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字的阐释

 率真爱心大使 2023-05-16 发布于河南

人们都希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家庭成员之间,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和睦”;社会公民之间,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和谐”;国际之间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和平”。大凡人们的选择,都是以自己最欠缺、最需要者为先。一个富人问一个穷人:“道德和金钱,你选择什么?”穷人不假思索就说:“金钱。”富人鄙夷地说:“穷鬼就这点出息,眼里只有金钱。要是我,就选择道德。”穷人说:“是的,人们都是缺什么选择什么。我缺的是金钱,当然就选择金钱了。”富人听后瞠目结舌,无言对答。在家庭中,如果大家都希望和睦的话,说明这个家庭危机四伏,矛盾丛生,那这个家庭肯定就缺乏和睦的氛围;在社会上,如果大家都渴望和谐的话,说明这个社会不公的事情太多了,引起了民怨沸腾,那这个社会肯定就缺乏和谐的根基;在国际间,如果大家都盼望和平的话,说明这个世界兵凶战危,战争一触即发,那这个世界肯定就缺乏和平的空间。

“和睦”、“和谐”、“和平”,本是很美好的三个词,却成了人们的奢望和梦想,岂不是人类的悲哀?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小时候的歌德是快乐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亲严肃,时常教育歌德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做坏事;母亲温柔,时常教育歌德做一个有爱的人,要多做好事。父母亲的教育刚柔相济,形成互补,使歌德富有个性,终成大才。歌德回忆说,在他的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吵过架,尤其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商量着来。这就是家庭的和睦。歌德的一系列名言中,关于家庭的和睦就占了很大分量,譬如:“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因为他的家庭和睦”、“无论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等等。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曾以小喻大,把国家比喻为一个家庭。他说:“亲人不睦家必败。”言下之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国民不和睦,那这个国家就会败亡。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所以都是相似的,就在于这些家庭都是和睦的,和睦产生幸福,和睦创造兴旺。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和睦会使家庭成员产生幸福感

家庭是一个小家,国家是一个大家。家庭和睦使家庭成员产生幸福之感,社会和谐就会使国家公民产生幸福之感。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就说过:“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在雨果的笔下,就多次揭露了罪恶统治下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不和谐。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通过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揭示了真正的美和善,而对于神父克洛德的伪君子面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社会的不和谐,就在于人类的伪善,就在于人性的贪婪,就在于人类不文明的竞争和掠夺,因此,才造就了使人类自己遭受磨难而万劫不复的《悲惨世界》。雨果的同胞,同样是法国伟大文学家的罗曼·罗兰说:“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有爱必有恨,爱恨情仇不可避免,但问题是怎样对待爱与恨,就涉及到社会能否和谐、人民是否幸福的问题。按鲁迅的话说:“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像兄弟一样,相逢一笑,什么恩怨情仇都化为了飘渺云烟,这个世界还能不和谐吗?还是冰心女士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给了人以安慰和美的享受。她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身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美的真谛就是和谐

还是那个罗曼·罗兰,曾在《神圣的祭坛》中高歌:“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罗曼·罗兰高歌的是和平,可见和平是重要的,同时也是稀有的。不错,罗曼·罗兰说:“千百年来,人类用牺牲、苦难、坚韧的努力、英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信心赢得了和平。我们呼吸它珍贵的气息,我们很自然地享受它,正如我们享受那吹拂大地的清风一样……但,要不了几天,这颗生命的宝石就会被人偷走;不过几小时内,在全世界,一片窒息的网罗便笼罩在'和平’的战栗的翅膀上。”笼罩“和平”的网罗不是别的,就是造成百万生灵涂炭的战争阴云,而偷走生命的宝石的人也不是别人,正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和野心,企图把全世界的财富都掠夺到自己手中而不惜发动战争,把美好的“和平”毁于一旦的战争狂人。创作了文学巨著《悲惨世界》的雨果一针见血地指出:“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出的土地也决不会有好收成。”战争是可怕的,正如托尔斯泰说:“战争的形象,就是流血、痛苦和死亡。”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老子曾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唐代李白诗曰:“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曾经发现了电,并在发电用电领域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的富兰克林,说过这么一句话:“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和睦”、“和谐”、“和平”,除了个别刻意制造危机的人,大多数人还是热切期盼的,这是热爱家庭、热爱国家、热爱世界和平的人的共同选择。要说,我们的老祖先还是很有智慧的,创造的这三个汉词从不同层次概括了人们的美好心声。而这三个汉词有一个共同的词素,那就是“和”字。所以说,人类的幸福,社会的安定,世界的和平,其实就寄托在这一个“和”字上。

和,从本义上讲,可作为三种词性。一是连词,意思和“与”一样,表示同等事物的排列和连接。一是动词,表示通过某种动作使之变化。如从不好的方面说,有“搅和”,把原本好好的事情搅成一团糟;从好的方面说,有“调和”,把原本矛盾的事情调理顺当,不再让人烦恼。一是形容词,大多是通过人的行为使事物本身,或者环境,或者相互关系,处于令人满意,皆大欢喜的状态,“和睦”、“和谐”、“和平”就是这类词汇。

从“和”的意义和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例,可以看出,“和”字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概念,而这个概念大可以归结为中国古老哲学以及中国现代社会学的重要范畴。这个“和”字对世界政治、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说千百万人对这个“和”字顶礼膜拜也并不过分。

“和”字具有不可替代的美学概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于宇宙人生的审美境界有着最高的追求。西周末年,史伯最早提出了“和实生物”的审美命题,语见《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生长而物归之。”又云:“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目,……和乐如一,……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此话大意是:世上万物是和谐统一的结果,相互依存,相互媲美,和谐共生,推陈出新。假如世上只存在一种事物,或者各种事物是相同的,没有各自的特点,那这个世界就会枯燥乏味,也就不会继续发展下去了。譬如,世上有许多景点,各有特色,会吸引不同的游人前往游览观光。假如各地的山水风光是一样的,看了其中一地就知道别的地方决无二致,那么就不会有生机勃勃的旅游业了,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了,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秀,庐山之奇”的区别了。再如,丰富的音乐,产生了多姿多彩的韵律,使人们兴趣始终高涨。假如音乐单调,只有一种唱法,或者只有一种乐器伴奏,那么,即使再好听的音乐也会使人生厌。所以“声无一听”是也。水果也是很丰盛的,南方的、北方的,特色纷呈,人们在食用水果时大有选择余地。假如只有一种味道的水果,或者只有一种水果的味道,那么人们就不会再那么喜爱水果了,久而久之,人们恐怕就会把“水果”一词从词典里删去。这就是“味无一果”的寓意。

“和”字具有丰富的审美意涵

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和”具有丰富的审美意涵。某人唱歌,旁有附和,说明此人唱歌好听,或有意义,引起了旁人的共鸣。一个“附和”的“和”字,不知不觉间拉近了人际之间的关系。现代歌手演唱,看起来是一个人在台前手舞足蹈、激情四射的,其实在幕侧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替他作着“和声”,使他的歌唱丰富、完美、圆润、成熟。如果去掉和声,那么,他的歌唱就显得单调、幼稚多了。

“和”是宇宙自然、人生社会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具有最佳的功能。《老子》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是从宇宙本体论、进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庄子》称“与人和谐,谓之人乐;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即道明了天时人和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去违背天时,破坏人和,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或者社会的惩罚。一个家庭,重在人和,不管你是多么显赫的家族,都要秉持一个“和”字。没有“和”字,对不起,“旧时王谢堂前燕”,就要不客气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一个社会,重在人和,有了“和”字,大家其乐融融,丢却了“和”字,那就不免战乱四起,又要生灵涂炭了。一个世界,重在人和,有了“和”字,“环球同此凉热”,岂不很好?假如非要弃“和”于不顾,引起战端,那么,大家就拭目以待:战争狂人的下场往往是最为悲惨的。昔日的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这样的下场。如今,美国大兵在世界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看起来耀武扬威的,走着看,最终美国衰落,被打入地狱的那一天,必是全世界人民拍手称快的时刻。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就是“和”字在起作用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说穿了,其实就是一个“和”字在起作用。文人的创作,是“和”决定了创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规范。“听和则聪,视正则明”,“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雍滞”。官员的施政,是“和”字决定了施政者的路线、方针、政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中的“兼”就是“和”字的另解。善于听取民众的意见,善于把民众的呼声、需要揉于自己的施政纲领,做一个“调和鼎鼐”的高手,那这个施政者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商人讲究的是“和气生财”,老师讲究的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蝴蝶之于鲜花,如不讲究融和,就不会有美丽的图景;鸿鹄之于蓝天,如不讲究融和,就不会有远大的前程。

“和”是辩证法的适度发散和最佳境界。《左传》云:“声亦如味……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好的作品,会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原因就在于“和”的铺张和调节,让人从中受益;好的风景,会起到引人入胜的的作用,原因就在于“和”的矗立和流转,让人身临其境,乐而忘返;好的人物,会起到“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原因就在于“和”的呼唤与胜出,让历史的车轮有幸转到下一个盛世纪年。

我们需要“和”字,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才能天下安然,世界大同!

我们需要“和”字,需要天下安然,世界大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