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末代皇帝》真的是第一部在故宫实地取景的电影吗?答案不是

 amberain 2023-03-04 发布于安徽

曾经入围九项奥斯卡金像奖并全数夺下的史诗巨片《末代皇帝》挟着雷霆万钧之势,乘着全球中国热的狂潮,以及观众对于紫禁城、皇廷内苑的好奇席卷全球,该片也成为台影史第一部票房破亿的巨作。

《末代皇帝》,看的是气势、氛围,记得饰演庄士敦的彼德奥图尔(Peter O'Toole)和少年皇帝那段近似于《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的东西文化互动。

记住了尊龙的美貌,陈冲卓越的角色塑造。

记住了饰演八岁、15岁溥仪的两位少年演员,他们在大银幕上丰神俊逸、灵秀动人的精湛诠释。

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小皇帝端坐太和殿的龙椅上,左扭右挠,很不耐烦,拾级而下,扑向盖在殿门前的黄色大幔,大幔迎风飘扬,徐徐腾起,小皇帝第一次正眼瞧见偌大的太和殿广场,几千名文武百官齐声下拜,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这场戏几乎总结了整部《末代皇帝》的一切特色。

当然,还有若干主角怪腔怪调的英文,电影开场不久亮相的卢燕,饰演的慈禧太后,妆扮就像黑山老妖,被太监抬着来来去去,一旁的汤锅里更炖着一只仍在缓缓活动的巨龟。

还有影片美得令人屏息的色彩,红的、黄的、橘的、灰的、黑白的,好像在什么地方也出现过一抹绿色,总之,整部影片给儿时的我,就是一整个浓油重笔,斑斓璀璨的印象。

导演采用了西方视角;讲述这位末代帝王的前半生,电影主要面对的,更是不那么熟悉中国近代历史与古典文明的当代观众。

所以我们看到的并非东方气韵的工笔细镂、淡彩水墨,而是浓油重色,如同卡拉瓦乔(尤其内景戏)画作般的明暗鲜华、艳绝人寰。

它鲜明的色彩,时时刻刻都在陈述强烈的象征意义。

它一方面要求史实细节,却又在视觉重心的黄色大幔上自由发挥,营造出魔幻且带有浓厚童话色彩的叙事趣味,

对比国内清宫剧,导演更关心的是几位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

于是,我们透过好多好多的特写和大特写,贴近了庄士敦老师、婉容皇后、淑妃文绣,当然还有溥仪,不同岁数、不同身心状态的溥仪,被困住的他,高傲自负的他,向往外界世界的他,花天酒地的他,沉郁落寞的他。

这不禁让我们心生好奇,究竟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的巍峨殿宇,与电影世界的光影流丽,存在过多少两相辉映的合作关系。

《末代皇帝》的百科百度上写道:该片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

但《末代皇帝》再怎么美,再怎么气势弘大,它真的不是史上第一部在紫禁城拍的电影。

我们不必溯远,也不必追到纪录片、电视片或其他旅游纪实片的领域,甚至不需计算,在《末代皇帝》问世的1987年之前不过五年,华语电影的剧组就已正式进驻紫禁城。

1982年,最爱拍也最擅拍中国宫廷的李翰祥导演,在澳门王何贤的援助之下,李翰祥以自己新昆仑公司的名义,和改革时尚后成立的中国合资公司合作,自香港北上拍片。

也就是;《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部电影。

剧组动用大量资源拍摄两部作品,请来话剧《清宫外史》原著者杨村彬担任编剧,找来台的历史小说巨擘高阳《慈禧全传》的部分文字,以五部电影的篇幅,预备从兰儿入宫一路讲到朱石麟导演《清宫秘史》的八国联军为止。

1982年8月10日,号称当时全中国投资最大的巨片《垂帘听政》正式开镜,热河行宫、慈禧的东陵,全数实景拍摄,除了必要的场景,可能因为灯光照明或特别的效果需要,才考虑棚内搭景。

秋凉之后移师北京故宫,太和殿、保和殿、金水桥,所有想得到的地方、能时尚拍摄的地方,全都去了。刚出道的梁家辉饰演咸丰帝,全盛时期的刘晓庆饰演慈禧。

而另一部《火烧圆明园》的开场是六岁的同治皇帝登基。

只见薄曦微光中,巍峨的殿宇默默耸立,天色将明未明之际,一盏盏的灯笼亮起,在阴暗的宫墙过道、金水河畔,整排整排的灯笼迅速有致地移动,一驾软轿载着六岁的载淳上了丹陛,进入保和殿更衣。

天色微明,太和殿广场有骏马驰来,成行成列,马上英雄手持旗帜,满清八旗迎风招展,群臣陆续就位,正五品、正三品,按官衔依序,次第站好。

晨光中,载淳由保和殿行出,移驾太和殿,教坊演奏仪典礼乐,只见他一挺身材,往殿上九龙椅这么一坐,一柄明黄色的华盖迤宕迎出,在广场前定正立稳,两侧甩起响鞭,霎时间群臣盈盈下拜,新皇登基,以同治为年号。

李翰祥用相当标准的东方式叙事美学,由外而内,由环境而内在进行开场。

比较一下,便能体会它和《末代皇帝》的美学思想存在极大的差异。

本文由不肯媚俗原创,欢迎留言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