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烟敬酒的“规矩”是“礼数”还是“滥俗”

 写乎 2023-03-05 发布于四川

作者:刘宏宇

给来客“敬茶”时把茶杯倒得满满的,随即不等客人反应就一把掀翻、悍然起身、凛然对来客做出“滚蛋”手势;敬烟时很审视地看对方怎么“接”,稍感“不对”,就大现鄙夷之色甚至直接逐客;敬酒杯口必须放低到低于对方、站着敬坐着喝、什么时候必须碰杯什么时候必须“过电”,稍有差池就成“死局”,不仅“谈不好”,前程饭碗都或许岌岌可危……

这样的传说、故事,可谓数不胜数!这些题材的微视频,充斥在“爱国”、“彩礼”、“咸鱼翻身”、“草根逆袭”等等“主画面”的间隙,也算是挺显眼的“门派”,且竟很能获“赞”,甚至被盛赞为“中华礼仪”,以至于跟“自信”、“复兴”之类大题目有机连带,相当可笑!可笑之余,有些人,譬如笔者,还可能不知天高地厚地暗生隐忧。

隐忧个什么劲儿呢?讲究点儿不好吗?中国人难道不该、不能有点儿自己“独享”的、“民族式”的“规矩”吗?隐忧?难道害怕民族复兴,非得仰洋人鼻息吗?!

再“往下”,就“吓人”了、接不住了。可还是想冒着被“彻底凉凉”的风险,敲打几句看不过眼的文字。好在本也毫无“热度”可言,貌似用不着太恐惧“凉凉”。

(一)有些所谓“礼”并非“仪”

比如,所谓“酒满茶半”——给人斟酒时要斟满,给人倒茶时不能倒满,最好只倒半杯;算不算“礼数”?算!因为好歹算有出处,也似乎含着些“实用意义”,在不少地方也有因循的传统;但够不够得上“仪”呢?够不上!完全够不上!只是可遵可不遵的“俗礼”而已。

设想一下,如果给人斟酒,对方连说“够了够了,喝不了喝不了”,难道非给斟满让对方为难么?在很多国人的认识中,不管对方如何“谦让”,都得斟满,甚至还得边说着“酒满茶半”边一往无前地斟满,等于告诉对方:我讲规矩。也等于告诉对方:你推拒,就是不讲规矩。很可能,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之类的“组合礼”。还有更“雷”的——举起酒杯示意对方碰杯,对方也礼貌性地举起酒杯迎合,但并没有伸过来碰杯的意思,而这位却竟更加伸过去非得跟人家碰出响来,还豪气万丈地高喝“碰了就得干啊”之类的话……这是存心让人家醉还是几个意思?!这样的酒局,但凡有点儿自谨心不至于人来疯见酒忘形的,会觉得愉快吗?那样的“懂礼”之人,再约酒局,是去呢还是能不去就不去呢?那样主儿喝嗨了说的话、许的诺,是当真呢还是权作耳旁风呢?

再说倒茶——别人给倒茶,似乎“应该”是手指(确切讲是右手食指和中指)靠近茶杯轻叩桌面以示谢意,但不做这个动作,嘴上说“谢谢”就是“不懂礼”么?

差不多三十年前,笔者亲历这样场景时,故意只说“谢谢”外带配合着双手拢茶杯的“示意动作”而没有“行礼”,遭到对方“年轻人还是太嫩”的嘲讽,紧接着又被告知“没别的意思啊”;然后就聆听到了手指敲桌子“礼”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带着马屁塞子和珅,为不暴露身份,乾隆皇帝还居然给和珅斟茶;和珅受宠若惊的同时,断不敢受,可碍于微服私访的情境,又不能叩谢“隆恩”,只好手指敲打桌子代替磕头……这典故,笔者中学时候就知道,可就是不想惯着ta!也许真是太年轻吧,不仅不惯着,还很“彻悟”地跟ta说:哎呀,长见识了!咱不用那样儿,又不是微服私访,我直接给您磕一个就是!说着就起身要“行君臣大礼”。

当然,被“严厉”阻止了,并收到一连声“玩笑玩笑”的“开解”。

后来,虽然因为工作原因还必须得继续“接触”那位,笔者还是能免就免、能躲就;没别的,就是不待见那穷讲究的劲儿!实在免不了、避不开,就谢拒“喝茶”之类的招待;实在谢拒不掉的偶尔,对方也没再聊过什么“礼”。可见,那所谓的“礼”,到底还是“可有可无”的。当然,人家暗自已经把本人归在“不懂礼”的“粗人”之列了,也未可知。

另一个例子是敬烟,也是笔者亲历的真事儿——对方打开烟盒,手指捏着过滤嘴半抽出三支,“冒头”程度呈“等差”状,就那么杵到笔者面前,热络的表情中含着明显“考试”般的审度意味。若非出于礼貌,笔者会推拒——对方知道笔者抽烟,说“不会”或者拿出自己的烟,都不礼貌,所以只好去拿ta那不知道卫生状况如何的手指捏了过滤嘴的烟,取的是“冒头”最短的那支,收获略带凛然的“鄙视”以及紧接着的关于“规矩”的“教诲”,耐心听完,伸手阻止了对方帮着点燃的意图,把那支烟放在桌上,很突兀地解开衬衫袖子,拿足“架势”做出挽袖口的意思,戏谑地说“兄弟我坐的是后甲板”,对方瞬间懵bi!趁着间隙,笔者抄起那支烟叼上,麻利地点火伸向对方,说“开玩笑”;ta迎合了点火,也讪讪说“开玩笑”,补充说:“都是瞎扯……”信了!瞎扯!真的就是——瞎扯!

(二)所谓“礼”的“存”与“废”

上述敬烟的实例中,笔者“挽袖口”那套,相比就俩人非得抽出三支烟“考试”懂不懂“规矩”的举动,还真不算“瞎扯”,只是“复现”了一下早已“废”了的“礼”而已。

那是旧社会“青帮”互不相识的成员碰面时“盘道”的“手语”。笔者中学一位要好的同学的爷爷,早年曾为生计加入过青帮,属“大”字辈(跟旧上海流氓大亨黄金荣、张啸林同辈,比“悟”字辈的杜月笙还要高一辈),老了时,把那一套“江湖礼数”当玩笑“传授”给最小的孙儿也就是笔者那位要好的同学,同学再当玩笑讲述、模仿给笔者和好几个同样要好的哥们儿。

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都完全明白,那些都只是旧时代“行帮”内部贯通的“暗号”(青帮的前身是“漕帮”,以贯通大运河为最主要途径的“漕运”为业,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松散形成,属于散播较广、“宗旨”相仿、沿线分布、成员间各有“门户”且可能相互不认识、不熟悉的“行业性帮会”,简称“行帮”,区别于成员较聚集、团伙割据、团伙中人大概率相互熟识、不讲辈分只论兄弟的“红帮”之类的“门帮”),虽貌似流传深广,但在“帮内”及直接相关的有限范围之外,却是完全没有“流通性”,甚至根本和“礼”扯不上!饶是如此,跟三支烟选哪支比起来,那些“规矩”,都多少还算“有出处”!

常常看到(短视频)、听说(街头坊间闲话),年轻人(尤指男性)因为烟酒茶这些莫名其妙、出处不详、可有可无的“规矩”不懂、“出错”,会被责备甚至当众羞辱(驱逐、泼洒、詈骂、涉及“家教”以至于“出身”的嘲讽,等等)更甚至贻误“前程”,很觉荒谬——都二十一世纪了,不提什么“跟国际接轨”,单是百多年前就席卷神州的“新文化运动”,就早把诸多“封建”的东西扫进历史垃圾箱了,怎么又都捡回来了?不嫌脏么?更有甚者,很多诸如三支烟选哪支这样的“礼”,从历史垃圾箱里都找不着,完全是后来特想“立规矩”的一些闲得蛋疼的人“脑补”出来的私货,有何可“遵”?!更与“自信”、“复兴”何干??!!

不是说,“现代化”就必须砸烂“旧有”的一切,“国际化”就一定要摒弃民族的风范,但真的是要有鉴别、有取舍。比如:接受他人递送来的物品,用双手,尤其对“尊长”,就是相当民族化的礼仪,很显“中国范儿”,应该记取、保持。再比如:敬酒或接受敬酒时,如果是中式酒盅或不带明显西式特色的杯具(例如普通玻璃杯),右手擎器、左手托底、举高至器口与眉眼大致平齐,就是很“中国”的“礼数”,完全可以“留存”甚至很大程度上“应该”推而广之、发扬光大。还比如:俩穿本民族服装的(汉服、唐装之类)碰面,用鞠躬替代西式的握手,女性用屈膝礼互致敬意,在笔者看来,都可谓“复古”式的“自信”……

相对应地,有些“老礼儿”,例如“打千儿”、作揖、抱拳(跟作揖还有不同),就没必要非抱着不放,再搞不清楚、做错了,就更适得其反——抱拳礼其实是汉民族传统的“叠掌礼”的变形,很受“胡”的影响,严格意义上并算不上纯粹的“中华礼仪”;“打千儿”则更是满清时“旗人”的礼数,不是“旗人”还真不能行!

至于连“行帮手语”都比不了的那些“复苏”的所谓“传统礼”,笔者认为,就算有出处(比如手指点桌致谢斟茶),也还是“废”了比“存”着好些。如果说,年轻人“刚出社会”,不懂那些,窃以为,该做改变的不是“不懂”的年轻人,而更是这所谓“社会”!

(三)传统“礼”的“规矩”

先说个“不规矩”的——双手合十。很多场合都会看到,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影视剧里,都似乎是在表示“感谢”、“拜托”之类的意思,有的不仅“合十”,还连连纵向摇摆,似在强调“礼数”;更有甚者,很多影视剧中,这种不伦不类的“礼”,居然盛行于有身份的人物甚至是“领导”中间!

双手合十是佛教的“礼”。跟泰国人“仨哇滴咔”、“咔”的时候,可以行此礼,但同时要配合着“微躬”身态,且切不可摇晃合十的双手。入佛殿参拜,当行合十礼。与佛教徒(僧人)“见礼”,可以合十,可以罢了,不是“必须”。

无论如何,在跟佛教无关的场合、情境,面对与佛教无关的对象,合十,都至少是“不恰当”;保不齐还会被“有心人”认为是对佛教“不恭”。

再说说不是本民族“传统”的通行礼——握手。源自西方,最初“本意”,是向对方表示“我没拿武器”。鉴于西方(尤指西欧)“传统”界定的“右手执剑”的“规矩”,握手礼该用右手或以右手为主(针对双手紧握)。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或许有些人确实不很清楚的“规矩”:一是不能戴手套,除非手套摘不下来或有明显可以被理解并体谅的不能摘的理由。再就是异性之间的讲究——通常,男性不宜主动示意女性(尤其同辈或长辈女性)握手,相应,如果女性示意握手,除非抛却礼数,是应该热情迎合的,但只能轻轻握一下对方手指部分,不宜“全掌握”,更不能用力。

以上,窃以为,比“酒满茶半”什么的,更实用、更要紧。

回到咱们的传统礼仪。个人觉得,彰显民族范儿,最可以“留存”的,是“一个加两个半个”。一个,是鞠躬礼。两个半个分别是叠掌礼和屈膝礼。前者之所以算“半个”,是因为真的可以不经常用,而只在极正式情境下视实际需要而行;后者则因为只能通行于“半边天”的女性,所以算“半个”。

别小瞧这一个加两个半个,真要行得恰当,还是有讲究的。

先说鞠躬:要站直,双腿并拢,正对对方,双手自然直垂于身侧,手掌平伸向内,女性也可双掌左压右交叠轻按于脐下缘正中位置,正视对方,头、颈、肩及腰部以上躯干保持“一条线”,从腰部向前下方舒缓、平直弯折至30°~45°(不要更大角度,更不须90°);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躬”的整个过程中,头部不能动,要让对方看到“躬”下后的额头到头顶部分,切不可一边身子往下弯一边抬头拿眼睛“盯着”对方。没说清楚的话,看看《觉醒年代》就更能形象化了,那部剧中“鞠躬礼”很标准,且频频可见。

叠掌礼有其正式名称,但用“叠掌”二字,似比较形象——双掌左外右内交叠,内掌(右)指尖稍稍触到外掌(左)“大鱼际”,拇指竖直向上,其余四指并拢,肘与双掌平齐环臂在大致“齐肩”高度,双掌与胸的间距不小于自身躯干的厚度,微颔首,大致使竖起的双拇指顶端与眉眼平齐……此为古礼,今时很显郑重,姿态不易“拿捏”,能不做就不做,用鞠躬替代,好过不伦不类。

属于“半边天”们的屈膝礼,其实跟穿什么样式的服装没太大关系,在今时社会环境中也说不上多“正式”,只是对传统的“致敬”,要点主要有三;

一,先行的动作是双手左上右下相对交叠,手指并拢着相向弯曲,呈“互握”状,置于腹股沟上缘略靠中间位置,右侧,除非对方并非正对而处于相对靠左方位。

二,上述“一”形成同时或紧后,屈膝至大小腿呈150°或小于“直立”的180°的稍大夹角,对“尊长”,屈膝程度应使“身段”低于对方。

三,屈膝同时,微颔首,使对方自然直视时不至于呈“对视”。

或许说的不对、不全。不重要,一家之言吗。重要的是,真想“复古”乃至彰显民族范儿,到底还是这些“成熟”的“古礼”比“酒满茶半”之类更“纯粹”些、“正经”些。虽说“人生处处是江湖”,但咱这个以和谐亲爱为大基调和核心追求的“江湖”,还是少些不伦不类的滥俗“伪礼”,才更会走向愈加的自信、愈加的文明。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