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世界||听雪

 晨风的书屋 2023-03-04 发布于江苏

      听雪

想不到立春以后还会下一场雪,坐在温暖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随风飘扬着的雪花,很想写一段文字来描述心中的感受。可是面对电脑的荧屏,却感觉指尖迟缓,语言清浅,竟无从下手。因为在这一刻,心里有太多的感慨在弥漫着,有太多的回忆需要描绘。

我喜欢下雪,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下雪的天气。每逢下雪,我会和邻里的玩伴们一起堆雪人,或者是打雪仗。新穿的棉鞋踩在雪地上发出嚓嚓的声响,那时已经顾不上弄脏了新鞋新衣服,回家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忘乎所以地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摸爬滚打,玩得不亦乐乎。

长大以后,每当我想起儿时的往事,内心总是被怀念占据着。因为有爱陪伴着,再单调的日子也是很丰盈的。就象此刻,我怀念,所有路过的微笑。光阴,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渐行渐远,它毫不留情地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容颜,只给我们留下了往事的怀念,还有在行走中,日益饱满和丰盈的灵魂。

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每逢下雪,我都会想起明代的张岱先生在《湖心亭看雪》里的那段文字,张岱先生用寥寥的几十余字,给人们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文字让人感受到,此景无声胜有声。

这时,我才明白,雪,不仅仅是可以观赏的,雪,还可以听的。在大千世界里,雪,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它有着自己的心语。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雪的声音。闭上眼,放空心,屏住呼吸。夜静,山空,水也停止了流动。一切都没有了,唯有雪。因为,能够听得懂雪的声音,那是一种境界。

我记得有人这样说过,最妙的感受是书中听雪。我感觉这话说得真好。在下雪的日子里,书中听雪,这就是坐在别人的雪庐里,听另外一个世界的雪。这是听雪的另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能够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感受肯定是非常美妙的。

清代的金圣叹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年龄还小,不知道什么是禁书。当时只是在心里暗暗地琢磨过,禁书为什么最宜在雪夜里读呢?也许是因为雪夜里造访的人极少。不会被前来下棋或聊天的人打断。

很多年以后回想起当时的理解,心里才明白当时的理解是很狭义,很肤浅的。因为看书本来就是一种乐趣,尤其是在雪夜里看书更是这样。在静静的夜晚,如果窗外还飘着雪花,这时,一杯热茶,一盏台灯,手中再捧着一本禁书来阅读,那的确是一种很愉快的感受。

又过了很多年,我已经看过了很多的书了。这时我已经知道,只要是夜里,就宜于读书了。看书,倒不一定非得是雪夜,也不一定非得要读禁书。因为白天要忙于“谋生”,民以食为天嘛。所以,看书最好在那万籁俱寂的夜间。抛却功名利禄,淡忘进退荣辱,平心静气,信马由缰,率性而读。

现在有人说起读书,都是象行家里手一样地告诫大家,读书,必须读经典。其实,我一直认为,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动。所以说,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

善读书的人,不在乎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是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曾被人们认可的潜在的经典来阅读。我这个人生性低调,不事张扬。所以在平淡的日子里,我从不和任何人交谈看书的话题,因为世间高手太多,我不喜欢班门弄斧。但是,我平生就喜欢看书,尤其在下雪的天气里,更喜欢深夜攻读。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安静多好。尤其在下雪的天气里,安静,可以听雪落的声音。听雪,是一种美妙的感受。在下雪的夜晚,书中听雪,更是其乐无穷。在寒冷的雪夜里,你看到一段感人的文字,能够感受到温暖。我一直认为,听雪,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情愫。如果在雪夜里书中听雪,那更是一种特殊的感受。

窗外的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飘舞着,房上,树上,整个地上,积雪已经有了厚厚的一层,落地式窗户的玻璃上,也渐渐生出了漂亮的冰花。在这下雪的夜晚,在这静谧中,我坐在书桌前,就这样傻傻地手捧着一本书,在静静地阅读。

不过,我看的书不是人人皆知的《金瓶梅》。虽然在三十多年前我曾经看过香港繁体竖版影印本的绣像《金瓶梅词话》。因为象这类的书,太多的繁体冷僻字以及太多的特殊词汇,以我的水平读起来其实有点吃力。所以说,我现在只喜欢看一些闲书,写一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夜,已深,很静。雪,还在下。写字台上的那本书,还在懒散地翻开着。窗外飘动着的雪花,还在固执地扑打着紧闭的窗户,那样的任性,那样的执著。这时,坐在自己的雪庐里,我在聆听,我仿佛听到了雪花在昵昵细语:瑞雪兆丰年啊,春天到了,万物开始复苏了。

作者简介:

晨风,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平时喜欢阅读写作,中年步入作家行列。先后在国内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作品千余篇,喜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