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休后才明白,有“啃老族”的家庭,有这几个习惯

 布衣粗食68 2023-03-05 发布于湖南

说起啃老族,人人恨之入骨。

可是,认真琢磨一下,啃老的孩子,多半来源于两个途径:父母的培养,子女的惰性。

当父母还在工作的时候,孩子正在成长、读书,就算已经成婚了,也是人生处于起步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父母退休了,孩子应该有二三十岁了吧。若孩子仍旧在家里闲着,什么都指望父母,啃老的问题,就冒出来了。

与其火冒三丈地责备孩子,不如静下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啃老”。

认真观察一番,就会明白,有“啃老族”的家庭,有以下几个习惯,需要及时丢掉。

01

第一,“心软”的父母,养不出自立的孩子。

很多父母,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就是外人说几句,还会护着。

父母反复对外人强调:“他还是一个孩子。”

当然,这样的习惯,我们可以理解为“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明代军事家王守仁,五岁还不会说话,因此被家人倍加怜爱。

父亲为了满足王守仁要看山水的愿望,还把把家庭从余姚,搬到了绍兴。

母亲郑氏则不然,对王守仁管教严格。

有一段时间,王守仁总是找人下象棋,把书本都丢下了。

郑氏情急之下,把象棋丢进了河里,责备“玩物丧志”。

王守仁也识趣,写诗一首:“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王守仁十三岁时,郑氏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但更加坚定了人生理想。

当父母说,“他是个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在培养子女“有恃无恐”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自己从未长大,一直可以放肆。

等孩子二三十岁了,还一事无成,想要改变,也是难上加难。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02

第二,“钱养”的孩子,学不会当家。

有这样一句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若非如此,是因为钱不够多。”

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我们更要明白,钱多钱少,都要靠劳动去赚,而不是伸手去要。

父母花钱给儿女“了难”,这明显是错误的。

有一段时间,人们关注日本的一个啃老族——前田良久。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从来没有出去工作。

日常生活开销,都靠父母的遗产。

更可恶的是,他吃吃喝喝之后,连垃圾也不会丢。

他说:“父亲活着的时候一直是他处理垃圾,20年前他去世了,我再没打扫过。”

再深入了解一下,他的父亲是高级工程师,家庭有别墅。

母亲也鼓励过他去工作,当了餐厅服务员,但是他早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很快就躲回了家。

“真的太可耻了,居然一辈子不去做事”,这是正常人的声音,可是反观自己的家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司马光说过:“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有多少家庭,能领悟司马光的话,但是做不到。

总想着,要留多一些钱,让子孙后代不受穷。要他们一出校门,就有房子和车子,就能够继承祖辈的基业。

直到父母很老了,发现自己无法赚到更多的钱,靠一点养老金养活,而孩子却无所事事,把之前的家业已经败光了。这时候,父母很着急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早一点让孩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这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一个家庭真正的富有,是孩子能赚钱,而不是家庭有存款。搞反了,那就是滋养了“懒惰”的习惯。

03

第三,“不放手”的父母,正在培养家庭的巨婴。

把孩子放在手里,就像一只鸟在笼子里一样。

手用力一抓,怕鸟儿窒息,放开了,怕鸟儿飞走,会从天上摔下来。

当孩子长大之后,父母认为,还是在家门口做事比较好。这样的话,一家人可以互相照顾,万一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还能帮忙。

孩子陪伴父母,然后因为收入不高,向父母索要“买房子的首付、买车的钱”,甚至旅游、车辆加油的钱,都要父母承担。

“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女子不让须眉”,这就是一个家庭应有的习惯。

哪怕你的孩子去外地打工,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吃过成年人应该吃的苦,才会真正成长起来。

孩子有了家庭的认知,比父母强调“一定要反哺”,好一万倍。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父母有退休金,那么孩子能独立生活,在外头平平安安的,就是最好的孝顺。

陪伴的形式有很多,除了在一起吃饭,还有隔三差五的联系,互相鼓励,守望相助等。

太操心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妥妥帖帖,其实是啃老的前奏。

04

啃老,不仅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子女的悲哀。

说白了,家有啃老族,是两代人的互动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变坏了。

牢牢抓住孩子不放手,无条件爱护孩子,允许孩子犯一切错误......这是父母的爱,很伟大,也很揪心。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若想孩子不啃老,不要等退休之后,再去懊悔,而是在中年时,就鞭策孩子,让孩子奔赴自己的人生。

“巨婴”的出现,其实是家庭习惯的养成,不得不深思啊。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