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庚子年慈禧太后为何向十一国开战?

 海云频道 2023-03-04 发布于北京

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入天津 
注:上面照片的这个位置就是现在的海河津湾广场,正对着天津站。福照楼可能是饭馆或则客栈。

1900庚子国变 ,慈禧为何向十一国宣战?

慈禧统治的大清运转基本良好。她一生只犯过一次政治错误:戊戌囚光绪诛六君子之后向十一国宣战。慈禧执政多年,始终保持着冷静,只有这一次,她的表现像个情绪化的女人。

咱们看看《走向共和》中慈禧的这次发飙:

所有的人都觉得不可理喻。

李鸿章说:这老娘们儿疯了!

清末政治家、外交家李鸿章

清廷的宣战诏书

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肯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吾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夙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日公然有社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吓,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於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肆兵监器利,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恩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难减比凶焰,张我国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儴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勋。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朕即刻严诛,绝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慈禧这次宣战当作“不可理喻”“愚昧至极”“状类疯狂”的典型例子事实上,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慈禧对军国大事的决策非常谨慎。

慈禧对列强不惜一战的原因,常见的说法是:列强反对慈禧废掉光绪,甚至还有说列强支持戊戌变法,要帮助中国加快现代化的。慈禧因此大为不满,于是对各国宣战。

其实,这种说法,正是只看中国自己史料的结果。如果看看西方各国的档案,就会发现,虽然各国不赞成慈禧废掉光绪,但他们其实并不十分关心此事。毕竟,清朝换不换皇帝,是中国的内政,和外国没多大关系,更没有多少利益冲突。至于说外国人帮助中国变法图强等等,更是意淫。当时,各国要着急的事情很多,没有谁真正关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廷当时对列强的宣战书,有很多怪异之处,足以表明慈禧当时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

首先,宣战书的文学性很强,并不是标准的外交文书。

其次,说是宣战书,但对哪国宣战,何时开战,都没有提及。当时的盛京将军就特地向中央请示:这次到底和谁打啊?

第三,既然是宣战书,应该递交给有关国家。但是根本没有,只是下发给清廷各级官员,和一般的上谕差不多。所以,翻遍史料,也见不到各国对这个宣战书的正式答复,因为他们根本就没从正式外交渠道接到宣战书。

第四,因为宣战书中没有明示到底和哪国开战,所以,“向十一国宣战”云云,其实是后来根据《辛丑合约》签字国反推而来,实际中并不存在向十一国宣战这个正式程序。

一场震动全世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近代发展方向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宣战诏书”,本质上就是一根绳子,把所有人捆在一堆,慈禧太后站在正中间,最安全的就是她。她通过这一招把自己和光绪的矛盾,自己和洋人的矛盾上升为整个民族、国家和朝廷,和洋人的矛盾,从而保障自己的至高权力。这才是慈禧太后发动此次战争的政治本义所在,这是何等的高明,但是她战败了,失败者就要接受历史的审判。

整个庚子国变,以前我们看到的是愚蠢,是冲动,但实际上呢?慈禧的终极目标根本就不是国家利益,而是自己的权力。这就是传统皇权政治的残酷逻辑:为了个人权力,国家,民族,百姓都可以是祭坛上的贡品。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