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山书法全集

 WXG06313ORC 2023-03-03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阳曲县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青主、仁仲,又字侨山,别署公它,亦曰石道人、啬庐,入清后出家为道士,号朱衣道人,名真山,丹崖翁、松侨、侨黄老人等。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诗人、医学家,他博淹经子,涉猎三教,勘校典籍,摹勒金石、诗文啸傲,染翰书画,悬壶行医,且武功卓绝,著述甚丰,所著亦旨向宏大,昂霄耸壑。其学问可谓成就卓绝,茹古涵今,被时人士林尊仰的一代宗师,是明末清初学术界的一座高峰。民国梁启超先生更将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同列为学问及思想界的“清初六大师”。傅山一生著述丰盈,有《霜红龛集》《两汉人名韵》《经子批注》《百泉帖佛经批注》《诸史批注》等存世,后人收罗汇集整理成《傅山全书》《傅山全书补编》。

傅山:一个真正的文化贵族

傅山的人生有多传奇,毋庸赘述!尽管后世对傅山的学问和艺术推崇备至,但在傅山的生命中他关心的却是世间疮痍和民间疾苦,因此他曾愤激于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无能和无用:“男儿生无权,简阅深低头,文章费精神,仅与刺绣侔。”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深入骨髓的自省,才使得在他明末清初的惊天巨变中看清了自己,写下了上述的自评。
而接下来要说的漫长一夜,傅山无论如何抹拭眼泪,他都不愿看清,在生命的终点他顿了顿,再次强烈感受到了自己在行将就木时愈发无能与无用:
公元1683年冬日的一个寒夜,78岁的傅山在土窑里昏暗的灯光下,听着两个孙子低低抽泣,他们为了压低声音反而时而噎住,后又禁不住抽泣起来。一如窗棂前摇曳欲灭的烛火,傅山57岁的儿子傅眉躺在土炕上,呼吸急促面如死灰,傅眉的人生即将油尽灯熄。
以医术名世的傅山此刻一语不发,他深感儿子的生命已在旦夕,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境让他悲痛欲绝,父子间一甲子的风风雨雨,六十年的颠沛流离,六十年的心魂相依,仿佛历历在目,涌上心间。
给儿子取名为“眉”,是希望爱子傅眉长寿,傅山怀着殷切的期望教育儿子,儿时的傅眉果然就是神童,然而傅眉五岁亡母,扔下了傅山父子。而这仅仅是悲剧的开始。
大明王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后,崇祯十七年的兵火烧毁了傅山父子渴求平静的愿望,傅山的父亲、兄长先后去世。为躲避战火,傅山一家几代人辗转于山西各地,傅眉既要照顾年迈的祖母,又要看护幼小的侄儿,带领全家人餐风宿露,寻找一方安身的所在。
自这年起,文武双修的傅山为了气节,转而成为后世众所周知的“朱衣道人”,年轻的傅眉全力养家糊口、赡老养幼:他白天在深山砍柴,在闹市卖药。只有到了晚间才拿起书卷,习练书法时才仿佛和父亲傅山再次亲近。
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字为如何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手熟为能,迩言道破。
到了清朝初年,反清义士傅山下了大狱,孝子傅眉义无反顾地投赴监狱,陪伴父亲,而在狱中,傅山以指代笔以水代墨,在昏暗的地牢中通过书法,教授儿子做人与学问: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老夫实实看破地。工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出狱后的傅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传奇,背后却是儿子的甘任劳苦和默默牺牲:
傅山壮游大江南北,联络反清志士,结交遗民学者,一路上是傅眉牵挽驴车,服侍左右;康熙十八年,清廷开“博学宏词科”网罗知识分子,傅山被强迫抬进北京,傅眉不离左右,捍卫着父亲的尊严和气节。
六十年的苦难同行中,他们不仅是父子,还是术业授受的师徒,是砥砺学术的益友,是相与长进的同道,是心魂相依的支柱,父子连心如同盘结在一起的参天大树,谁也不能离开谁了。
傅山人生中最长的一夜被微弱的阳光终结了,老泪纵横的傅山轻轻地在怀里抱着傅眉,炕头的纸上,是傅眉去世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临终口号》:“父子艰难六十年,天恩未报复何言”,“西方不往不生天,愿在吾翁双膝前。”儿子不孝,不能为父亲养老送终了!读来让不禁让人潸然涕下!
57年来,对于儿子的书法,傅山的教学虽然严厉,但又常常不吝赞美,无数重要的手札都在战火中散轶,但关于儿子的《杂记》却永远随身携带:
吾家现今三世习书,真、行外,吾之急就,眉之小篆,皆成绝艺。
傅山理理他作为明朝遗老的花白发髻,轻轻站起身来,颤抖着双手写下了传于后世的书法巨作《哭子诗》。傅山的枯笔蘸满了血泪写道:“吾行八十矣,哭泣早晚休。老骨本恃尔,尔乃不及收。”
人生最悲惨的,莫过于晚年丧子,这是何等深重的打击,这是多么剧烈的悲恸!《哭子诗》册中,常有大段的涂改和墨污,有的地方甚至整行整段地被傅山涂黑,可见当时的心境悲痛至极,几近癫狂,丧子的剧痛让暮年的大师难以自制,情绪在笔端爆发开来,作品中有的涨墨或水渍处,甚至让人们感到,那就是傅山滴下的泪水。

青年傅山初为人父时,他曾骄傲地假意叹息:唉,给我一本赵子昂的字帖,用不了几天就会乱真!
后来儿子傅眉也曾一度非常喜欢赵孟頫书法的圆转流丽。而父亲却逐渐开始视赵孟頫为“二臣”,他还告诫傅眉“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傅山终身崇敬王右军,勤习不辍,反复哀叹:学王羲之就像不了,看来学君子很难,不容易像,学小人、学匪人(赵孟頫)却容易像。
他的书论更是被后世书家广为传颂: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西方的大汉学家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里阐述了一个观点:明清之际,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贵族。但贵族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文化资本与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大山人、傅山都是文化贵族。
作为文化贵族,晚年的傅山书法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却对赵孟頫由厌烦转为欣赏、学习,有学者认为傅山已跳出政治立场的窠臼,单以艺术而论艺术了。
笔者则以为,作为文化贵族的傅山对“小人”、“匪人”中的态度不再尖锐了,他或许认为赵孟頫只是在时代洪流中毫无抗拒地急于转身而已,而他自己却迎难而上。正所谓大成若缺。傅山在明末清初的剧变中缺了一个转身,却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他在书法上向往王羲之所希冀的绝诣:坚紧清迥,清是说清澈,迥是说高远。而正是这种伟大的情怀,才催化了傅山伟大才情的迸发。
或许正是不愿意转身的遗老风骨,成就了傅山书法中的古拙奇迥。虽然傅山自己无意于功名,却在乱世教给儿子学问、书法、艺术、武功,这正是文化贵族精神的传承,今天的我们既然读懂了这份感动,也应该身体力行地去理解和承接这份清澈和高远。

傅山书法作品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铎书法100件(高清扫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法字帖

王羲之  王献之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董其昌

《万岁通天帖》《草书九帖》《大草千字文》

千字文全文注释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