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不要再为韩信鸣冤!杀了他,对国家而言,利大于弊

 巨岳 2023-03-05 发布于山东

在许多人看来,韩信是被冤杀的。

当时,明明没有证据证明他会对汉朝不利,却被当权者设计杀害。

但在帝王眼里,杀韩信,是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好处的事。

其代价,只是让自己背上一个冤杀大臣的骂名而已。

况且,韩信也做出了一些作死的行为,不杀都不行。

文章图片1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受束于道德认识,立足于眼下处境

绝大部分人都为韩信鸣冤,认为刘邦放任吕后,错杀了韩信。

他们申冤的动机,有以下几点:

首先,欣赏韩信之才。

不少研究者说并没有证据表明韩信跟师傅学过带兵打仗。

他全靠天赋、实践,就登上“兵仙”的宝座。

初出茅庐,他就能想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迷惑住敌人,趁机进入汉中盆地,一步棋就让汉军拥有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根据地。

文章图片2

在攻打魏国时,他能想出将木罂捆绑在木筏下,增加载重的方法,利用物理知识顺利将汉军送到黄河对岸。

在灭亡赵国的战役中,他祭出“背水一战”的谋略,逼得汉军无路可退,只能奋勇杀敌,利用人性贪生的准则取得军事行动的胜利。

在灭齐之战中,他用沙袋堵住河流,造成河水断流的假象,等楚军踏入河中,就命人搬开沙袋,淹死敌军。

在垓下,他的“十面埋伏”,堵住了项羽的希望。

而他的“四面楚歌”,使得敌军厌战情绪四起,击穿了楚军的精神意志。

文章图片3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韩信之才,涉及心理学、物理学、地理学、军事学、管理学等,并且能做到活学活用。

以至于连刘邦也评价说自己带兵打仗不如韩信。

其次,叹服韩信之功。

韩信打仗,百战百胜、无一败迹,立下了以下八大功劳。

一是让刘邦获得争夺天下的根据地。

二是夺取了关中和咸阳。

三是擒住了魏豹。

四是灭掉了赵国。

五是擒住了夏悦将、张仝。

六是大破齐国。

七是干掉了龙且。

八是逼得项羽自刎,结束了楚汉争霸。

假如没有韩信屡战屡胜,战争就不会那么快结束,就会死更多的人,中国就会久久不能统一。

因此,他的功绩令人惊叹。

文章图片4

再者,他们惋惜韩信对刘邦错付感情。

当韩信的下属劝告韩信,刘邦是不能侍奉的,应该拥兵自立。

韩信回答说刘邦待他不薄,他不能背叛刘邦。

不仅如此,他还自信地说,刘邦会解开身上的衣服给他穿,他俩的关系十分要好。

然而,韩信还是躲不过被杀的命运。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没有证据表明韩信不忠于刘邦。

后人在梳理韩信被杀之前的来龙去脉时,并没有发现韩信要造反的证据。

文章图片5

事实上,那个时候,韩信手头已经没有兵权,怎么可能起兵造反?

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杀掉开国功臣,怎么说都让人不解。

以帝王谋略为指导,综合考量后行动

作为主君的刘邦,看待问题又有一套思维。

这种思维,可以称为帝王权谋。

这种权谋,以维护帝王的利益为绝对出发点,讲究“把群臣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要防止群臣伤及自己的利益”。

文章图片6

他思考问题从来不考虑善恶,只讲求利弊,只有绝对的理性,没有丝毫的温情。

包括韩信在内的臣子,都是刘邦实施帝王权术的对象。

例如:刘邦以汉王使者的身份,来到韩信的军营,悄悄夺走他的印信、兵符。

韩信起床后,才发现此事。

原来,刘邦在来到韩信军营之前,吃了一场败仗。

他担心韩信及其部下会因此轻视他,就想出偷兵符,打压韩信、树立权威。

文章图片7

另外,他还可以趁机问责韩信对兵符看管不力,抓住他的把柄,方便以后更好的牵制韩信。

同时,即使是兵符保管不善这样的大罪,刘邦只是口头批评韩信,并未当场治罪。

这就是俗话说的,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

他是想敲打一回韩信后,韩信才更卖力地为自己工作。

此外,刘邦对韩信,不只有敲打,还有恩慈。

以此笼络韩信之心。

就连韩信自己都被刘邦的虚情假意麻痹,称刘邦对他有恩。

文章图片8

汉初的好些英杰,都看得出刘邦的权谋之术,纷纷想方设法明哲保身、避免与刘邦发生利益冲突。

甚至直接选择归隐、远离。

而韩信,过分高估刘邦对自己的感情,过分高估自己的功劳,过分高估自己对刘邦的作用,最终迎来了杀生之祸。

对于帝王来说,感情、功劳、作用,从来都不能替代对利与弊的思考。

在争夺天下时,韩信能帮刘邦开疆扩土,对刘邦极为有利。

因此,刘邦便用感情笼络,用功劳封赏。

文章图片9

而江山既定后,韩信的能力,就变成对刘邦的潜在威胁。

有人会说,韩信没有做出威胁刘邦的实质举动,犯不着因为所谓潜在的威胁就被杀吧。

实质上,打小打早,防微杜渐,是帝王权谋的重要内容。

在刘邦看来,韩信的确没做出格的事,但保不齐以后会不会背叛自己。

即使他自己不愿意背叛,他的下属会不会逼着他造反。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假如韩信真的揭竿而起,以韩信的能耐,自己未必能拿得住。

文章图片10

况且,刘邦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

万一哪天被仇敌杀害,他的继承者,哪有能力打败造反的韩信?

这是于私。

于公,万一韩信造反,必然会又挑起另一场战争。

整个国家又会重新陷入动荡之中。

对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说白了,不是说韩信发生了造反的事实,而是说他有造反的可能。

即使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一旦发生就遗骸无穷。

因此韩信就成为帝王的心腹大患。

文章图片11

电视剧形象

实际上,除了韩信外,张良、萧何等人,也会威胁到刘邦的地位。

但是,这些人都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得以幸免于难。

比如,张良甘愿在刘邦眼皮底下做事,并且多次拒绝刘邦的封。

他还明白刘邦的家务事(废太子)不该管。

到了晚年,其更是选择归隐,始终保持一个没有野心、好控制的形象,能让刘邦放心。

文章图片12

反观韩信,在明哲保身这一点上,可谓负面典型。

在领导危难时,他提条件。

当年,刘邦被困荥阳,本来想到等韩信率兵赶到后,就会帮助自己逃脱困境。

没想到,他等来的只是韩信的信使,当场提出“升职加薪”的要求。

韩信野心之强、手段之毒,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何况,有第一次,还有第二次,怎么能让刘邦安心。

文章图片13

非但这样,韩信更不懂隐藏实力。

当刘邦问韩信他自己能带多少兵时,韩信表示刘邦可领兵十万。

刘邦又问韩信能领兵多少。

韩信张口就来:“多多益善。”

要知道,这段对话发生之前,韩信被刘邦拿住。

手下败将,还能说出这种狂言,如果真让韩信领重兵,还不得不把刘邦放在眼里。

文章图片14

最后,韩信根本不懂规划退路。

他过于信任刘邦,不相信刘邦会杀害自己,因此拒绝培植自己的势力。

这导致最终他一点反抗的实力都没有。

不能反抗,行为还“作死”,又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这样的韩信,怎么不亡?

刘邦经过综合考量,确信已经用不着韩信打天下了。

杀了韩信,他最多只是背个骂名,可是能获得诸多好处,还能敲打其他功臣。

文章图片15

另外,为了尽可能减少杀韩信对自身的影响,刘邦不亲自动手,而是默许吕后和萧何联手杀韩信。

后人怪罪,大不了再把罪名推给吕后和萧何。

结论

做领导和不做领导的人,各自的立场都不相同,看待一件事情,得出的结论完全不一样。

因此,盲目站在一方的立场,批评杀韩信对与不对,没有意义。

人们应当学习的是,不要像韩信那样成为领导心中必须铲除的人。

文章图片16

人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和领导好好相处,既能让领导看重,又不被领导猜忌,最终助力自己事业的发展。

另外,许多人都痛恨帝王权谋,认为这是糟粕,是人性的恶。

这也是偏见,忽视了帝王权谋的正面效应。

比如,刘邦就用他的权谋,消除了国家重新陷入动荡的威胁。

从客观意义上来说能拯救无数百姓,且有利于汉朝的稳定和发展。

既然无法改变帝王专于权谋、不存温情的本性,那就好好思考如何顺着帝王的心意做事,如何保全自己。

总而言之,韩信之死,不应只是后世借来评价道德优劣的工具。

而应成为人们警诫后人如何为人处事的教材。

别玩个性、别张扬、处处提防,谦虚、低调,谨慎,永远都是真理。

参考文献

《史记》

《中国通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