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德辩证法[老子的哲学思想]

 新用户15472188 2023-03-04 发布于广东
唯德辩证法
唯德辩证法
老子的哲学思想
唯德辩证法,是“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简称。是老子建立在道的无相“0”态物质环境中的。他通过既具有“无相”性又同时具备“有相”物质性,这一特殊的、具有双重结构特征的“德一”,通过这个“德一”能量物质,全面深刻地揭示和论述了万物生灭的总规律。“唯德主义”辩证法又同时把握住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1]
概念出处
唯德辩证法,出自于熊春锦先生《中华国学道德根》,“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是建立在道的无相“0”态物质环境中的。”[1]
概念解析
老子在大唯物主义的框架下,提出了唯德辩证法,用德来衡量任何物质的变化、德能的多少、德的品质、德的能量的多少,来鉴别任何物质的演化和分析。《老子·德道经》中,始终将“德”放在剖析任何万事万物、任何事情的一个最高原则点上来进行分析,而没有陷在阴阳里面,也没有陷在一分为二里面,来进行讨论。[6]
近代哲学思想中关于“精神和物质”、“唯物与唯心”等等通过“有为意识”的逻辑推理以及反复试验、分析得出的结论,老子其实早在2500年以前,就运用他的“无为思识观”可以说已经是毫无遗漏地都收在他的哲学思想囊底之中。老子的“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的恢弘气魄,这个真理,以德观万物,以德论万物,以德揭示万物本质的科学哲学思想,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无人能出其右,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人类如果能够遵循他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和辩证法,运用他的“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就必然会使人类的发展从此就踏上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之上。从此也就会良性地去进行社会总体的发展而避免多灾多难。这一点,其实也早已经被中华民族2500年来的历史现实无情地证明。只是人们还并没有把这种证明真正地上升到正确的理性当中来,没有运用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哲学思想解析、解释自己的历史而已。如果学好了《老子·德道经》,把他的“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掌握了再来研究历史,那么相信就不难发现,这个“德”的存在和丢失,这个德的把握与遗忘,那也就贯穿在仁、义、礼、愚这四大阶段的社会发展史当中。[2]
对于德这一个物质的“无相”与“有相”,能量与品格的双重物质结构特征,老子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了如指掌。老子发现并全面地揭示出了,“德”是从道“0”诞生的初始能量物质,揭示了“一炁含三”生化、长养万物的无相物质精灵的本质。老子运用他深邃无匹的“无为思识”方法论,运用他大智慧的文笔,将“德”阐释到了淋漓尽致的深度,并用她引领人类复归于“德一”和“道无”的境界之中。
老子所发现、阐释和揭示的德,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结构特性。德,既是能量物质同时又是精神物质。这一点,当今世间科学还没有认识到。因为随着人类离道失德的逐步加深和严重,对显态可见的物质世界过度地去偏爱和关注,也就使人类几乎完全抛弃了“无为思识”方法论的实践,离道越来越远,丧失了对宇宙自然认识的真知灼见。
研究过上古历史的人都知道,翻一翻三皇五帝的记载,可以看到,人们由于逐步地过度关注、偏爱眼睛所看到的物质世界的需求和满足而把“无为思识”方法论主动放弃了。大多数人陷于无穷无尽的物欲当中不能自拔,却不知道在心中,不知道在宁静自然的无为中去把握真理。因此,人们已经不能完全认识、理解和整体地把握住老子哲学思想大系统的本质。特别是在先秦以后,以孔子的儒学问世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在诸子百家运用“有为意识”的方法论为主导,对社会的走向进行百花齐放的有为意识大争辩以后,人们对德的认识也就逐步地降格为“德就是形同仁义礼的品格和伦理观念”这种单一性的精神理念。而把其中的物质理念丢失了,将其中“无为思识”认识论所观察到的物质第一性逐步地淡忘和抛弃了。纯粹的后天智识的思维方式封闭了慧性的自然流露,人们完全处在外求的智识状态之中,从而再也难以体悟到“德”的物质特性、能量特性。[3]
后代的学者将老子的哲学思想活生生地割裂开来,丢失了老子完整的道德体系中一个巨大的分支,阴阳相隔,仅仅继承了显态的一部分。历史上像庄子等接近老子思想的先哲们,曾经对儒学中和其它杂学中的某些误区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这些批评其实质都并不是反对儒学的仁义礼,而是在十分痛心地指出,在主动放弃了对德的物质第一性的认识论后,必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个正确的思辨,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当然,以庄子为代表的大智慧者更是振臂疾呼,希望人们真正去把握住这个德,真正全面地去观察出这个德。观察出她既具有伦理品格性,更重要的是她客观存在的物质性。
近代的哲学思想看起来是以物质世界为第一性进行哲学阐释和展开,但是由于这种研究是将哲学封闭在“有为意识”方法论中进行研究和阐发的,因此,其所反应的内在实质,实际上已经完全跌入了“有之以为利”的误区,是从看到的这个“有”和科学研究验证的这个“有”当中去寻求利益,跌入了阴阳模式当中的太极白境之中,完全抛弃了“无之以为用”这个根本的物质第一性。这就使人们注重有相的物质享受而轻视精神世界物质的修养、品格的修养、精神世界能量和物质的获得,把这个丢了,使道德修养好像就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把人的性命所需求的能量的主要来源主动地抛弃和切断了,完全是靠体内仅有的一点先天的德性的物质能量,维系着人们精神世界。人们也就不再明白德也是一种物质,人们也就失去了德的这个营养内身国众生的精神食粮。那当然也就必然会出现大面积的,社会性的、普遍性的精神空虚。人们也就会丧失生活目标,失去信念,对做人的准则都无端地加以抛弃。因此,许许多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到心理方面疾病的现象,都从这个离道失德当中突出地表现出来,而且一代比一代更加强烈和沉重。
历史发展到对德的认识降格为纯精神性和伦理性以后,那么无相的精神世界和有相的物质世界也就自然地构成了一对复合性的阴阳结构体。同时由于人们丢失了最为深刻的“无为思识”方法论,主动放弃了这一方法论,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也就长期无法回归到老子居于“0”用于“1”的水平。人们长期陷在“二”的意识窠臼中,对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也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应用,也就使老子的哲学思想演变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那么也就很容易形成狭隘的哲学研究空间,无法真正地认识精神同样是物质的特性,无法去认识这种真理性,无法诞生引领人类社会真正复归于德和道的正确思想和认识。它只要深入一步,马上就感觉到无法往前迈出新的一步,进入其中。意识性的,“有相意识”方法论所诞生的这种哲学思想,它对精神和物质上的属性,就难以真正地界定和划分清楚。因此,在这些属性上长期会争论不休,产生错误的认识论和哲学观。因而就难以摆脱社会发展中道德逐步滑落的总趋势。
老子就不同,他的唯“德一”,这个“德一”思想、哲学思想,他把这个“二”收入其中,包容其中。尊道贵德,将“德”视为哲学的圭旨,将“道”视为人类必然的归宿。道的“无”囊括着一切无相的物质;而德的“有”又蓄养着宇宙的万物。万物的有相源起于“德一”,“德一”也就是一切有相之母。在有相物质之中,“德一”主宰养蓄着万有,“德一”之“有”又充满了万物的内外。当“德一”之“有”充满了万物的内外的时候,那么万物都在一个正常的规律当中生化发展。[4]
数学科学对“0”和“1”的天才发现,同样的是深刻证明了“道”和“德”的真理性。的确是用“1”就足够了。有了这个“0”的化生,那么用“1”也就够了,不必要再去求全责备。这个“0”和“1”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组成丰富多彩的、永远也无法达到终点的这样一个丰富变化,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画蛇添足,自寻烦恼地深陷于这个“二”的阴阳当中,也不必陷于这个“道”与“0”所化生的更多的三、四、五、八,八八六十四等等繁复的数理之中。
但是非常可惜,人类把握不住《老子·德道经》的道“0”、道无和德“1”的这样一个非常简朴的哲学思想。人们对这个既简朴又伟大又丰富的哲学思想瞧不起,这是由于人们处在智识为用,思识逐步地抛弃的社会中。“大道甚夷,民甚好解”,老子的这一句话就把这种现象暴露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大道非常的简朴,非常的简单,非常的容易,但可惜人们的追求、贪求太多,什么东西他都要用他的后天的意识弄个清楚明白,而且希望更多的获得,却不知道这个“0”和“1”如果参开来,掌握住了,那么宇宙的一切尽在其中。这个“大道甚夷,民甚好解”的现象,它的出现和滋长完全是由于人类逐步地离道失德以后,人们被阴我意识心所主宰了,被无穷的贪欲、追求之心所诱导了,所以也就必然寻繁去简,自寻烦恼,离纯寻杂,用浊弃精。
这个至简至易的“德一”,如果一旦任其朴散开来,则必然会出现“一生二”的阴阳,“二生三”的三才,“三生万物”的四象和生出五行以及八卦等数字和万象的复杂变化。也就如同物理学之中的一个试验一样,一旦一个物体运动初始的摩擦阻力消失以后,也就是说一旦我们脱离了这个“一”,真正地发生了脱离,克服了它的稳定性以后,这个摩擦力消失了以后,进入动态以后,惯性运动力也就全面地展开了,而无法阻扼其顺变的动势,这个动势也就难停了。就像在一个斜坡上面,一个乒乓球放在那里,你一旦启动了它的运动,它就迅速地滚动起来,这个静态也就丢失了。人类的离道失德也是这样,越滚越远,也就丢失了真道。
老子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为慧性思识状态中,发现了事物变化的这一必然规律性,因此,在哲学思想中提出他的“唯德主义”辩证法的思想。这种“唯德是从,见素抱朴,守一无离”的归上德、兴大道的哲学思想,是老子发现了这一真理而提出的。所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人类真正地去实现和保持光明无碍的绝学。掌握了这一哲学思想就能实现“无忧”,“绝学无忧”。离了这个道“0”、弃了这个德“1”,那么人类和社会就必然会陷入无穷的忧患苦海之中。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就是一门真正的绝学。那是无出其右的大学问、真学问,她就是人类真正的科学哲学论。人类的生命和社会的健康的发展,如果能够把老子的“德一”牢牢地把握住,那的确可以说是得此“德一”则万事毕。人类如果持守住了“德一”,也就可以放心地“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5]
所以,实践老子的“唯德主义”哲学思想,承认德,认识德,尊贵德,修之德,实践德,积蓄德,运用德,抱一无离,就是人类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然、和谐发展身国内环境和社会外环境,回归自然的必由之路。学习和研究老子的“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途。舍此“道无”和“德一”的“大道甚夷”,如果用人心、后天意识去寻觅自然真理方向的话,那么根本就没有出路,而只有无穷的烦恼与深重的苦难。
参考资料
[1]
熊春锦 . 中华国学道德根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0211
[2]
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辨证法思想(中)_道德知音 · 道德知音[引用日期2022-06-26]
[3]
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上)_道德知音 · 道德知音[引用日期2022-06-26]
[4]
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辩证法思想(下) · 道德知音[引用日期2022-06-26]
[5]
熊春锦 . 老子德道经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