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图书馆的精神分析(图书馆之恋)书评

 置身于宁静 2023-03-05 发布于浙江
         王水照记钱钟书先生访美之时的一件趣事:访问团一行参观美国国会图书馆,馆中要员让大家仰羡馆里的藏书库,傲然有得意之色,同行诸公也都啧啧赞叹,独有钱先生默不作声。馆中要员问钱先生觉得如何,钱先生忍俊不禁,对曰:“我也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此轶事得自董桥先生的《文字是肉做的》一书,下午刚刚读到。会心莞尔之后,却又多少有些惭愧。书是用来读的,如果仅为收藏之,炫耀之,好像大可不必。更何况,人一生精力有限,日常琐事之外,能于窗明几净心安悠闲之中,静心的通读多少书呢。不说别人了,就是自己,自己的藏书不多吧,少则也有数千册,可是能真正达意会心过的,寥寥而已。有了这个念头,手中拿着董桥先生的《文字是肉做的》,顿时竟然有种莫名的寂寥和幻灭感。
近读法国作家让·马里·古勒莫所著的《图书馆之恋》一书,有了更多的感慨。古勒莫此书本为随笔集结,记录自己从识字阅读伊始,与图书馆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迷离情绪。那种书生意气,对书籍之痴迷,爱恋,是任何爱书之人都能痛切感受的。说是“图书馆之恋”,虽然也讲述了不少图书馆从故如今的发展史,但是我还觉得不如说“书之恋”更为确切。图书馆本为藏书之所,供公共阅读之用。但是现今的图书馆似乎距离阅读这种私己性行为越来越远。古勒莫在书中不时的提起古代的图书馆,颇有怀古讽今之意,总让我们叹惋逝去的美好时光。博尔赫斯曾言,读一本古书最激动人心之处,就是仿佛看到了从成书之日起的全部岁月。而图书馆的存在,似乎正为了传承那一本本褶皱丛生、油渍点点的古旧图书所蕴含的所有记忆。图书馆的每一次焚烧,对人类的记忆的传承都是一次严重的考验。人类历史的猝然中断,记忆的丧失,点点滴滴的搜集和弥补,让残缺的书籍堆满了摇摇欲坠的图书馆。这些残缺的书,就慢慢变成了令人敬畏的圣经,而图书馆则日益成为了人类顶礼膜拜的神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对待图书馆的存在。大剧作家萧伯纳曾在剧中写到过古代有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遭到了大火的威胁。有人惊呼说人类的记忆将遭到毁灭。而凯撒对他说,让它烧吧,那是恶行的记忆。你看,虽然是文学家的戏言,但是这种对待图书馆和书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奥德赛》中曾提到说,神道编织灾难,为的是让后代人不缺乏嗟叹歌吟的题材。似乎对书的神圣性颇有微词,据此推论对图书馆的态度,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图书馆之恋》一书中让爱书人读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轻松。读到亚历山大图书馆几次葬身火的焚烧,读到图书馆可能也会死亡,读到图书馆一直想逃离尘世而不可得,与俗世的权力越来越息息相关,总觉得有些沉重。在书中古勒莫提到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起源:“在用所有能让首都成为已知世界的大都市的建筑物装扮完这座城市之后,希望收集到所有稍微有点名气的书籍,以便把理性和屏障永远地定格在这里。”这种欲将穷尽一切图书的愿望,点明了图书馆与政治权力之间有着撇不开的关系。到了现代,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阅读和思想滋生的场所了。想想现金一些大学宣传资料上面,总不乏这样的句子: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图书馆收藏图书多少万册,如此等等。每每读到这样的介绍,心里总不是很舒服,图书馆已经成为了权力体制的一部分,而且是诱惑读书人最高明的手段。这种对图书馆的收编算不算是开始堕落的征兆呢?要不然怎么大学中越来越多类似这样的名言:图书馆,一个滋生廉价爱情的场所!
乱七八糟似的的感慨,胡思乱想似的的精神分析,都是呓语一般。读古勒莫的《图书馆之恋》最好玩的地方还是古勒莫在开篇之前的感谢词:谨以此书献给……,然后下面是一大串用修饰词点缀的人名或者书,有帮助我写作此书的人,有图书馆长和管理员,有读者,有我读过的书和拥有的书,如此等等。最好玩的是要“献给那些我要携往天堂的书”,以及“献给所有的女士和男士”。古勒莫此举倒是让我想到了钱钟书曾在《围城》的序言中不无俏皮的提到了献书,说献书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便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随便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的不老实”。我倒是很想建议古勒莫能听听钱钟书老先生的话,不过估计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思郁
2007-11-3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