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平颂祖国,好不平常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3-0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卢旭/摄

文 | 王浩


2月16日,“祖国颂——谭利华与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上半场上演了《祖国颂》《我的家园》《炎黄风情》选段,以及《我的中国心》和《热巴舞曲》,下半场则为听众献上了音乐会的重磅作品——由北京交响乐团委约、常平作曲的交响套曲《祖国颂》“复兴征程”。这部作品听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常平颂祖国,好不平常。”作品中的奇思妙想可圈可点。

音乐会首尾呼应,充满巧思。全场以作曲家刘炽的《祖国颂》开篇,作品选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这部纪录片是为献礼新中国成立八周年而作。接下来张千一的管弦乐《我的家园》则选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这部作品是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作的。在听过两部向祖国献礼的作品之后,听众又随指挥家与乐团进入了鲍元恺《炎黄风情》选段“猜调”“兰花花”“太阳出来喜洋洋”打造的多彩缤纷的民歌世界。在脍炙人口的《我的中国心》之后,上半场由方可杰的《热巴舞曲》作结,这部作品是谭利华与北京交响乐团于1999年委约创作的,可为乐团的“看家曲目”。

在刘炽写作《祖国颂》的第二年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多快好省”四个字以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而作为一部歌颂祖国的主题性创作,常平的《祖国颂》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多快好省”的创作理念。“多”可以理解为篇幅宏大,全曲四个乐章长达55分钟;“快”可以理解为乐思转化的敏捷——结构段落之间,不见寻常创作中的连接段落,而是往往采用突然切换乐思这样极富个性的创作方式;“省”体现在“好演奏”,音乐通篇有大量的长音与休止段落,极大地为乐团保留和节省了体力。

第一乐章出人意料地采用了日本风格的都节调式风格的和声表现疫情之来势汹汹,这种叙述方式往往超出惯常聆听经验的期待,野性十足。很有意思的是,作曲家在全曲开头使用了竹笛与古筝,以突出作品的民族气质。而这两件乐器却只各自有一分钟的独奏便再未发出声响,可能是一种配器上的巧思。另一处配器上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与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赋格段前的和弦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乐章作曲家可谓惜墨如金,将简约派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第三乐章名为“献给孩子”,这一乐章是“教科书式的”。作为配器教授,作曲家将不同的配器手法并置于乐章内。最鲜明的段落是乐章开始处,作曲家选择了肖斯塔科维奇般的动机发展方式,以致敬作曲家的《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对“老肖”音乐语言的模仿极为逼真。音阶、重复、级进与音色转接是作曲家在作品中对于材料的多数发展方式,这些简练质朴的方式却能发展出如此长大的音乐,令人咋舌称奇。

第四乐章的特点在于音乐风格的多元并置。一段波光粼粼的开头之后,乐队齐心协力进入一段炫技的“管弦乐队练习曲”。作曲家引用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真挚抒情的旋律,表达了初心不变、永不回头的决心。指挥家谭利华与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在这部作品的演绎中表现了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尤为值得激赏,为这部“不平常”的《祖国颂》保驾护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