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敛的他,写了首春天的诗,弄出一个世人皆知的“不守妇德”的成语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3-03-05 发布于江苏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南宋末年时,杭州的某些书商,出于挣钱的目的,私下里将一大批诗人写的“畅销诗”集结出版。并且,他们还颇风雅地为诗集命名,取名曰《江湖集》。

叫人始料未及的是,那些畅销作家写的诗歌,其中不乏“反诗”、“禁诗”。

于是乎,市场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朝廷在查封,官府在行动,书商则在偷偷加印——这种书的销路还算不错。

连带着,最原始的那本《江湖集》,一下子也变成了“抢手货”。

严格来说,《江湖集》有“盗版”的嫌疑。经过这么一闹,市面上竟又出现了《江湖集》的盗版。一时之间,整个书市“真赝错杂,莫详孰为原本。”

由于这个美丽的误会,一大批“江湖诗人”,也因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诗人,甚至算不上组织里最出名的那个。但他写的那首小诗,我敢说,几乎每个小学生也都会背,成年人则容易想歪了。

在以词著称的宋朝,他却以诗文著名;作为当时挺火的一个诗人,他的个人履历,却像是一个谜。

这样的诗人,实在太有趣了。

1,江湖派


范仲淹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堂”和“江湖”,从来都是相互对立的存在。如果说前者指代权贵阶层,后者则要卑微许多,多是些星命相卜、落魄游士、布衣韦带。

这的确也是“江湖诗人”里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历史上,这一类人,往往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受压迫的阶层。

就是这些社会的底层力量,他们所组成的“江湖派”,前后持续了110多年,参与其中的诗人,人数多达一百三十八位。

前面说过,“江湖诗人”的出现,源自一本诗集。但那个书商以及那本诗集,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悲剧的故事。

书商姓陈,他除了是一个商人,还是位文化人。《江湖集》付梓之前,他还偷偷夹带私货,塞进去自己的两句残句。

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

——陈起《句》

姑且不去谈论它的艺术水准,毕竟,这两句诗本身就是“借鉴”来的。

诗歌的原作者姓刘,乃是理学大儒朱熹的老师,该诗原题为《燕子》,其原文如下: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

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

陈书商擅自把“营巢”的位置,放到了“皇子府”与“相公桥”,殊不知,他这么一改动,把自己改成了牢狱之灾。

南宋末年,有个姓史的宰相,他把持朝政二十六载,甚至还害死了大宋的太子。

虽然在高位上坐得很安稳,但宰相心里其实也害怕,民间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对他权力的践踏与威胁。

有善于奉迎的言官,向宰相举报说,《江湖集》里抄袭来的这句“秋雨梧桐皇子府”,里面的所谓“皇子府”“相公桥”,有影射宰相大人的嫌疑。

他们还进一步“考证”说,《江湖集》里还收录了一首《落梅》,同样有谋反的意图。

《落梅》诗的后四句,是这样写的: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该诗的作者叫刘克庄,是南宋时最著名的诗人。但艺术圈的顶流,显然没法和掌管生杀大权的高官相提并论。

言官们污蔑刘克庄说,他表面在写“东风”多管闲事,暗地里讽刺的,依旧是宰相。

史宰相对此事相当重视,他还亲自下令严惩不贷。就因为这几首小诗,陈姓书商坐罪流放,刘克庄则被闲废十年。

几本诗集被取缔,几个诗人被处置,但“江湖派诗人”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是越发展势头越强大。

一切就像刘克庄说的那样:

“诗料满天地,诗人满江湖,人人为诗,人人有集。”

2,隐居客


在人人写诗的时代,有一个叫叶绍翁的诗人,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

叶绍翁大约比刘克庄年轻七八岁,他最为后人所知的信息有两条:其一,江湖派诗人的身份;其二,他写过一首人人都会背的《游园不值》。

但是,坦率地说,叶绍翁还不算是“江湖派”的代表诗人。此流派的代表人物,以刘克庄为首,共计四位,其中并没有叶绍翁的座次。

他最为人所知的一面,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换言之,叶绍翁的一生,就像是一个谜团。

其实,他本来不姓叶。叶绍翁的祖父叫李颖士,是政和年间的进士,也就是说,“叶绍翁”应该作“李绍翁”。

“政和”是个很好听的年号,但拥有这个年号的皇帝,却一点也不“政通人和”,他就是宋徽宗赵佶。徽宗治理中国时期,金兵攻下了大宋的都城。

金人俘虏了徽宗,却还不知满足,他们又把怒气撒向了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

在高宗逃跑的路上,有一个文士招募了几千名乡兵,勇敢地挡在了皇帝的前面。这个文人就是李颖士。

虽然没怎么打过仗,但李颖士为人很机敏,他也不主动出击,而是高高举起反抗的旗帜,虚张声势而已,“列其旗帜以悍拒之。”

金人乍到,本来就不熟悉地形,见到此种阵势,一下子慌了神,竟不敢贸然进兵。而就是利用这个小小的时间差,高宗最终得以逃脱。

因为救驾的缘故,李颖士很快就做了官。但正所谓世事无常,很多年之后,他由于卷入政治事件而被贬,家业也随即衰落了下去。

直到绍翁出生时,李家的生活还没有转机,无奈之下,家里人只好把他出继给叶家为子。

成年后的叶绍翁,在南宋的都城临安,呆了10年之久。

在这10年期间,他必然是做过官的,只是,“其所居何职,则不可详矣……”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这10年当中,他大概率不快乐。叶绍翁想要过读书、隐居的生活。

十载京尘染布衣,西湖烟雨与心违。

随车尚有书千卷,拟向君家卖却归。

——叶绍翁《赠陈宗之》

他于是乎选择辞官。辞职之前,叶绍翁希望皇帝能够恩赏一所宅子。很可惜,皇帝并没有答应他。

叶绍翁还把牢骚与遗憾,写进了诗歌中。

君王未肯赐西湖,鸥鹭丛中借地居。

憔悴风姿今钓叟,痴心犹望故人书。

——叶绍翁《寄赵眉翁二首其一》

隐居生活,占据了叶绍翁人生中的一大部分时光。通过其流传后世的诗文,学者们推测,辞职之后,他最少隐居了10年。

野竹藤缠杀,枯枝草寄生。

十年林下隐,差觉世缘轻。

——叶绍翁《寓居》

3,扣柴扉


今天说起诗人叶绍翁,我们只能用“据说”、“大概”类似的字眼。原因多少有点无奈,关于叶绍翁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

他本人在史书上是无传的,但有点“讽刺”的是,叶绍翁竟有一本史料类的笔记传世。

所以,即便是渊博如钱钟书者,也只能如此描述他: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浦城人,有《靖逸小集》。江湖派诗人,最擅长七言绝句。”

说他擅长七言,并不是在吹捧。因为,叶绍翁还在世时,就已经是“流行诗人”了。

陈书商编写的第一本《江湖集》,共计收录诗人六十二家,叶绍翁的诗作,只有区区一卷,但他在诸诗人的排名却是第三位。

迄今为止,他流传于世的诗歌,几乎全都是关于隐居、探幽之类的闲情题材。

最出名的有两首,第一首是《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此诗的高明之处在于,以乐景写哀情。而且,诗人的忧伤,并不是爆发性的,而是淡淡的。

区区四句话,却好像有千言万语在其中。

与《夜书所见》相比,叶绍翁的那首《游园不值》,显然就更有名气了。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周遭的朋友里,不知道叶绍翁的多,不知道《游园不值》的少,不知道“红杏出墙”的,则几乎没有。

即便不去讨论那支红杏,关于这首诗的疑团,依旧还有很多。

陈书商最早编纂的那本《江湖小集》中,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文本与今天的略有不同,内容如下:

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颇有些不可思议的是,除了清朝人编写的《宋百家诗存》等书,大部分古籍所收录的诗歌版本,也都是“应嫌”、“九不开”。

虽然仅仅改动了几个字,但两首诗歌的内涵,却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背诵的那个版本,讲的是诗人叶绍翁前往朋友的花园,正碰上主人不在,于是诗人动了“小心眼”:莫非是主人爱惜花园的小径,怕我的屐齿把它踩坏了?(应怜屐齿印苍苔)

今天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三百首全解》,将《游园不值》的“不值”注释为“不遇”。这个题目是正确的。

《江湖小集》的版本中,情况恰恰相反,明显是朋友比较“小心眼”。花园的主人就在“柴扉”后面,他也知道有人来访,只是因为讨厌叶绍翁的屐齿(应嫌屐齿),所以假装听不见。

叶绍翁呢,还挺不知趣,连续扣了很长时间的门。诗人锲而不舍地敲门,朋友则表示,我不开不开就是不开。

按照这个思路解读,《游园不值》里的“不值”,能不能解释的“脏心眼子”一点?比如说:你这个朋友不值得交往。

叶绍翁是一个,很善于“隐藏”自己,让后人怎么都搞不懂的诗人。后人因为兴趣,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解读,而叶绍翁留给后人的:

一段回忆、一首诗歌、一枝红杏,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

1,赵海霞:《南宋江湖诗派研究》
2,梁守中:《江湖诗派与江湖诗派》
3,邹贺、李英花:《叶绍翁平生考》
4,王瑞来:《“小扣柴扉久不开?”》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