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中与河北,华夏历史上持续了三千年的龙脉之争

 千年回响 2023-03-04 发布于江西
地理位置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有“得关中者得天下”,关中平原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进可攻退可守,众多王朝在关中兴起,最终席卷全国。
因此,关中被视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在华夏历史上经常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有一个地方却对关中的地位不服气,华夏三千年历史上,它一直与关中对抗,虽然经常被关中按在地上摩擦,却韧性十足,历经千年,最终站上巅峰。
它就是河北。
这里是河北
河北,即黄河以北,古属冀州,阻山带河,沃野千里,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
这里讲的河北并不是现在的河北省,而是指位于黄河以北、燕山以南、太行以东、渤海以西,处于华北、塞北、东北、中原和东部沿海的结合部!河北区位优越,陆海兼备,背山负海,山川襟带,原野平旷,物产丰饶,人口众多,且居南北之冲、要害之地。
从表面上看,河北地区似乎处于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属于四战之地,地形条件比四塞之地的关中差远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河北的地理条件。
三面天险,大河屏障
河北,从山川地形上看,北有燕山和坝上高原,西边是雄伟的太行山,两山相连,撑起了河北地形的框架 河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高原广布的地形,决定了河北可以在北面和西面,凭险据守,阻止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威胁。
古河北与山西密不可分、互为表里,河北与山西的防御体系是连为一体的。
河北的险关要塞多是依托燕山和太行山构筑的要塞,明代河北境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的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
山西雁门关以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是历朝历代镇守边关的咽喉。雁门关依山傍险,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燕山及与太行山连为一体,在河北的北部和西面形成了完整的防御屏障。
河北东靠渤海,大海作为天然屏障。
唯有河北南部的华北平原沃野千里,仅有黄河作为防守屏障,而黄河中下游,水流平缓,容易被攻破。河北南部的这种地形利弊共存,华北平原河流纵横,物产丰富,适宜居住,交通便利,对于发展经济十分有利。
沃野千里,经济发达
河北处于太行山东麓,主体是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它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的共同冲积形成,其中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绝对主力。
黄河在华北平原非常调皮,改道26次,大的改道有6次。

黄河裹挟的泥沙铸就了华北平原千里沃野,加上气候适宜,因此华北平原成为华夏子民繁衍生息的乐土,这里是最早开始种植粟的地方。而河北北部的燕山一带畜牧业发达,是中国著名马场。
优良的农业地理环境能够养育大量的人口,今天的太行山东麓平原,仍然是河北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古代,人口意味着更强的生产力、发达的经济、充足的兵源。
古河北的农业、畜牧业、桑蚕丝织和冶铁、采煤、制陶、棉纺织等产业非常发达。盛唐时期,河北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之一,丝绸纺织业也是远近闻名,宋辽时期,定州瓷窑和磁州窑闻名全国。
太行山东麓的古都走廊
说起古都,大家都会想到西安、洛阳,其实在太行山东麓有一条不为人知的古都走廊。
这主要是因为黄河不断变道,而太行山东麓地势较高,无水患之忧,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于是便成了古代居民聚焦之地。优越的经济条件,众多的人口,使得众多诸侯在此建都。
这些古都分别是,商代邢都(邢台)、商代殷都(安阳)、燕下都(易县)、中山王城(定州)、战国赵国都城邯郸、曹魏至北朝首都邺城、北京等,都是在太行山东麓。
将这些著名的古都连成线,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条古代大都会的集聚线,严耕望先生称之为太行山东麓南北走廊

太行山东麓南北走廊是衔接南北、控扼东西的交通要道。从洛阳或开封渡过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北上抵达幽蓟地区,再由古北口、喜峰口等关隘与塞外进行交流。近代的京汉铁路也是沿此故道修建。
在古代时,这条走廊是中原地区同塞外游牧民族交流的主干道之一,为著名的商贸大道。由于经常与塞外游牧民族接触,燕赵之民沾染胡风,尚武侠义,故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千年关中与河北之争
发达的经济,众多尚武的百姓,优越的地理条件,河北自古就是逐鹿天下的核心力量。
关中居于四塞之中,关中平原河流众多,沃野千里,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关中凭借着易守难攻、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一直就是争霸天下的最大力量。
可以说,华夏三千年历史就是关中与河北的争斗史。
第一次,炎黄与蚩尤之争
炎黄部落兴起于陕西与山西一带,进而东进与东夷部落的蚩尤争夺天下共主。双方于涿鹿决战,最终炎黄部落联盟击败东夷蚩尤,华夏先民得以在中原大地繁衍发展。
第一次关中河北对决,关中胜出。
第二次,夏朝与商朝之争
夏朝的核心统治区域在关中、河东与河南中西部一带,商部落则在河北的太行山东麓兴起。最终,商业、农业、畜牧业和冶金业发达的商朝战胜夏朝。
第二次关中河北对决,河北胜出。
三次,商朝与周朝之争
商朝统治中原500年后,西周在关中平原的岐山崛起,但是当时西周的实力还是落后于商朝,周武王利用商纣王讨伐东夷部落之机,聚拢800诸侯,偷袭发动灭商之战,经过牧野之战灭商成功。
第三次关中河北对决,关中胜出。
四次,秦国与关东六国之争
周朝统治800年后,诸侯混战。秦国在关中崛起,除了楚国外,主要对手是占据河北的赵国,最终占据关中地利的秦国横扫六合。
第四次关中关东(河北)对决,关中胜出。
第五次,刘邦据有关中,一统天下
秦国灭亡后,刘邦从汉中出发,暗度陈仓,据有关中,进而击败关东的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第五次关中关东(河北)对决,关中胜出。
第六次,刘秀以河北统一天下,建立东汉王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乱。更始帝刘玄派刘秀持节渡河镇抚河北,单枪匹马渡河北上的刘秀整合河北力量后,异军突起,最终由河北而一统天下。
第六次关中河北对决,河北胜出。

第七次,南北朝北周与北齐之争
南北朝时,北朝分裂为北周与北齐,北周占据关中,北齐尽占关东膏腴之地,却最终败于北周武帝之手。
第七次关中关东(河北)对决,关中胜出。
第八次,大唐与河北之争
隋末唐初,李渊从晋阳起事,据有关陇,东出潼关争夺天下,其中与河北势力发生反复争夺,最终,李唐残酷镇压窦建德河北集团,夺取天下,但是也埋下了大唐覆灭的祸根。
第八次关中河北对决,关中胜出。
第九次,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
因为大唐初年对河北集团的残酷镇压,导致河北对以关陇为根本的大唐一直离心离德,而安禄山利用了这个因素,在大唐盛世发起叛乱。大唐经过苦战,也无法彻底平定叛乱,只能与河北三镇妥协,勉强恢复统治,但是大唐再也无法约束河北,河北强藩直到大唐灭亡一直保持割据状态。
第九次关中河北对决,平手。
九次争霸,关中胜出。
此消彼长,河北最终胜出
关中平原经济衰退
关中平原由于两千年无节制的开发,涸泽而渔,导致关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关中自身粮食产出都无法满足大唐都城长安的需要。
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变成了土瘠民贫的穷荒之地,再也支撑不了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人口分布变化导致政治格局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南方的开发是比较晚的,因此在唐以前,中国的政治格局是东西向的。
而北方的历次战乱让大量的人口南迁,使得南方的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逐渐南迁后,中国南方得到开发,华夏经济版图彻底改变。
中国的政治格局也由从东西之争变成了南北之争。

军事防御重心的转移
华夏早期,戎马盛于西北,秦代的犬戎 ,汉代的匈奴,隋唐时的吐蕃与突厥等,都曾对中原王朝构成过极大的威胁。因此,当时在军事防御上主要表现为中原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防御,
关中自然就承担起了抵御异族入侵的重任,关中地位自然重要。
但是中唐以后,西北的少数民族势力逐渐衰落,契丹、女真、蒙古等势力则相继崛起于中国的东北,之前来自西方的军事威胁也随之转移到了东北。
在此情况下,西北也不再是全国的防御重心,关中与长安地位也随之大幅下降,而河北与燕山地区的北京开始崛起。
加上京杭大运河的建设,使得河北地区更加整合,与经济发达的江南联系密切,河北力量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强了。
此消彼长之下,千年关中与河北之争,最终河北胜出。

喜欢就转发和点赞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