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96.文人和文化人的区别大的很啊!

 榕言榕语 2023-03-05 发布于广东

      最近这几年,我爱上了读书,去年还迷上了写公众号,有些朋友还开玩笑跟我说:“哎呀,你每年读这么多书,还能写文章,好优秀,要向您这个文化人学习啊” !朋友竟然给我戴上文化人这个高帽子,简直让我愧不敢当。我哪里算得上是什么文化人,我才读了几本书,写的这些乱七八糟和粗鄙不堪的文章,有人愿意读,就已经不错了,真不敢说自己文化人。

      去年我还在抖音上拍一些推荐书本的视频,这本来是个正能量的事情吧,结果我们家那老爷子,语重心长地提醒我,“千万不可嘚瑟,别卖弄你那点小才华,你这才哪到哪呀,不可骄傲”!刚开始我是有些不高兴,不喜欢他这种打击式的沟通方式,后来仔细反思一下,的确如此,就我这水准,还需要更多的磨炼,需要持续性保持谦虚谨慎。

      文化它有两个字。一个是“文”,就是我们所读的各类书籍,诗词歌赋,人文经济,历史哲学,散曲小说等等,都可以算是“文”。

     不过,还有一个字,是“化”什么是“化”?就是我们的精神、思想和主张。我们要所学的知识内化成日常的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所谓文化,就要要把所学的文章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妙处在于化,而不在于文。

      如果只是读了几本书,认识一些字,就算懂一些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和哲学常识,能说出点道理和写点小文章,那恐怕只能算是有文,不算是有化。

      作家梁晓声说过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做事妥帖,待人礼貌,温良恭俭让,这就是修养。

      为人像玉石一样温润,处事圆通,不炫耀自己光芒和才华,对待任何人都保持谦和守礼,待人处事留意余地,不咄咄逼人,自控力强,情绪稳定,这就是修养。

      二:无需提醒的自觉一个人只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才会有自觉的行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秉承这种行事理念,自然就会理解他人的感受,懂得别人的情绪。形成习惯后,自然可以养成无需提醒的自觉。

        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懂得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适当的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对自我有一定的约束。

       四: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心善之人会真心对人好,他不会让人难堪,他嫉恶如仇、惩强扶弱、扶危济困,不管何时何地,心中所想的是多为他人付出。这才是最高的情商,只要多替别人着想,别人也会替你着想,你的给予,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归来,甚至会加倍归来。

     所以,要想从文人走向文化人,除了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之外,要还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修身养德,管理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知行合一,始终走正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