多个品种的几万株梅树,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与上海淀山湖梅园、江苏无锡梅园和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园”。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梅花山的梅以粉红色居多,另有白梅、黄梅、紫梅等点缀其间,更显其姹紫嫣红,翩翩烂漫。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花多是某种文化的象征。当北国大地还是搅天风雪之时,江南的梅花就已经挺起傲干奇枝,透着阵阵冷香次第开放,带来春天的气息了。这使得梅花自古就成为一种名花,国人喜爱梅花也相沿成习,观赏梅花随之成为众多国人的精神活动。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吟诵及丹青妙笔绘梅的作品亦不可胜数,如元代诗人杨维桢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北宋的苏东坡将梅与瘦竹、文石誉为益人心志的“三益之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将梅花之香写到极致:“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明代“画梅圣手”王冕隐居在山清水秀的诸暨枫桥水南村,他一生爱梅、种梅、咏梅、画梅,其中所绘墨梅被称作水墨“神品”。特别是那首题写于《墨梅图》中的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无疑是自身胸次的写照。

  早春时节,前来梅花山赏梅的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人们徜徉于一株株梅树之间,却很少听到喧闹和嬉戏声,周遭世界,只有梅花清淡的香味,隐隐约约,微风吹拂,烂漫的花浪一波推着一波,淡淡的香味也随之袭来──赏花是无需语言的,如同静水流深,感受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感喟之美。千百年来,国人对梅一直怀有特殊的爱恋之情,缘于它凌霜不凋、拥有铁骨傲寒的高贵品格,不与百花斗艳争宠,独守一方清冷与高洁,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如南宋诗人谢枋得的“几生修得到梅花”,明代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的“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样的诗句每每读后都让我感动不已。

  由此让我怀想起近代一位文化巨擘、前辈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早听说与南京仅一江之隔的扬州,便有一处朱自清先生的故居,于是我与文友在梅花山赏梅之后,旋即乘车过江,去扬州探访朱先生的故居。朱自清先生的故居有多处,但是扬州的这处是我印象最深的。在一条僻静的小巷深处,我们找到了先生居住了十四年之久的故居──安乐街27号。故居始建于晚清,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保留着扬州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大门右边小院内的两个房间,是先生的住处兼书房,一张带有幔帐的老式木床,一张八仙桌,两张木椅,书桌上摆放着先生生前用过的笔、笔洗和烟斗,陈设简单而质朴,也一如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在这座平凡的院落里,先生娶妻、生子、考取大学。受聘到北京工作以后,每次回扬州,仍然居住、读书、写作在这里。可以说,扬州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对于陶冶先生的性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及独特的审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散文《我是扬州人》中写道:“这样看,就只有扬州能够算是我的故乡了。何况我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研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得知,先生也是深爱梅花的,他曾在散文《看花》中写道:“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朵儿,已经够可爱了。”“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先生自青年时代萌生的爱梅、惜梅之心,让人顺其自然地想到,他终其一生不但为文化宝库中留下了清隽绮丽的文学瑰宝,而且成为一个新文学的开拓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无畏的民主战士的经历。青年时代,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的平民教育演讲团,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并当选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7月,当得知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又不顾个人安危参加李、闻追悼大会,并登台演讲、写挽诗。直到重病缠身,还毅然决然地在拒绝购买美援面粉的名单上签名。逝世的前一天还嘱咐夫人:“有一件事情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是以“人与梅花一样清”的一生,凝成了自己高雅纯净的芬芳,直至最后,“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题图摄影:王晓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