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证候之血热证

 昵称65820384 2023-03-05 发布于河南

前言:中医学的证候,基本上是从病体内部阴阳失调之状态、正邪消长之趋势等有关机能变化特点等方面,集中地反映疾病的原因、性状、部位、范围、动态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

若用现代层次分析法去探寻证候的结构规律,则中医学的证候既有其核心,也有其基本(或基础)部分和定位标志,以及由这些成分共同组成的、由简到繁的各种具体证候。一般地说:如虚、实、寒、热、气、血、阴、阳等病机与症状,即是证候的核心,可称为“核心证候”。心、肝、脾、肺、肾、卫、气、营、血等的病机与症状,即是证候的定位标帜和阶段标帜,可视为“病位证候”。而如阴虚、气虚、血虚、阳虚、气滞、气逆、血瘀、湿热、痰浊等等,则是由核心构成的比较基础的部分,可以称为“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基础证候,实际上也就是用来划分证候门类的一些最基本的中医诊断学概念。

至于已经揭示出病性、标明了病变部位的各种更为具体的证候概念,如肾阴虚、肺气虚、肝气郁滞、膀胱湿热、热入营血、热结阳明、脾肾阳虚等等,则是由基础证候与病位证候共同合成的“具体证候”。具体证候,也就是中医日常工作中用来表述疾病诊断概念的、比较规范化的证候名称。

本基础证候根据现代证候分类法分类。现代证候分类法,大体形成于五十年代初期。此种分类法是在前人认识基础上的重要进展,符合证候概念的认识发展历程,体现了分类工作的时代需要和一定的先进性。但是用现代科学的分类学原则去加以衡量,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概括中医学领域内各种证候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不能充分适应中医学术发展的要求。也并未完全摆脱现象分类法的影响,仍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质,远未达到深刻的、本质的自然分类的要求,因此也就不能够充分反映有关证候的本质特征和相互间的内部联系。

所以,进一步去探寻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乃是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础证候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血燥证、血寒证、精脱证、阴虚津亏证、失神证、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热证、痰证、邪毒炽盛证、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厥阴证、少阴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一、概述

血热证是指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而出现的伤阴、动血、热扰神明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证候。多因外感热邪,情志郁结,饮食偏嗜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烦,或躁扰发狂,口渴不喜饮,身热夜甚,及发斑吐衄,尿血便血,女子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红绛,脉细数等。

血热证常见于“温热病”、“血证”、“月经先期”、“崩漏”、“疔疮走黄”、“疮疡”等疾病中。

本证通常应与“血燥证”、“血热血瘀证”相鉴别。

二、本证辨析 

血热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但在温热病中,“热入营血”的概念与其他疾病又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异,必须详加辨析

温热病属血热证的有两种证候表现:

—是营分证,症状表现为发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斑疹隐现,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脉细数等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特点。此系热邪从气分内传入营,或由卫分逆传而来,为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病传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内犯心包,扰乱神明或病及厥阴汗经。治宜“透热转气”,清营泄热,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

一是血分证。症状表现为热甚,神昏谵语,或抽搐、吐血、衄血、 便血、斑疹,舌质深绛或见舌苔光剥,脉虚数或细促等以伤阴、动风、动血、耗血为其 特征。多由营分证不解,传入血分;或气分邪热直入血分所致。邪热入于血分,较热在营分更为深重,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阶段,心、肝、肾皆受其病。显然与诸如外科疮疡阳证之血分热毒证含义不同。治宜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或凉肝熄风,方用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或滋阴养血,平肝熄风,方用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若出血性疾病(血证)中属于血热证者,无论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诸病,都以出血鲜红,舌红脉数为其共有特征。多由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或嗜食辛辣,蕴热于胃肠;或情志不遂,五志化火;或烦劳过度,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或久病肝肾阴亏,相火妄动。“血得热则沸”,热伤血脉,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张景岳说:“动者多由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治疗以凉血止血为基本治则。但由于病因、病位不同,具体治疗亦不尽相同。

如咳血者,治宜滋阴润肺,凉血止血,方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

血、吐血者,治宜消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或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

便血者,宜清热祛湿,和营止血,方用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合地榆散(《仁斋直指方》);

尿血,治宜清心泻火,方用小蓟饮子(《济生方》)加减。或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加减;

若疔疮走黄、痈毒内陷,则表现为在原发病灶处肿势弥漫,迅即扩延,皮色暗红,并伴有高热寒战,烦躁不安,甚则神昏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特点,此由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总之血热证在不同的疾病中,其症状表现亦各有特色,临床可根据上述病证特点,加以辨治。


妇女经血胎孕无不以血为本,故血热证较多发生于妇人。多因素体内热,过嗜辛辣食物,或感受热邪,或忿怒过度,气郁化火,或阴虚内热等,以致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主要表成为经期提前,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稠粘,甚则崩漏不止,心烦,口渴喜凉饮,大便秘,小便黄。阴虚血热者,多兼午后手足心热,两颧发赤等特点。

在温热病中,血分证的病机演变过程常伴见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热邪在血,消耗肝血肾精,真阴亏耗,津液枯竭。出现皮肤干皱,唇焦舌痿,目陷睛迷,两颧红赤,四肢厥逆,心中憺憺大动,或神昏嗜睡,舌绛少苔或光绛无苔,脉细促等亡阴之证。

二是由于阴损及阳,邪热亦可伤阳耗气,故亡阳常继亡阴之后发生,因而在高热大汗,突然大失血、大吐大泻之后,每易引起亡阳之变。出现面色苍白、汗多清冷,畏寒踡卧,四肢不温、神识昏蒙,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证。宜急挽垂绝之阳,救得一分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三、类证鉴别


(一)血燥证与血热证

热与燥均易耗伤津血。在病因病机上密切相关,往往燥热并见,故在临床表现上有其相似之处,但亦有所区别。从病因而论,血热证多因感受热邪,或七情郁结,郁而化火,或嗜食肥甘辛辣,助火蕴热,热入血分所致。由于血分热盛,扰动心神,故见心烦,甚则躁扰发狂。邪热在血分,血属阴,故身热夜甚。阴血被耗,故口干。热盛耗血,不能充盈于脉,故脉来细数。邪热盛于血分,热迫血络,故可见衄血、吐血、尿血及皮下出血等症。血燥证多由年老久病,精血衰少,或由血热致燥,血瘀内结,血液不能濡养所致。就其血热致燥机理而言,一是热邪煎熬,致使血液浓缩而成瘀,瘀血内结,血液枯少,失于濡养,从而形成血燥。二是热盛耗血伤阴,津血亏乏,热灼血枯而化燥。由此可见血热是致燥的直接病理因素,血燥是血热病理发展的结果。临床表现以肌肉消瘦,肌肤甲错,皮肤瘙痒,鳞屑,爪甲毛发干枯不泽,大便秘结,舌燥无津,脉细涩等症为特点。二者不难鉴别。


(二)血热血瘀证与血热证

两证均属血热范畴。血热血瘀证亦称血热搏结证,多因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或脏腑功能失调,或瘀血留滞,郁而化热,以致血热搏结而成。临床一般常见头痛如刺,发热,或见出血,或有肿块,舌暗红,脉数等症。如血热搏结于肠胃或下焦,还可见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干,色黑易解,或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狂等症(蓄血证)。妇人热入血室,热与血结,则见下腹部或胸胁硬满,寒热如疟,入夜谵语,月事不行等症。由此可见,既有血瘀证,又有血热证表现者,方为血热血瘀证。显然与单纯血热证不同,可资鉴别。


四、文献选录


《圣济总录·鼻衄门》:“失血得热则涌溢,得寒则凝泣,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乃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孔为衊,二者不同,此热厥血溢之过也。”
《济生方·吐衄》:“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证治汇补·血证》:一个齿一个斤“血热者,其症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宜凉之。”
《医碥·杂证》:“血随气行,气寒而行迟则血涩滞,气热而行驶则血沸腾。盖血属阴,非阳不运,故遇寒而凝;气属火,非少则壮,故遇热而灼。”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血热宜清之凉之。热则为痈肿疮疖,为齿衄,为鼻衄,为牙龂肿,为舌上出血,为舌肿,为赤淋,为血崩,为月事先期,为热入血室,为赤游丹,为眼暴赤肿痛。法宜酸寒苦寒咸寒辛凉以除实热。”

本文作者阎洪臣、许永贵,选自姚乃礼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