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只是一种执念。死后,我们还会相遇!

 绍宜 2023-03-04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每天都能看到有关死亡的资讯,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或天灾,或人祸,或自然死亡。为此,也常常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关于死亡的话题。

提到死亡,世人往往很忌讳或恐惧。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管如何面对都必须面对,为什么不能坦然泰然一些呢?

世人恐惧死亡,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害怕失去自我,二是死后的未知世界。

“自我”,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天天向死亡靠近。“向死而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或境界,更是一种事实。

我们之所以恐惧死亡,就是因为“我执”。一死百了,“自我”没有了,属于“我”的一切,肉体、情感、财富等等不再属于我。

我们都不愿意接受失去的现实,对变化无常的现实产生抗拒心态,而又无能为力。无奈而恐惧,这种心态,至死方休。

至于死亡后的未知,正是因为未知,充满种种不确定性,所以世人焦虑担心,天堂有多远,地狱有多近?还是其他情况,死后究竟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知道了又能如何。

文章图片2

如何化解面对死亡的恐惧或焦虑?古今圣贤做出了很多努力,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痛苦,坦然面对死亡。其中,庄子的思想可以给我们无尽的启迪。

庄子用“气”来解释生命现象。“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不仅仅只有“人”如此,天地万物也都是“气”的聚散而已,“通天下一气耳”,“万物一也”。

气,不仅融通了天地万物的界线,也消弭了生与死的差别,生死之间具有了相通的可能。因此,气是构成人的生命体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元素,可以说,它是人的生命之本,也是生命之源,人非气不生,无气则亡。

在生命之中,在茫茫宇宙之中,时刻充盈并飘落着一种能量的东西,这就是“气”,它是变化无形的,也是散漫地整个宇宙空间的。

当阴阳际会“气”聚为一体的时候,就把不同的物质粘连到了一起,这就是生命体的诞生,同类的生命体之间传递着同类的生命信息,这就是德,就是性。

文章图片3

死亡如生命之火的燃烧,释放了生命的能量,这就是“气”,这种生气重新又融合到宇宙的大气之中。

每个人一个生命体的死亡必将伴随着生命能量的转移,生命体可以解体消亡,但生命本有的能量不会消失,只会发生转移,另一个新生命体的诞生就是这种能量转移的结果。

庄子说,“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有形,形变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的生命就是一个由气到形、由形到生、从生到死的过程,这如同四季更迭一样,是一个前后相继循环演化的过程,死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我们理解一个生命的死亡要从它的诞生存在来理解。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是一体的,是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庄子讲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来看,不能单纯地固执地从一个角度看待生命的全面意义。

文章图片4

如果把“气”理解为能量的话,用现代科学理论也能更好地解释世间一切。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的本质就是能量,宇宙间的一切都依赖能量的转变而运作。人也是如此,一个人活着并活得更好,是由其能量或“气”量决定的。

再者,从现代科学的认知角度讲,万物都是十几种基本粒子聚合而成。人,也是由一大堆的粒子聚合物而已。

因此,我们没必要害怕死亡,因为宇宙中的原子并不会堙灭,而我们也终究会在宇宙中重逢,这个时间久远到一切重来,久远到宇宙坍缩,我们终会再次相遇。

因此,当我们百年之后,可能变成江湖上两朵前后相随的两朵浪花,也可能变成美丽季节里蝶恋花的相逢。生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死后,我们一定还会相遇,在某时某地。

文章图片5

死亡的本质是生命形式的转化与轮回。生或者死,都是大道在运行,其本质是万物之间的流转与变化,这就是物化。

生死就是物化的表现形式,生是彼物方死,此物方生;死是此物方死,彼物方生。

物化,是一个生命体的死成就了另一个生命体的生,死亡只是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已。

地球还是这个地球,天地之间,不知诞生了多少生命,也不知死亡了多少生命,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轮回,转化不止。

花谢了,结出了果,可以说,花的生命形式结束了,又以果的形式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而树还是那棵树。树与人及其他生命也是一样,甚至地球也是如此,宇宙或许也是如此。

死亡,真的一了百了吗?肉体消亡,可以说是生命能量的转移与生命形式的转换。那么,人的精神或灵魂呢?

死亡,我们的精神还会返回这个世界吗?佛教认为,业力推动,六道轮回,大多数生命还会轮回到这个世间。

文章图片6

如果认真审视并觉察自己的话,死亡也许只是人的一种执念而已。其实,不生不死,生死一体。

生是生、死是死,生是好事,所以悦生,死是坏事,所以恶死。在得道者的眼里,生死是一体的,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是不生不灭的,人的外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万物之间也是相互转化的,这就是“物化”。

生与死只是生命的不同状态而已,其实质是一个,那就是无生也无死。就像花落了是死,果又出来了是生,花与果,实体还是同一个。

世人对生死的困扰主要也是观念上的作茧自缚。正是生死对立的观念把人束缚了,让人不能从死亡困惑中走出来,并限制了人的精神自由,使人不能“游心”于天地之间。

死亡的意义,不在死亡本身,而在于生命的意义。生的明明白白,死的也会干干净净。

文章图片7

死亡,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不是现实中的距离,而是境界上的差距。

海德格尔说,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其实,一个人的觉醒就在于能坦然面对死亡。

《心经》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说,死亡只是人的一种观念,本质上并无生死。

从本质上来,生命并不属于我们自己。庄子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一句话,你的生命并不属于你,而属于天地,是天地暂时委付于你的形体,你只有短暂的使用权,本质上并不属于你。

每个人只是天地万物这个大生命体中的一个渺小部分,但不可或缺。个体死亡只不过作为一个“物质资料”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循环。生死如斯,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文章图片8

现代科学家根据量子理论,推测可能存在另外的平行宇宙,像其他死后世界一样,目前还无法验证。我们的灵魂是不是去了另一个宇宙空间?

一切宗教、哲学与科学,对于死亡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就是“超越界”,超越我们的四维时空的另一个世界。

随着宇宙探索步伐的加快,我们相信一定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就像百年前发现的微观粒子世界一样。

人的智慧永无止境,越来越向“神级文明”靠近。在我们的认知中,“神”本身就是越超时空的存在,也许存在于另一个超越世界里,只是未被发现,像暗物质暗能量一样,我们的灵魂是否是一种暗能量呢?

假若有一天生死两界贯通,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我们可能大吃一惊,原来如此简单而熟悉,谁能说的定呢?

如果说梦是一种跨越生死的桥梁,也许有一天,这个桥梁或许会来到眼前,一切皆有可能。在古代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现在却变成了普通的人间故事。如果说谈论死后的世界还是“鬼”话,谁知道未来会不会变成正常的“人”话!

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人的认知能力也在突飞猛进。想象距离现实有多远?生死两界相隔有多远?也许很遥远,也许就在眼前。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也许只是一种人的观念而已!

文章图片9

在现实面前,我们如何对待生死呢?“悠然而往,悠然而来”。一句话,生死,顺其自然,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有生必有死,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违抗的,是天命。所以要“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

庄子常把死亡比喻回家,坦然地接受大自然地造化。庄子讲了很多死亡故事,如秦失吊唁、临尸而歌、孟孙哭母、鼓盆而歌等等。

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居丧不哀”,做到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故事的主角都是“与造物者为人”的得道者,参透了生死,超越了世俗常识,达到了“人与天一”的境界。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不生不死。庄子把修行境界分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人一旦得道了,就超越了时空局限,没有了生死观念,生死本来就是一体的,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要超越了生死,那么精神就完全获得了解脱与自由。

文章图片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