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忘却的纪念|在莱芜寻找吴天明

 CFF_WTM 2023-03-05 发布于北京

1988年西影厂三十周年厂庆,吴天明导演为《西影厂三十年》一书作序:“国运昌则影运昌,人才为立厂之本!”;1988年1月,吴天明导演在一位观众的贺年卡上题词:“做人做事,贵在真诚!”。

吴导逝世一周年时,他的雕像落户西影厂区。雕像塑造的是吴天明动态的形象:光头、穿老头衫,朴实而雄壮,他甩动胳膊,生机勃勃走着。2023年3月4日,吴天明导演逝世九周年,以此契机,我们以“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学员的一篇活动随想文,纪念我们可敬可爱的吴导。

驱车七百多公里赶往莱芜,一路上经停的服务区,名字都如雷贯耳,梁山、郓城、曹县……不禁感叹山东真是个处处有故事的好地方。当然,我最心心念念的还是目的地莱芜,因为那里是吴天明先生的祖籍,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剧相聚在那里,共同追寻先生的足迹。

对于吴天明先生,我的第一印象是——“第五代”伯乐。他当西影厂厂长的时候,一手发掘培养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周晓文、何平、芦苇、顾长卫、赵非、曹久平等多位著名导演、编剧,可以说是“第五代”的教父。我内心敬仰这个当代伯乐的传奇,但很长时间里,只当是一个时过境迁的神话,高高在上而又遥不可及。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跟我提起有个编剧培训班,发起方是个基金会,挂着“吴天明”的名字。我按捺不住好奇,上网去查资料,结果越查越兴奋——这个基金会的主理人正是吴天明先生的女儿吴妍妍女士。真没想到,传说中的“第五代”伯乐竟有后继者,匡扶新人的精神依然在薪火相传。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接近传说的机会,飞快提交了原创剧本和各类资料,成为被选中的一百多名幸运者之一。

但伴随喜悦而来的,却是几分迷茫。收到通知短信的时候,疫情又开始在全国多点蔓延,很多电影院再次关闭,让行业原本的寒意更雪上加霜。看着学员群里一条条惴惴不安或者遗憾放弃的信息,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既有入选的兴奋,又有怕编剧班不能如期举行的担忧,同时看着行业萧条的样子,心里开始怀疑这样的努力、坚持和付出,是否还有意义?

抱着复杂的心情,我赶到莱芜。到得有些晚,大家都已经报过到,基金会的老师很贴心的单独帮我办了手续,还不忘拿给我一个白色纸袋,里面除了学员手册和若干用品,还有一件统一定制的营服。回到房间,展开营服的一瞬间,我惊住了,白色营服的右臂上竟然印着三个大字——写下去。如此直白,如此简单,如此直指人心!

伟大的道理往往朴素。正如吴天明先生所说的那样,“信心对一个人来讲是很重要的,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什么事都别想干成。我有一个长处,那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你既然认定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正是受到这样的激励,接下来的七天,我放下一切包袱,完全打开自己,不再去思考前路如何,能得到什么结果,就是为了热爱,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去创作、去头脑风暴、去交流感悟……

就在某一天课上,忽然感到背后是热的,侧头望去,发现窗外射入金色的阳光,正洒在我的身上。虽然外面秋风萧瑟,但这束阳光却温暖而坚定。我突然有种感觉,似乎吴天明先生就在看着我们,正是他在《黄土地》最困难的时候给钱又给车,才成就了后来的张艺谋、陈凯歌、何群;正是他在一群年轻导演拍不上片时大胆任用,才成就了后来的“第五代”;正是他慧眼识珠,才有了芦苇从普通美工到著名编剧的传奇。而今,在当下电影行业遭遇寒冬,我们这些后辈身心皆处困顿之时,他老人家又一次站了出来,借基金会之手给大家帮助,给大家温暖,给大家力量。

在莱芜,我寻到了吴天明。他和他的后继者豁达、包容、爱才惜才之心依然如故,对待我们这些年轻创作者,就像当年爱惜张艺谋、陈凯歌等弟子们一样,在困难之时,在转折之处,继续演绎着伯乐和千里马的动人故事。

站在雨里看电影

1985年5月27日,成都举行百花奖,那天刚开会就下起大雨。散会后,没人离场,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披着雨衣、顶着草帽站在雨中看完了那届最佳故事片。电影放完,学生们自发地高喊“人生万岁”“电影万岁”……谢飞导演说:“最伟大的电影莫过于此,一万两千人站在雨里看电影节!”这部让人永远铭记的电影,就是吴天明的《人生》。

吴天明先生不仅是一位颇具慧眼和宽容的伯乐,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导演。他提出“把虚假赶出西影厂”的创作口号,他说“导演跟作家一样,不是比你的作品有多花哨,而是比你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比你用良知去表现人生的理想。”他警醒后辈“电影应该准确把握社会问题,纯玩花活儿,刻意显示技巧是行不通的。电影真正需要的还是内涵,应该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共通的东西,而不是个人化的痛苦和呻吟。”

也许是一种冥冥的呼应,也许是时代的呼唤,这次高研班上,四位主讲导师的课上都重点讲了编剧如何真实反映人生、反映生活的问题。苏小卫老师说,“真实比虚构的故事更生动感人,要打一口井,把好题材写深入,要让写出来的东西成一束光,成为人们的精神启发、支撑。”徐浩峰老师勉励学员,“在书生和社会人之间不用选择,编剧一定是社会人,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写出好故事。”庄文强老师手把手教我们,“不要忽略自己跟身边人的关系,要不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千变万化究竟从何而来,你才能变成真正的内行。”张冀鼓励大家,“创作者要聚焦时代、聚焦普通人,拎出这个时代敏感的当下生活、生动的东西,触碰这个时代的痛点、焦虑,以社会缩影的方式表现普通而平凡的人,去爱他们、相信他们,并以此超越冗长的生活,超越眼前的苦难,超越人类的困境。”创意营导师贾志杰老师同样谈到,“类型片并不是一种发明,而是继承人类经验形成的一种共识,本身就来自生活。”

诸位导师的不谋而合,以及导师们和吴天明先生的不谋而合,昭示着一个可喜的变化,即我们当下的创作主流,正在向着吴天明先生所希望的方向前进。从《老井》到《人生》到《变脸》再到《百鸟朝凤》,吴天明先生穷尽一生,写的都是不合时宜的人,但他们不甘于命运,不随波逐流。他们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挑战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命运,即使遍体鳞伤却依然傲立。吴天明先生是现实主义的大家,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他用最大的真诚和悲悯去关注时代变迁下的普通人。如今,主旋律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强国”,但这个最高价值和个体价值应该是两相成全、相得益彰的,“新主旋律”在讲述强国主题下,同时去关怀人、理解人,去塑造真实的个体,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他们的努力、勇气、真诚、突破和实现。

在莱芜,我寻到了吴天明。他和他的后继者不仅在行动上扶持新人,更在创作上引领大家,热烈拥抱新鲜的生活资源,寻找独特的读解人生和社会的角度与方法,在写作中,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

这辈子我只干了这一件事

“我爱电影,这辈子我只干了这一件事。”吴天明先生的墓志铭,是他生前所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一句话。基金会的slogan“电影就是一切,一切为了电影”一定是在呼应和传承这句话。

在高研班,处处能感受到大家对电影的热爱。每天一名导师,从早到晚,肺腑之言,倾囊相授。在这里,“满堂灌”是一个褒义词,也是最形象的一个词。报到当晚,贾志杰老师的课程就已经开始,他全程陪同大家完成整个学习之旅,甘当剧本医生,手把手地给大家“掐活儿”;苏小卫老师刚参加完开班仪式,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授课;徐浩峰老师因为赶路只睡了几个小时,但讲了整整一个白天后,晚上还坚持参加沙龙分享;庄文强老师一屁股坐下来,两三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让整个课堂全程无“尿点”;张冀老师甚至连“满堂灌”都已不满足,他要灌得“溢出来”,到了饭点儿,他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主办方过来提醒,张老师则说“嗯,到点了,是该吃饭了,但是我看少吃一顿也没什么嘛。”然后依然故我,继续“灌”。

有这样不遗余力的老师,学生们自不敢懈怠,白天听课,晚上沙龙,沙龙结束之后还有自发组织的分享会、看片会,中间还要见缝插针地完成路演剧本的讨论和创作,可以说是“睡觉睁着眼,吃饭要掐点”,基地里随处可见匆匆而行的学员。有同学说好像回到了大学时光,我说你想多了,大学生活没有这么“虐”,这妥妥的是在上高中,还是高三有没有?即便如此,大家脸上却都洋溢着充实和喜悦,因为所有人都在从事自己最喜爱的事情。回望高研班短短七日,难忘一次次饭桌讨论剧本,直到饭菜冰凉;难忘写稿到临晨4点,发到小组群还有人回应探讨;难忘去卫生间时一路狂奔,生怕漏听丝毫;难忘大家熬夜共赏同班导演带来的作品;难忘同班编剧上台分享自己的代表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着那份共同的热爱。


除了热爱,还能感受到大家的专业。基金会的报名筛选机制是非常明智的,正是经过这样的精挑细选,大家组合创作时配合无间。因为大家都有专业基础,经过多年实战,交流起来毫无障碍;因为大家年龄层次有高低搭配,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多维度碰撞;因为大家履历背景多样,所以对故事细节的贡献来源广泛,常常擦出意想不到的创意火花。

以我所在的9组为例,有研三学生、纪录片导演、职业编剧、工作室创始人、小说创作者兼编剧等多种从业类型,年龄从99年的准00后到70后的老大哥,分别来自辽宁、云南、北京、山东、河南多地。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创作路演故事,从一个核心创意开始,经过了每个人的传递和不同角度的改进,每经过一个人,故事都会有明显的进步,从开始的爱情故事,到科幻爱情,中间又加两个故事套层,再改成分段叙事,最后又从喜剧结尾转变成爱情悲剧……接力完成主体故事之后,组长又给大家按专长分工,有人负责上台路演,有人负责PPT制作,有人负责图片收集,有人负责故事文本再打磨。最后在拟定题目的时候大家犯了难,头脑风暴出无数题目,都觉得不合适,还是小组最年长的老大哥一锤定音,就叫《那年·那炉·那爱》吧。于是,这一届的“莱芜”好故事正式诞生!

同时,还能感受到基金会的热情。基金会是一个公益组织,完全没有商业方面的盈利。听说有一届连支付住宿费都困难,还是吴总监及时拿到《百鸟朝凤》的一笔奖金才解了燃眉之急。在每年都要考虑生存问题的情况下,还在坚持举办这样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培训班,可以想象基金会老师们所承受的压力。没有对电影极大的热爱和情怀,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也许,我们这些人中将来可能成为知名的导演、成功的编剧,但我们永远记得当我们年轻时,我们是怎样起步,有人曾倾尽全力地搀扶我们……

在莱芜,我寻到了吴天明。他和他的后继者对电影爱得那么简单、那么纯粹,他们用这份热爱去温暖所有人。对于祖籍地莱芜,据先生自述,此生也仅回来过一次,但我在这里,却感觉他一直都在。张冀老师课程结束时,曾把鲁藜的《泥土》送给大家共勉,我想改写一下这首诗,献给吴天明先生和他的后继者,以示敬意——

「先生是珍珠

岁月掩不住他的光芒

但他却甘当泥土

为众人铺就一条道路」

(前言参考文章:公众号时代人物,《那个无法复制的硬汉吴天明和无法复制的“西影现象”》,作者周友朝)

“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

推送回顾

学员招募|2022“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

想象与抵达|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学员名单

热爱写作,忍受寂寞|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项目评审公布

导师预告|徐浩峰:文化共鸣,从法国新浪潮到中国十七年电影

导师预告|张冀:到生活中去,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导师预告|苏小卫:改编的艺术,字里行间的光影

导师预告|庄文强:在字里行间中追求故事的完美瞬间

“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全日程

DAY1开班|越期待,越艰难,越深入、越牢固

DAY2苏小卫|好小说迟早会被拍成电影

DAY3徐浩峰|电影的逻辑是观看的兴致

DAY4|莱芜,说莱就莱

DAY5庄文强|角色来源于人物遭遇

DAY6张冀|找到时代的话语,与观众对话

DAY7结营|写下去,All For Films

学员随想1|偷得浮生七日仙

学员随想2|天意怜幽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