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治疗后出现的排病反应

 竹根岭一号 2023-03-04 发布于江西

一、排邪:

以下列出数种情况,患者要有一个定见,如果是排邪反应(排病反应),就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改善或修复病体。

当病气完全排出体外后,相应的自觉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

如果不是排邪反应,医生千万不要执着,对于药物不良反应要有正确的认识,以便帮助病人及时改方或者停药。

临床我观察,侵入人体的病气常呈冷风(风)、冷汗(寒)、粘汗(湿)等形式从手足的“八邪、十宣、八风、气端、劳宫、涌泉”等穴位,排出体外。

排病反应时,经络内可能产生移痛反应。移痛时,病气所经过处,常伴有“痛、酸、胀、麻、痒”等感觉。皮肤排寒时,浑身冒冷汗,皮肤排湿时,大汗淋漓,甚至出粘汗。排汗出,应及时用干毛巾擦干,避免受风,切勿用冷水冲洗。还有的人出疹子,这也是肝内的毒素以及体内的废物排出来了。一般过敏性体质多见此类反应。我的体会是根据疹子排出的部位,可以推算出排邪的经络,比如足底“涌泉穴”处,出疹子,那是少阴经的毒邪出来了,如果是足背部,那是阳明经的毒排出的部位,其他部位皆如此。

有的病人服药后出现面部起小白粒,似疹子,但不痒。这是病人的卫气本虚,不足以宣通水液排汗外出。中焦阳气补充后,营卫足而祛除邪气向上向外透出皮肤的反应。

再有就是手脚的蜕皮反应。一般如果病邪在身体上部,多通过双手的蜕皮来祛邪,如果在下部,则往往通过双脚的蜕皮来排出邪气。李可老中医也观察到,有的病人会全身蜕出一层皮来,而大病随之而愈,殊为神奇。

不少病人服药后会出现便秘,或者腹泻,每天去几次厕所,总觉排便不畅。或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但不会特别难受,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腹泻即可自然消失。

如果病邪是在上焦部位,往往是以呕吐的方式排邪。比如肺癌患者,服中药后会出现频繁的呕吐,吐出粘浊性痰液,这是正气恢复后,努力把瘀滞在上焦的邪气,以呕吐的方式排出体外。

中医本来就有汗吐下三种排邪方式,而吐法正是其中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客于督脉以及太阳经的寒气,可能通过打喷嚏排出。如果印堂受了风寒邪气,可能通过流涕排出。

临床上经常见到病人,出现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或忽然怕冷、怕风,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这是太阳经正气在攻邪的反应。

如伴随有高烧,一般一天至三天就会退烧,而且这种发烧多数是只有上半身发热,

经我临床观察,一般风寒邪气的外排,多以“感冒、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从经络的一些空位及四肢末梢排出,还有少数患者从呼吸之气及放屁中排出。

比如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无原因的感冒、喷嚏、流涕以及呼吸之气极为寒冷的现象,这就是呼吸道的排邪反应。

一些大病也可能通过咳嗽而愈。那是邪气从三阴层次向外透发到太阳层面,发为咳嗽。数天后病邪即退而健康恢复。

五音通五脏。五脏中的病气可以通过自发性呻喊,由喉、鼻排出体外。

有时病人会出现周身肌肉、骨节剧烈疼痛,或者腹痛,甚至疼痛难忍。

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一两小时的情况,这是阳气在经络中运行,把潜伏的阴邪驱逐出来的反应。

有些肌肉痿缩的重病人,会反复出现浑身各处肌肉的疼痛,有时会剧痛难忍。

而且可能会伴有呕吐,口苦、发热等情况,这些都是身体阳气旺盛,修复病体,祛邪通过经络肌表向外排出的表现。临床常见病人先是肌肉剧烈疼痛数天,甚至于一两个月,然后发现疼痛的肌肉已经不痿缩了,不凹陷了。

再者,客于机体不同部位的邪气,其排出时的穴位也有所不同。如深伏于少阴经以及心肾等处的病气经心包经,由劳宫穴排出,会出现劳宫穴发凉、出疹子等情况。

如劳宫穴关闭,病气排泄受阻,留住心包经,则会致胃、心脏、头部等部位不适。常见有恶心、呕吐、心区疼痛、头痛、头晕,严重者还会引起休克。这时要用针刺疏通心包经,病人也要自己按摩“心包经”诸穴,以及“膻中、昆仑”等穴,以帮助排邪。

少阴肾经的邪气,则往往在足底的涌泉,或是然谷与涌泉之间的部位发为红疹,这时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最是时候。

而阳明经的邪气,也可能在商阳穴上排出,表现为商阳穴疼痛,或者出红疹子。一般来说,全身的邪气最后都将从太阳经排出。

临床上经常见到不少病人,会在排病的过程中出现足小趾的疼痛。这时就要加强排邪,千万不可去治疗小趾疼痛。

治疗后如果忽然出现牙齿热痛,或耳内疼痛,或流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又干又痛,或早晨醒来时眼屎很多,或腹泻,或耳内鼓荡,或耳鸣等等,都是阳气通畅后,邪气自孔窍排出的反应。

腹泻,一般是六腑的邪气排出的必经过程。耳朵是少阴肾脏的邪气排出的途径之一,有时也会出现短暂的耳鸣,是邪气排出的反应,但一过而止。

再如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药后可能停经一个月,次月即通,或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

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不会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经血呈酱油色。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怀孕。

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有时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

千万不可见此症状而当成病来治,那么就完全地辜负了医生的一番努力了。

邪深伏厥阴时,如果突然出现心慌,或口渴,或不爱吃饭,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这表示邪气自厥阴转出少阴、太阴,病根已经开始松动了。此时当加重药量,或者加服理中丸以扶太阴,或者适当多喝点水。

一般来说,邪气的排出顺序是自阴而阳。具体来说,自:厥阴、少阴,而至太阴。自:阳明、少阳而至太阳。太阴的排出途径往往是阳明胃肠道,而太阳的排出途径则是肌表。

但也有从少阴直接至太阳排出体外的。因为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二者互根互转。如果少阴阳气不足之体质,一感邪气则会经常自太阳直入少阴。

比如感冒挂水后猝死,或者从感冒、咳嗽变成心肌炎、急性肾炎的患者,都是少阴阳虚体质。其实,治肾炎就像治感冒,非常直接,非常有效。

急性肾炎,往往三付药可基本治愈。只要掌握邪之入路即邪之出路的道理,按六经辨证治疗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其疗效之快,非西医所能理解。

如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等,这是阳气充足,祛邪于外,邪气与人体本身的正气相争的自然反应。

疼痛越是剧烈,则邪正相争越是剧烈,越是需要继续服药,或加大剂量,以扶助阳气,祛邪外出。

有时四肢也会出现疹子,或者疼痛,或者麻木,或者瘙痒,也都是邪气不能立足于脏腑,向四肢部位逃窜的反应。

临床上我经常见到的是抑郁症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出现不能控制的哭泣,哭完觉得非常轻松。往往病人需要数次的哭泣才能完全地舒解抑郁的肝气。

风邪:

单纯的风邪致病,多导致“感冒、头痛、身痛、四肢痛”等,其排邪包括打喷涕、发烧、出汗以及四肢周身部位的酸痛痒麻胀等方式排出。

寒邪:

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如四肢痿痹不用等病,服药后可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浑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且有冷气从身体里面向外透出的感觉。这是体内阳气渐充,祛除阴邪于外的表现。

常见妇女坐月子期间所患的风寒痹症,经治疗后,常常出现四肢末梢向外冒凉气的感觉。

湿邪:

湿邪,多胶滞于全身的经络、“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沉重,甚至于“水肿、畏寒、痰多”等。排出时,湿邪移至手足,手足除有上述的“痛、酸、麻、胀、痒”等感觉外,还可能“起水泡、发湿疹、蜕皮”等。

火邪:

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类似实火的反应,如忽然烦躁不安,或面部发红发热。

这些都属于火毒所致的疾病,阳气得到补充,血脉末梢被疏通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有时火邪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客于体内的寒气郁久而化成火热邪气了,其排出的反应也与上类似。

痰邪:

一般痰湿邪气所致的疾病,多以大量咳痰、无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

这是脾肾阳气得到补充,把冰伏的阴邪化开了,邪化为水自然排出体外,应继续服药到大便不黑不臭不泻为止。切不可服止泻药,以免留邪于内。

瘀邪:

因为瘀血内伏所致的疾病,在阳气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

瘀滞于经络的血瘀证,病人会忽然腰部酸痛如折;或体表发麻,或“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

燥邪:

燥邪,为:阳邪,其重者会影响心神,导致狂躁症,这类患者近于康复时,则可能出现手指干裂。

另外,像秋季的燥咳也是燥邪所致,燥邪排出机体时,往往会出现面红、舌红、小便黄、大便黑臭而稀等反应。

邪气的性质,也会影响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

风性轻,易动,极易排出;湿性粘,排出较慢;寒散入肌肉,又较湿慢;痰性滞,需体内津液溶化,排出最慢。

本文转自:董洪涛的新浪博客。

二、《李寿山医学集要》

世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顽证痼疾,犹如敌营堡垒,不用足量炸药,只是隔靴搔痒。

余用“川芎”,最小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对头痛剧烈者,经常用到50克以上,实践中并无伤阴香窜之弊。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起到保君抑将,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

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也不足信。余用细辛以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到9克,并无不良反应。

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痉,搜风通窍,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3条,并无毒性反应,故大胆用之,效如桴鼓。

三、听起来很平常——肛门内痒。可我要一说病人啥表现,你会吓一跳。

病人痒的月余不会睡觉,白天稍轻,但得不停走路,否则痒的受不了,晚上更甚,痒的光想蹦。病人为了减轻痛苦,整晚骑脚踏三轮车(对于一个60多岁的农村妇女,因晚上害怕,只好在自己屋子内骑,因屋子小,只好整晚前走走,后退退)。

用车座顶住肛门方能好受点,用打虫药,消炎药均不效,光去大医院数家就诊,均无功而返,因为白天黑夜不睡觉,病人瞌睡的从车上掉下来,头都摔个口子,病人为了止痒,用清凉油往肛门内搽,你想是何等的痛苦。

病人来诊时,症见身极无力,口渴多饮(血糖正常),肛内奇痒,伴下坠,脉大数。

又想到《难经~四十八难》中,“痒者为虚”,口渴、脉大数,看似阳证,可精神疲惫,身极无力,真寒假热。

灵感一来,果断处方:党参18克、白术18克、干姜18克、黄附片13克、甘草15克、红枣5枚。

三剂后,病人再诊,说止住啦,这三天晚上好多啦,已能睡觉,守方十五剂,诸症消失。因怕疗效不牢靠,观察月余,确已痊愈,才敢写了今日医案。本文转自中医书友会

四、“血痣”,听起来好吓人的,到底是什么东东?你留意过没,就是身上那些红红的像个血泡一样的痣!中医把它们叫做血痣,西医则称之为蜘蛛痣。一般是高出皮面,压一下会退色,而且容易破容易出血。

血痣有大有小,小的就是一个小红点,大的有小红豆那么大,手上、腿上、胸前、背后、肚子上,都有可能会长。

血痣是肝胆病变前兆!

中医认为,身上长血痣意味着肝经淤堵、脂肪痰湿的积滞,中医名著《外科心法要诀》里记载:“血痣初起似痣形,渐大如豆其色红,揩破外皮流鲜血,肝经怒火郁血成”。,所以血痣的成因,是“肝经怒火郁血”。

血痣越大越多,肝的代谢功能越差,脂肪代谢差,容易血脂过高,胆固醇过高。容易发生脂肪肝、肝硬化、胆囊炎等疾病!

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没有痣的地方,后来会长出痣;原来只是一个小红点或者斑块,日久也会渐渐凸出来变成痣。极少数还会发生恶性增长,形成黑色素瘤或者皮肤癌。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手腕处、颈部周围、面部或身体某个部位,有一个过了很久也没有自行消去的红点或黑痣,这是经络堵塞最明显的预兆。不妨先对照一下经络穴位图,找出它长在了哪条经络上,

即便是天生的痣,也可以减缓它增长的速度。其中,如果是黑色的痣,还应当注意防范风邪,不要穿得太薄太少;如果是红点,由于与肝郁、怒火有关,所以要保持心情愉悦,有什么郁闷的事情不要埋在心里,同时可以刮痧,刮出经络里的瘀血;而太田痣因为大部分与胎孕有关,所以孕妇要想生出白胖无瑕的孩子,也应当在孕期保持情绪稳定,这样气血才能和畅。

五、当归,临床常用之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止痛,血分病用之,总该有益无损吧!事实并非如此!用之不当,也能为病人造成不堪忍受之痛苦。关键在于煎药方法。

一般说,用于活血止痛,宜短煎,不可久熬;用于补血、养血、通便,则当久煎。故有用当归剂治疗痛经者,服后反腹痛更甚,则多由煎熬太久之故。

六、病人为什么会出现晕厥呢?

这就好比电脑系统要清除病毒,暂停服务,等重启了以后就恢复正常了。由此也可见苍耳子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直入脑部,力量专宏。这样的药,一颗子弹就消灭一个敌人,需要久用么?久用可能就是用错了。而且,久用必然伤脑、耗气,使人萎靡不振。

如果你有鼻炎,那么,看到中医常开苍耳子、辛夷花,就得小心了:如果他一用就灵,且停药不再发,那么,他是高手;如果他用这个两个药,按下葫芦起了瓢,屡用屡犯,屡犯屡用,那他就是在以药套病,是庸医也。

七、小蓟性凉,清热、消肿、凉血,同样是外敷的常用药,对于各种疮疡肿毒,如乳痈,疔疮都可以用鲜品捣烂外敷。另外对于阴部骚痒等男、妇科炎症,同样可以用小蓟煮水熏洗。张锡纯先生则更是用小蓟来治疗梅毒并发症。如果硬要模拟的话,小蓟寒性比绿茶稍弱,比蒲公英、马齿苋都要更凉。所以体质寒凉,腹温手温都不够,平时容易便溏腹泻的同学们就不要当菜吃了。而对于那些全身热、心气欲望旺盛、小便黄赤、经常上火的同学们,小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八、乳腺炎案例:

李某,女,32岁,1973年秋患乳腺炎,自觉周身发冷、酸疼,左乳房红肿热痛,便来诊治。当即用三棱针于左胳膊点刺,并挤出少量血液,没用任何药物,第二天,即愈。

取穴:让患者手掌心向上,将胳膊平放于桌子上,于腕后第一横纹正中(即大陵穴处)扎第一针,然后再以患者小指全长(注意手指甲不算)作为“一寸”,用草棍或竹签作标尺,从第一针开始,在前臂正中线上向上量取,一寸一针,共七针。

凡治乳腺炎,均忌硬挤,当嘱患者用热毛巾揉熨,用吸乳器将酸败的乳汁吸出来,以免婴儿吃了得病。

急性乳腺炎,若按西医的理论说,是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临床上都是用抗生素来治疗,而且此证化脓迅速,一经化脓,必须手术治疗,由此引起的后遗症也不少见。摘自《杏林集叶》。

九、《近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

张仲景,用“桔梗”的方子中,桔梗白散与桔梗汤,皆主治“浊唾腥臭,久久吐脓”,这都是呼吸系统病。近代世医用“桔梗”治咳嗽,正是此意。

又,排脓汤及排脓散,也皆用桔梗,而排脓汤中的“桔梗”用得最重。

这两个方子,虽不说主治何病,然而列入“疮痈、肠痈”篇中,方名,又叫:排脓,自然是专于排脓了。

十、牛蒡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未发现文献记载。其药理作用笔者体会有两点可作依据:

其一,《珍珠嚢》一书中,提到“牛蒡子”可“利咽膈,去皮肤风”。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风邪外袭为患。摘自《中医杂志》1997年第38卷。

十一、古代中医治大肠癌:

附:《金匮要略》排脓散: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兴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和服之,日一服。

《伤寒论》黄芩汤:黄芩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红枣十二枚。

十二、若视力在0.2以下,戴镜时间久,屈光度在一6.0D以上者,阳损及阴较多,选补心、补阴、补肾等剂;咽干唇焦,舌燥口渴,宜滋补津液,加:玄参、麦冬、生地;神光自现,萤星满目,宜滋阴降火,补水宁神,防止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近视虽有遗传因素,但从临床观察,发现早,治疗早,注意用眼卫生,可以不成近视。凡经过治疗,在提高视力的基础上,注意用眼卫生,坚持体育锻练,坚持做眼保健操,坚持远眺,是有利于巩固和提高疗效的。

十三、癌症见闻,摘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临证心得录(张大昌先生弟子个人专著)》。

十四、白斑是小点。白斑是内脏毒素的积滞,易发生肿瘤、癌症方面的疾病,白斑越白就越毒,常见于肿瘤病人。

青筋:又称:静脉曲张,是由于血液回流受阻,体内“淤血、痰湿、热毒、积滞”等生理性废物,不能排除体外而积聚在体内的外在表现。脸部,胸腹部,上下肢均可出现。

青筋凸起,说明血液回流受阻碍,压力增高,表现为“曲张、凸起、扭曲”,最后变色。这说明是人的身体内的“瘀血、瘀湿、热毒、积滞”等生理废物,不能排泄出体外,

十五、漏芦苦寒,主用于乳病及疔疮肿毒,可治产后乳汁不下,善长于通络活血、解毒消痈。我据此先后使用于骨巨细胞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有热毒征象者,具有良好的解毒抗癌、散结消肿作用。本文转自《汉古经方》。

十六、声带息肉,用乌梅配虎杖、桔梗;胆道息肉,用乌梅配威灵仙、桑枝;肠道息肉,乌梅配红藤、金荞麦;子宫息肉,乌梅配小茴香、艾叶。老师说,你们别小看这种小小的配伍,它们治疗小息肉是这样用,治疗大的肿瘤也是这样用。这里面有它的玄机,你们好好琢磨琢磨。乌梅除了本身噬恶肉的功能外,它还有个大作用,就是“欲散先收”。要把这个瘤子散掉,就要先把它收伏住,要先把它定住。本文摘自《任之堂中药讲记》。

十七、黑脸:

患者,女,53岁,龙游人。左小腿下端溃烂一元钱币大小一个洞半年余,每日疼痛难忍,下午尤甚,四处求医无果。经人介绍来我处诊治。

经察:满嘴口腔溃疡三四年,小腿溃烂处疼痛难忍,经常疼的哭喊不止,右寸关偏大,尺有浮象,左三部脉皆弱。

诊断:右不降,左不升。治则:降右升左。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从左升,阳从右降。满嘴口腔溃疡为相火离位浮游于上,阳郁口腔,久久溃疡,阳当从右降也;左下为阳载阴升之起点,阳不降于右,阴不升于左,故震下一阳弱,阴升不得反陷于下,致微阳郁于左下,似火苗久久烧之,故溃烂一洞矣!投以柴胡干姜汤加减,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小腿溃烂,投药后小腿患处每日排脓不止,疼痛也逐日减轻,经两个多月的调理,小腿溃烂处去腐生新愈合,口腔溃疡也完全治愈。

因此案是朋友介绍,用微信诊治,故留有完整医案,特记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熬)、炙甘草”组成,味辛,微苦。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