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故事|袁隆平也曾“追星”,那颗星就是雷锋!

 老玉米棒 2023-03-04 发布于广东

▲考取飞行员的袁隆平(后排居中)与同学合影留念 (西南大学校史馆供图)

□郑劲松

一个是影响无数代人的精神偶像,一个是深受亿万人民爱戴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雷锋都曾在湖南生活和工作数年,他们之间有无交集?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缅怀两位有着渊源关系的先进人物,总是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雷锋出生于1940年,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刊登了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从此,学习雷锋活动在全国蓬勃展开,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官方指定的“学雷锋纪念日”。

雷锋与袁隆平虽然没有直接见过面,但他俩因共同认识的一个“熟人”而关联。两人同列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评选的“最美奋斗者”。袁隆平生前在多个场合说,自己深受雷锋精神的影响,也在一辈子学雷锋。

那,他们共同的熟人是谁?其中隐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佳话呢?

1

靠身板挤出人群冲上主席台,掏出学生证请签名

这事儿,还得从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讲起。

袁隆平曾在重庆度过小学、中学、大学总计12年青春时光。他于1949年考入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1950年该校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袁隆平也随即转入,并于1953年毕业。大学期间,正好赶上了那场被誉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伟大战争。

1951年2月,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回国,到各地给干部、战士、群众、大中学生作报告,讲述志愿军的英雄事迹,鼓舞全国人民参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志。

▲志愿军归国代表嵇炳前(左一) 资料图片 来源网络

这次的归国代表团共10人,主要由38军和39军两支英雄部队的代表组成,其中,39军代表团负责人是军宣传部宣传科长嵇炳前。半年时间里,他们走遍全国24个省、172个市县和广大农村,行程51000余公里,与1025万人见了面,向3450多万有组织的听众作了广播讲演。

据悉,嵇炳前等3人,从北京到天津,随后又去了河南、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1951年的4月30日到5月9日,代表团在重庆作报告16次,听众达27万余人。这里面就有一位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的同学。

这位同学听了报告,激动不已,靠着优秀运动员(差点被选拔到国家游泳队)的身板儿,挤出人群,冲上主席台,掏出学生证,请嵇炳前给自己签名。嵇炳前同志一看学生证就笑了:“大家都是拿笔记本来签名,你怎么拿的学生证?”

这位同学就是后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

袁隆平曾在其口述自传中说,自己的特点是“自由,散漫”,生活中不大“守规矩”,当时听报告也就没有拿笔记本和笔,但同样深受感动,所以一样要“追星”——那时就追战斗英雄,就递上随身带着的学生证来求签名。

嵇炳前一边笑一边在袁隆平的学生证背面写下一行字:

“隆平同志,为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奋斗到底!嵇炳前。”

遗憾的是,笔者所在的西南大学校史馆只保留了袁隆平学生证的正面照片档案。3月1日,笔者联系了曾任袁隆平院士秘书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辛业芸女士,辛女士正好和袁老的妻子邓则在一起。邓则回忆,袁老曾说起过这事儿,但年代久远,何况自己向来有些“散漫”,那本学生证也不知去向,但签名并题写的这句话,是真的。

▲就是这本学生证背面,嵇炳前为袁隆平签名(西南大学校史馆供图)

2

袁隆平考上空军后被退了回来,继续读书

和当时不少的热血青年一样,听了嵇炳前同志的报告,袁隆平萌发了奔赴战场、参加抗美援朝的想法,于是报名参加了部队来重庆的空军飞行员选拔。袁隆平喜欢锻炼,酷爱游泳,曾得过西南片区游泳比赛的前四名,只差一名就选进了国家游泳队,所以凭借良好的身体条件,在报名的800多名同学中脱颖而出,被考核极为严格的空军部队录用。因为即将分别,袁隆平还和班上几位同学专门合影留念,并应邀参加了当年重庆举行的“八一建军节”联欢活动,结果因朝鲜战事稍缓和,国家有关部门认为大学生还是主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批已考上空军的学生被退了回来继续读书。人们说,也许少了一位空军战士,却由此多了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嵇炳前怎么是雷锋的熟人呢?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嵇炳前同志担任沈阳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兼《前进报》总编辑,是他慧眼识人,最早发现并把雷锋同志的事迹和《雷锋日记》推向了全国。

▲雷锋入伍后第一张持枪照(资料图片)

3

同时代的雷锋,也是袁隆平追的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宣部等部门组织评选的“最美奋斗者”名单中,雷锋和袁隆平的名字赫然在列。他们的事迹都很好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

袁隆平曾在接受《雷锋》杂志专访时说:“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开始搞杂交水稻研究很难,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但为了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吧,雷锋精神对我还是影响很大的。”袁老说,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搞杂交水稻研究也不例外,比如,研究遇到难题,就发挥“钉子”的钻劲和挤劲,战胜前进道路上困难。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他把为人民服务这个崇高的宗旨,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是值得我们人人学习的好榜样,特别是年轻人,更应该学习雷锋精神,踏踏实实工作,为人民服务。”袁隆平说。

▲青年袁隆平在实验基地(西南大学校史馆供图)

(作者系西南大学校史馆副馆长)

据重庆晨报

(请点击“读报纸”或“服务”打开重庆晨报六版了解更多资讯)

编辑|陈宇 郭娟

主编|李学东

审核|胡钊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