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馆藏宋徽宗字画上的印鉴比对,看文博专家们的“一丝不苟”

 72行 2023-03-04 发布于黑龙江

先上一张图:

文章图片1

国内外各大馆藏宋徽宗御书印图集

笔者作为一个宋徽宗字画的爱好者,于多年前买了《宋徽宗书画精品集》(陆一飞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7年10月)一书。因字画鉴定之需要,近期又将此书认真翻阅了一遍,发现宋徽宗字画上的“御书”印五花八门,于是有了上面这张截图(此图上的印鉴绝大部分取自互联网有偿下载各大馆藏高清图集的平台“珍宝馆”,仅有一幅取自其他网站,笔者与上述书籍上的印鉴都进行过比对)

请读者朋友们找一找,有哪两枚印是相同的呢?

由于一些读者朋友并不太擅长印鉴比对,笔者提示一下印鉴比对,至少需特别留意转角的弧度、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距离,笔画的粗细程度等几个方面。

为方便大家,现把高清图挨个附上: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粗看下来,如下这两枚印是最有希望比对成功的:

文章图片12

然而,再细看如下部位,相信你也可以得出此为两枚印章的结论:

文章图片13

真正有可能比对成功的,是如下两枚印鉴,然而,由于左印上方关键部位,及右印许多部位的印鉴已不清晰,所以只能给出无法确定同一性的意见:

文章图片14

我相信古人和今人一样,同样会有印鉴摔裂、丢失等可能性,所以同样的印文,一生中做2-3枚,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宋徽宗一生中制作了9枚“御书”的可能性有多高?况且,他的“宣和”、“政和”连珠印,“宣和中秘”等印,都是明确的印,“宣和中秘”印据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有2枚,也仅2枚。

事实不言而喻,有不少赝品混杂其中。

我们能否从其他印鉴中发现孰真孰伪?

经比较,其中四幅有元文宗“天历之宝”印,但是因为《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并未找到这枚印的标准印鉴,所以无法确定以下这些孰真孰伪,经过比对可以确认的是,《五色鹦鹉图》和《祥龙石图》上的“天历之宝”印一致,所以如果此印为真,则这两幅曾都经元御府收藏,如果伪,则皆伪。左边的另外两枚印不是同一枚,虽然看起来很相似:

文章图片15

但即便元御府印可确真,也无法断定北宋的印鉴就是对的,只能说对的概率可能略大了一些。《祥龙石图》上的“晋府书画之印”(明晋王朱棡)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的不符。可以看出,祥龙石图上的“晋府书画之印”笔画要细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篆刻也呆板无神。

文章图片16

《祥龙石图》上的“晋府书画之印”

如下是《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的“晋府书画之印”:

文章图片17

《竹禽图》上的“宣和”印拼接痕迹明显,且左右两边的材质老化程度不同,存在较大问题:

文章图片18

“宣和”印 《竹禽图》

此幅上的“晋府图书”印骑缝处完全吻合,此印未见著录,而“晋府书画之印”也都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的吻合,项元汴的多枚印也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比对成功,可推知此幅装裱于明朱棡或之前,但再早则无确据,且装裱时点晚于北宋。

文章图片19

“晋府图书”印 《竹禽图》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上的乾隆印玺皆正确,《石渠宝笈》上也有著录,所以它的确曾被乾隆御府收藏过。然而,经乾隆御府收藏过,就一定是真迹吗?溥仪贩卖《佚目》书画的历史太过沉痛,以至于建国前后的文物工作者及藏家皆将寻回失散的《佚目》书画变成一个心结。还有人以此帖用龙纹纸做底作为鉴定确真的依据?南宋及元明清御府可不可以用龙纹纸临帖?

根据笔迹鉴定的原理,摹写笔迹存在如下四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看一下故宫馆藏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占了几条?后附是笔者所见民间藏赵佶草书《千字文》本(左)与故宫馆藏赵佶草书《千字文》本(右)的对比截图四幅。故宫藏本具有十分典型的摹写笔迹特征,多处运笔过程交代含混不清,不但抖动痕迹明显,连保持均匀、平直都做不到。

(1)形快实慢:正常笔迹,运笔自然流畅,而临摹笔迹,边看边仿,必然要降低书写速度,又要追求外形上的相似,虽有连笔,但在笔画上运笔生涩、迟疑,运笔形态和实际书写速度明显不协调。

(2)中途停顿:正常笔迹的运笔,除了楷体等书体有驻笔和顿压的动作外,在行草、自由体或一些快速书写的笔迹中,很少有中途停笔的现象。临摹笔迹,摹仿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协调连笔形态表现出的快速与运笔速度缓慢之间的矛盾,常在一些较长笔画或笔画转折处,以及上下笔之间的连接处出现停笔或另起笔现象。

(3)修饰重描:正常笔迹在笔误、书写条件不利时可能需要修改外,一般情况下时很少有修饰重描的现象。但在临摹笔迹中,很难避免临摹笔迹不走样。当摹仿人发现摹仿笔迹某些部位或笔画不够理想的时候,就可能采取添、改、描的手法进行补救。

(4)抖动弯曲:一般情况下,正常书写的笔迹,没有抖动和弯曲现象。而临摹笔迹,由于注意力集中在笔画形态上,为了摹仿得像,需要降低书写速度,使用均匀的速度,在视觉的监督下书写,运笔常伴有抖动、笔画弯曲的现象,在某些较长的笔画或弧形笔划上反映得更为明显。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此幅民间藏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不但宋徽宗“宣和”印、“宣和中秘”印完全比对无误,历代藏家印合计140多枚,无一枚伪仿,由于前面已有文章提及,现仅摘录部分印鉴的比对图如下:

文章图片24

宋徽宗“宣和”印

文章图片25

宋徽宗“宣和中秘”印

文章图片26

元鲜于枢 “困学斋仙”印(左侧印因拍照角度倾斜)

文章图片27

明王世贞“世贞”印

文章图片28

明 “武英殿宝”印

文章图片29

清乾隆“古稀天子”印

须知学问有高下,读书分多少,人生阅历也有不同,但是印鉴和墨迹的比对认真与否,体现的是一个人对鉴定这份工作的基本态度和人文素养。不说能否撬动高端市场的问题,中国书画的正确与否,事关全体中国文人在国际社会的体面,外国人可以鉴错,中国人不行。

徐邦达老先生在《古书画鉴定概论》中认为“书画本身是主要的,而本人印章和收藏者印章,以及纸绢绫装裱等则是次要的”,且进一步把“书画本身”总结为他个人艺术经验谈的一套“笔性论”。笔者认为这种罔顾材质客观事实,和科鉴体系的做法并不可取。笔性不是不可以看,但不能以此作为得出鉴定结论的唯一重要方面,否则就会陷入主观的陷阱。

即如这些馆藏宋徽宗书画作品,徐邦达老先生否认了印章比对的重要性,从笔性角度,竟得出了宋徽宗诸多笔触简陋之绘画作品为宫廷画师代笔的结论。而他的理由是宋徽宗不是专业画工,画不出精巧的画作。试问瘦金体是谁创作?画工如此不堪,缘何书法认可度那么高?中国书画同源,皆对笔法和笔力有很高的要求。稍微了解瘦金体的人便知此体看似容易,实则难练,需要比习练唐楷更为过人的腕力,因为字体瘦长,持稳本就不易,还得在末了提笔收细,而后点顿。许多人只得其形,不得其力度与神采,金昌宗的字,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瘦金体书法也是不得青史留名的宫廷画师原创?或者米芾、苏轼捉刀?伪作画工低劣,再正常不过。徐老竟然还将大量时间用于考据代笔一事的历代著录!

最后说两件非宋徽宗,但也和印鉴有关的事。上博两位研究员发表的关于苏轼《功甫帖》的论文,及各方论辩理由均已详细拜读。苏富比是错了不少枚印的比对,但上博研究员真的无可挑剔吗?左边是《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的清初收藏家安岐之”安仪周家珍藏”印,右边是苏轼《功甫帖》上之印,两印明显一致。至少可以说安岐经手过苏富比《功甫帖》,上博专家为何得出《功甫帖》是从《安素轩石刻》翻摹的结论?

文章图片30

此帖并非摹本,有证据如下:“轼”字的戈勾右边缘呈锯齿状,且出现墨迹渐淡消失的痕迹,而双勾填涂本必然边缘清晰,详见下方另一幅勾填本的高清图。但《功甫帖》是否苏轼真迹,不是本篇讨论的范围。

文章图片31

苏富比拍 《功甫帖》墨迹本

文章图片32

某勾填本边缘,勾勒痕迹清晰,填涂不越界

另一事,昨日朋友发现,上海博物馆主编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天籁阁”印,注释表明来自欧阳询梦奠帖。如下是《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天籁阁”印(左)和欧阳询梦奠帖上“天籁阁”印(右)对比图。此二印非伪,笔者经过认真比对,确认是同一枚,只是印书上的印猜想是后来缺损,牵扯了印泥中的艾绒导致多一撇。但是《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的此印图片,绝非来自欧阳询梦奠帖,则是可以肯定的。

文章图片33

宋徽宗字画上的印鉴问题,发现已半年之久,始终不曾提及,原因不必细说。宋徽宗作为一位书画大师,其作品被国外鉴定家们如此随意对待,仅为冰山一角。

请问,为社会文物提供鉴定服务、普及传播鉴定知识,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的文博系统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