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三只荆棘鸟 2023-03-04 发布于山东




条条大路通罗马

文/肖桂荣

      我静静地站在无字碑前。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出生就在罗马。2014年,我舍弃家乡的工作和编制,随夫来到灯红酒绿的北京城。面对大都市的繁华和忙碌,我就像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从骨子里,我是向往大都市的。可惜我本科毕业后,实在无力留下,只能回到家乡。就业、结婚、生子后,命运为我开启了另一扇窗,我搭乘老公的顺风车来到北京。老公无法体会我的彷徨无助,毕竟他当初从0开始。面对我,他的劝解是这样的,“不用租房,不用管孩子,只需要打理好自己的工作。在哪里不是工作?”

我无语。那些年,在小城市里,因夫妻一方求学后留在大都市,另一方随之而去的实在不少。当然,跟去的一方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融不进疏远、客气的同事关系,融不进紧张、繁忙的工作氛围,更放不下小城市里的优越感,在大都市里,大家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于是,有些走了的人,走了不久又回到原单位。观望的人看着有人回来,更不敢出去,索性一直干到退休,一二十年都维持着夫妻两地的两栖生活。我是没有退路,不可能再回去的。我想出去走走,放空思想,然后安心过日子。


我融入北京的第一步就是胆子大起来,我再没有畏手畏脚的感觉。后来很多年,面对家乡来的同学和同事,她们看我在京如鱼得水的模样,艳羡不已。
“我是不敢留在大城市里的。看着身边匆匆走过的人流,我心里都是害怕。我怕自己站在那里,挡着别人的路。我也不知道东西南北,乘坐地铁只敢坐最熟悉的。一个熟人也没有,心里太害怕了。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毕业后哭着闹着也要留在大城市?一点也没有小城市里好,住的是蜗居,上下班通勤都得一个多小时。这一次来京,要不是你在这里,你能来火车站接我,我可能又打退堂鼓了。

前些年是同学陪着父母来看病,现在同学们大都奔五,看病的主体竟成了同学和同事。我的接待任务没有改变,只是改变的是一茬又一茬的人。

大都市里的人大都来自天南地北,即使是在一起工作,大家点头之交,也少了很多人情世故。当年在家乡,我时不时地被邀请参加婚宴,当然礼金必不可少。一个月下来,手里存钱无几,全搭了人情。在这里,大家都各过各的,家人的感情反而更厚实。

小时候父母吵架,适逢邻居前来串门,他俩必装得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照常夫唱妇随。而等到客人一走,两人又快速转变成冷战模式。我和弟弟们必噤若寒蝉,我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咒骂,“大人们都是装腔作势的戏精!等我长大后,必改变这个坏毛病。家是一家人栖息的港湾,谁有什么威风,都到外面耍去!”果然,我和老公孤悬异地,只能相互扶持。即使吵架,也必须当日解决,明天还得共同面对难题。

大都市里更要修心,健康就是一场自我的修行。浸淫外物的歌舞升平,服从集体的整齐划一,实在难以支撑自身的身体健康。毕竟,吃饭是各吃各的,睡觉是各睡各的,排泄更是谁也帮不了谁,谈及私密的个人世界,健康是自己的。我们必须先自己戳破自己的伪装,平心静气地看待自己。这时候,莫名的孤独就会油然而生,如何独处,是一门深刻的学问。越到老年,越要学会孤独地自处。

“我特别喜欢热闹,越是人多我越是高兴!大家嘻嘻哈哈地一顿说,一顿笑,我身上什么病也没啦!可是等客人一走,我就像被放了气的皮球,从头到脚都瘪下来,整天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疼的,家人都说我是装的,说我在人前好着呢!”

可惜,人前好只是虚影,只有人后好才最实用。正如杨绛先生的感悟,“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先生在夫、女离世后,依然有声有色地活了二十多年,将近百岁,还写下《走到人生边上》。品读着文中的温暖,就像细雨滋润心田,从头到脚都是平静。我静静地坐在斗室一隅,写下平淡的文字,自是一种和自我的和解。
芳草萋萋,夕阳西下,我偶遇一位拄杖的老者。
“您一个人来的?”
“是的。我想着武则天68岁才当上皇帝,我今年才74,独自来看看她应该没问题。您看我,一路从海南飞机、火车、客车地跑过来,不劳任何人帮忙,我这身体,还是很棒的!”
“老伴呢?”
“她瞎忙,天天忙着看孙子,看外甥,我提前两三年跟她说我的计划,到最后还是我一个人跑过来。我不能再等了,再过几年,我怕我一个人出来都有人阻三阻四的,出行还得趁早。”


告别老者,我心中的疑惑豁然开朗。既然有机会定居北京,我何不再努力一把,让自己过得更充实?毕竟,何时觉悟都不算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