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笔记】ribas教授的手术定位(三)

 阿辉在线xukf2z 2023-03-04 发布于湖北

03

顶部关键点

顶间沟与中央后沟交点:

根据对其形态学的研究,大约90%的人的顶内沟主要平行于半球间裂隙,然后只有大约10%的人是横向的,大约80%的人与中央后沟是连续的(E.ng和Steinmetz,1995b;Ono等人,1990;Steinmetz等人1990年;Ribas等人,2006年;Ribas,2005b)。然后,顶内/中央后沟交汇点(IPS/PostCS)对应于这两个沟之间的连接点或过渡点,或者与中央后沟点相对应,中央后沟点更特别地与顶内沟水平的最前方(顶内沟向中央后沟的投影位置)相关。当这两个沟不连续时,IPS/PostCS构成重要的神经外科关键点1)因为它是描绘中枢后回的标志点,2)因为它可以作为这些沟的显微外科开口的安全起点,3)由于它与侧脑室房部或三角部有很深的关系。 (图3.29)。

颅阔点与缘上回:

颅阔点 (Eu)是对应于顶结节中心的颅骨测量点,并且在顶骨区最突出的部位很容易被触及(图3.30)。Eu通常直接位于上颞线(STL)的上方,并且还对应于STL与穿过乳突尖端后部和通过鳞状和顶乳突缝(PaMaSut/SqSut)的会合点的垂直线的交汇区域(Ribasetal.,2006;Ribas,2005b)关于皮质表面,Eu总是位于边缘上回的上方,更多情况位于其后半部,因此总是位于中央后沟(PostCS)的后方(平均距离:1.5-3.0cm)、顶内沟(IPS)的侧面(平均距离:1-3cm)和Jensen中间内侧沟(颞上沟的远侧支进入角回内,上支则分隔缘上回和角回,即所谓的Jensen中间沟)(ISJ)的前方 (平均距离:1-2cm),Jensen中间沟将缘上回(SMG)和角回(AG)分开。然后后侧裂点(PSP)总是位于颅阔点Eu的前下部(平均距离2-3cm)(Ribaset等人,2006;Ribas,2005b)。尤其在优势半球,颅阔点(Eu)下方的皮质区与顶部语言区有关,其中心位于侧裂上方1-4厘米处和中央后沟后2-4厘米处。

顶枕切迹和人字点:

顶枕沟是一个非常深的沟,它沿着大脑半球的内表面延伸,将楔前叶和楔叶分开,顶枕沟在半球背外侧面的内侧缘上形成非常明显的横向的顶枕切迹(POInc)。顶枕切迹(POInc)位于大脑上外侧表面的内侧面,横向于半球间纵裂。它总是位于一个非常明显的U形卷积内部,现称此卷积为顶枕弓(Petrides,2012)(POArc),传统上称为Gratiolet第一或上顶枕连接(Testut和Jacob,1932)(图3.31)。过去,顶枕沟由于垂直于距状裂,也称为枕内裂,因此顶枕切迹(POInc)以前被称为枕外裂(Broca,1876b)。POInc对应于顶枕沟的最高点,并且构成有用的外科标志,因为它定位了顶枕沟的位置,并且因此可以沿着半球间裂(IHF)定位楔前叶的后界(沿着IHF,楔前叶的纵向平均范围:3.5-4.05cm)。和其他发育良好的沟一样,沿着顶枕切迹(POInc.)有动静脉走行并不罕见。关于其颅骨关系,每个POInc位于每侧旁正中区之下,该旁正中区对应于矢状线和每条人字缝之间的交角(La/Sa)(图3.31C)。

04

颞后关键点

颞上沟后端:

颞上沟是长、深且经常连续的沟(Ono等人,1990),通常以分叉的形式终止,其中间和最水平的分支贯穿于角回内部。就在颞上沟分叉或分叉之前,颞上沟最远端节段和末端总是位于后侧裂点(PsyP,外侧裂终点)后下方2-3cm处;因此,后颞上沟点(postSTS)在脑岛的后方、内囊后肢和丘脑的下方,定位于鳞状缝和顶乳缝交汇点上方3cm的颅骨区深面(Ribas等人,2006年)(图3.38)。就其深度而言,后颞上沟点(postSTS)与侧脑室房部相关,关于其与侧脑室房部解剖关系,重点要记住的是,缘上回覆盖了侧脑室房部的最上方,颞上回的后部覆盖了房部的最下方(图3.39)。

颞后开颅术:

颞后开颅术用于颞后和顶下的皮层暴露,以及用于进入侧脑室房部和下角的术式,然后可以将其集中在颞上沟的后部(postSTS)。颞上沟的后部(postSTS)位于顶乳缝和鳞状缝转折点上方3厘米处颅骨的深方(Harkey et al., 1989;Ribas等,2006)。同时显露位于此颅点前上方2-3 cm的侧裂末端,有助于该区域脑沟、回的鉴别。颞后开颅术的基底部应在顶乳缝和鳞状缝转折点的上方,因为这一点与岩骨的上表面和小脑幕的转折相关(Ribas, 1991;Ribas等,2005a)。

为了到达脑室腔,应该按冠状面上大约30°到40°后斜角度经颞上沟末端沟内或软膜下沟旁的方法 (里巴斯et al .,2006)(图3.40)。除了侧脑室房部病变,这种颞后入路也适用于非显性室性病变,这些病变向下延伸至下角,最终通过脉络膜裂隙到达周围和四叉池。虽然这种方法总是损伤视神经纤维(Ebeling and Reulen, 1988),但这种方法在受到限制时,最终不会导致明显的临床视觉缺陷(Hugher et al., 1999)。除非在清醒的情况下(Duffau, 2011b),否则主导半球应避免经脑颞叶后入路,因为其可能导致语言障碍(Ojemann et al., 1989)(图3.41)。

颞后入路相关解剖学观察:

通过颞上沟终末端区域进入侧脑室房部的方法(E.ng and Reulen,1995a;Harkeyet al.,1989;Ribas,2006)更适合于下房部肿瘤,特别是当这些病变向颞角延伸和/或从脉络膜前动脉获得大量血供时。然而,当位于优势半球时,这种方法可以更容易损害沿着侧脑室房部外侧壁的视辐射,以及Wernicke区及其皮层下的语言相关纤维,这些纤维主要位于颞上回的后部和缘上回。清醒开颅术,如果可行的话,可让这种损害最小化。如前所述,颞上沟在分叉之前的最远侧点通常位于后侧裂点后下方约2-3cm处,(Ribas,2006)。开颅时,这个区域位于水平的顶乳缝和垂直的鳞状缝的交汇点正上方约3厘米处(在乳突上部触及轻微凹陷的部位)。(Ribas,2006;Ribas和Rodrigues,2007)。

一旦确定了位于侧裂终末端下后方的水平沟段,经相邻正常组织结构的入路(经脑沟、经软膜下或经脑回以30到40度角向前径向入路)就容易实施, (Ribas,2006;Ribas,2005b)。

在神经导航和术中超声的辅助下,可以更安全地进入脑室。如果需要适当的暴露,可以切除更多的脑组织。由于Heschl回界定了三角形的颞平面和前方的极平面,其内侧尖部紧挨着侧脑室房部,侧裂最后方的开口也可到达侧脑室房部。然而,由于这个层面的侧裂是平的,这个开口在技术上很困难。此入路需要进一步切除颞上回盖内表面(初级听觉皮质区)和/或缘上回基底部。

其实可以采用更靠基底的颞部入路,即通过切除颞下回的后部和其内侧相邻的梭状回(梭状回与脑室颞角后部和脑室房部的底相对应)而形成的窗口进入脑室。这些方法可以避免对视辐射和优势半球内语言功能区的骚扰,但是更适合已经占据颞角的下部病变。对于这些方法,重点要记住,颞下回虽然宽,但高度矮,其暴露需要非常低的颞骨开颅术。由于梭状回主要位于岩骨的上表面,颅底切除范围应该包括耳前压迹(刚好在耳屏之前颧弓根部的上表面,)与水平的顶乳缝和后方垂直的鳞状缝(位于乳突上部的鳞状缝)的交汇点之间的区域。(Ribas和Rodrigues,20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