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世界/称谓

 晨风的书屋 2023-03-04 发布于江苏

                  称谓

       那天,我在公园里散步,忽然,听到有人在我身后大声喊着:“小某,小某”。因为声音有点耳熟,所以,我本能地回头看了看。

这时,一个人很快地走上来,拉着我的手,热情地说:“小某,看着眼熟,还真的是你。”我定睛一看,是我原单位的一个同事。好多年没有见面了,没想到在公园里碰上。

因为事出突然,过了一会,我才缓过神来。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那是因为“小某”是很多年前人们对我的称呼。好多年来,生活中已经没有人叫我“小某”了。

当一个人告别了青春年华,大踏步走向中老年时,在大庭广众之下,突然有人拉着自己的手,大声叫着“小某”,心里还真的有些不太适应。

记得参加工作时,我才十多岁,那时刚刚初中毕业。那时在工厂里,我的年龄最小,无论谁招呼我,都叫我“小某”。因为自己年龄比别人小,所以,平时我称呼单位里所有的人,都得在他们的姓氏前,加上一个“老”字,得叫他们“老某”。

那时候,在工厂里,在生活中,在很多公众场合里,“老某”或者“小某”,是大家一致的称呼。没有华丽的头衔,没有一丝虚假。互相之间,碰上面了,或者有什么事情了,大家就老某,小某地互相叫着。多少年来,我习惯了这样的称呼。

那时,初涉社会,思想单纯,对人际关系的深奥学问,心里是一片空白。所以,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我很喜欢这种称呼。因为这样称呼着,互相之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上下和尊卑之分,自己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那种亲切。

大学毕业后,我调入了另一个单位工作。原来的工人身份改变了,自己的交际圈也发生了变化。这时我明显地感觉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作和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也在悄然地改变着。

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已经没有人再叫我小某了,“小某”对我来说,已经成了过去式。十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我使用着的称谓,就这样悄然地收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在我心目中,每个人都会从小某,慢慢地变成老某,这是自然规律。“小某”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而“老某”呢,不仅是岁月积累后的年龄叠加,而且是人格和品性厚度的韧性延伸,还有就是眼光或境界的绝对高度。那是人格魅力的一种积累和展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不同时代都有反映其价值取向的代表性称谓。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总是习惯把权和钱联系在一起。在称谓中,也充满了社会地位尊卑的浓厚色彩。

在社会交往中,对于用职业来做称呼语的,人们会有所选择,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才可以用于称谓。如果有人用“职业十的”来称呼某人,比如“卖菜的”,“捡破烂的”,“种田的”,“扫大街的”等等,那一定是蔑称。

在中国,官员的称谓有着很多的讲究。在公众场合里,无论官大或官小,人们都可以用“姓氏十职务”来称谓。比如:某局长,某处长,或者:某乡长,某村长等等。

在中国社会里,人们通常是比较忌讳“付”的,如果对方是付局长,付市长,在很多场合,这个付字通常是不能喊出口的。如果正职不在场的时候,人们往往省去“付”字,称其为“某市长”或者“某局长”。如果正职在场,就不能这样称呼了。

在机关事业单位里,如果谁谁是付职,那“付”字,下级是不能公开叫出来的,这是官场潜规则。如果有谁不长眼睛,公开叫自己的上司某付局长,或者某付处长,那他在这个单位里的好日子,就算是过到头了。

社会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笑话,某单位局长姓傅,付局长姓郑。开始,人们习惯地叫着傅局长和郑局长。时间长了,听到这样的称呼,一把手局长不开心了。于是,大家赶紧改口叫:傅正局长和郑付局长。你还别说,这样的情况,有一次我去汉中出差时,还真的碰上过。

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一个民族的称谓系统与它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是它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绝对不能小视。

社会交际称谓,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有着极大的区别。社交称谓,那是互相之间的一种礼貌式称呼。不同的称谓方式,展示了各自的文化背景。每个时代的称谓方式,都表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历史烙印,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但是,无论人们的称谓怎么变化,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永远不会忘记老某和小某。那是人与人之间最亲切的一种称呼。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称谓并不能改变自己,真正老去的只有岁月,还有那浮世虚无的燥华。

作者简介:

晨风,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平时喜欢阅读写作,中年步入作家行列。先后在国内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作品千余篇,喜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