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征军入缅作战,戴安澜身中两枪,牺牲前下死令:反攻!祖国万岁

 老易说史 2023-03-06 发布于湖南

1942年5月26日晚,在激烈的缅甸战场上,当一位身中两枪、奄奄一息的将军被人抬着,来到了一个叫做茅邦的山寨时,因其身上伤口感染,最终含恨而终。

在其弥留之际,还不忘抗日大业。他一边发着高烧,一边还在对身边的参谋作着战斗部署,他留下的最后一道命令是:“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这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将军便是戴安澜将军。戴安澜将军被誉为“海鸥将军”,也是二战期间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他在入缅作战时,曾以5000人抗击20000余日军,却在12天后,以牺牲800余人的代价击毙了5000多日军,取得了中国军人在国外战场上的首次胜利。

也正是因为戴安澜将军身上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无数的华夏儿女被其感动着。即便他是国军将领,我党的毛主席在得知其死讯后,无限崇敬和惋惜地为其题写了挽诗,他也是唯一一个让毛主席为其写诗悼念的国军将领。

毛主席悼念戴安澜将军的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总理更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将其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01、投笔从戎立大志

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风和村人,生于1904年11月25日。

1924年,革命形势风云突变,全国有志青年纷纷奔赴广东。

这一年,刚满20岁的戴安澜也在叔公戴瑞甫的书信号召下,来到了广东参加革命。

戴瑞甫早年追随孙中山,此时正在广东建国粤军第4师任团长。他认为武装革命是大势所趋,所以就建议了戴安澜报考了当时正在招收第一期学员的黄埔军校。

军校招生标准比较偏向于文武双全。戴安澜从小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曾经拜桐城学派名士周绍峰为师,后又跟随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习,所以在文化方面自然是轻松达标。但是,由于戴安澜一直不注重补充营养,导致身材比较瘦小,根本不符合参军的要求。所以,最终戴安澜落选了黄埔一期的招生。

性情坚毅的戴安澜并没有因为这次报考失败而气馁,反而变得愈挫愈勇。既然发现和指出了问题,那积极去解决问题不就行了。

为了能成功进入黄埔,戴安澜决定先到革命军中去锻炼一番,通过军事训练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体质。

经过一年时间的刻苦锻炼,戴安澜的身体果然变得十分的强健了。所以,戴安澜在1925年再次报考了黄埔军校,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选拔,成为了黄埔三期的学员。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改名为“戴安澜”,自号“海鸥”。以名言志,“安澜”其实就是安邦定国、力挽狂澜的意思,“海鸥”是激励自己要像海鸥一样在暴风雨之中去战斗。

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的戴安澜争分夺秒地汲取各种营养,在各种考核中总是名列前茅。勤奋刻苦、志向远大、成绩优异的他慢慢赢得了军校教官和学员的一致称赞。

当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也注意到了这个刻苦的学员,曾经高度评价他说:“此子禀赋优异,后必有成。”

1926年初,军校毕业后,戴安澜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从此开启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

02、屡建奇功真英雄

投身军旅后,戴安澜始终战斗在一线。一心一意保家卫国的戴安澜将军甚至很少有时间回家看看,据戴家的晚辈戴晓进回忆:“听长辈说,戴安澜军务繁忙,转战全国,一生中仅抽空回过一两次故乡。其中一次,是接他的妻子。”

1928年5月,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济南惨案”。济南城血流成河,横尸遍地,中国军民死伤万余人。戴安澜亲身经历了与日军的激烈战斗,亲眼目睹了战友牺牲的情景,这让他对日军的残暴罪行刻骨铭心。

那时,长子刚出世,经历惨案的他为了表达与日军血战到底、消灭侵略者的决心,给儿子取名为“覆东”,意为覆灭东洋。

1931年9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大片的东北土地沦陷。随后,日军进一步向华北靠近,步步进犯。华北和中原危矣!

1933年3月,戴安澜被任命为第17军25师145团团长,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长城古北口抵御日军。

彼时的国军在军事装备和单兵素质上都与小日本有不小的差距,为弄清日军机枪与步枪如何协调作战,戴安澜冒着炮火登上长城观察,被日军发现后,用机枪封锁了两个小时。

事后,有人批评戴安澜,说他身为团长还亲临险境,太不注意安全了。但戴安澜回答说:“我就是要亲自上去看看,如果我不去,就不知道敌人的情况,在使用哪些不同的兵器作战。 ”

3月12日拂晓,日军派出数十架飞机对145团据守的阵地轮番轰炸,并集中重炮射击,同时以大部兵力向国军右翼延伸包围。第一线防守阵地很快失守,戴安澜当机立断,迅速指挥部队转移阵地至古北口西南五里的南天门一带的高地。后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国军击退敌人数次进攻,使日军受到了重大伤亡。

在此次战斗中,戴安澜所部同仇敌忾,骁勇无比,打出了中国军人的气概和刚硬。其中有奉命死守一个哨所的七名战士,以寡敌众但誓死不退,直到子弹全部打完仍在坚持战斗。当哨所被日军攻克时,这七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就连日军都心生敬畏,主动掩埋了他们的尸体。

也正是在这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戴安澜和他所率领的145团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赞赏,蒋介石夸赞戴安澜为“智勇双全之良将”,并且颁给了戴安澜一枚五等云麾勋章。

此后,戴安澜将军率部转战各方,皆以“敢打、能打”而著称。

“七七事变”爆发后,已升任旅长的戴安澜,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中条山诸役。

后在鲁南会战中,戴安澜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发挥极致。在陶墩、朱庄之战斗中,他火攻陶墩、计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因战功卓越、作风过硬,在台儿庄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称赞戴安澜为“黄埔精神,民族将军”,报记大功一次,晋升第八十九师副师长。

1939年1月5日,被蒋介石寄予厚望的戴安澜升任为第200师师长。第200师是中国的第一支机械化师,并由苏联顾问帮助训练,蒋介石将这样一支王牌师交给时年35岁的戴安澜统领,可见其对戴安澜的器重。

1939年9月,日军发动桂南战役,意欲切断中国在印度方向的外援运输线,从而形成对华战略围困的局势。

鉴于桂南如此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蒋介石也丝毫不敢怠慢,于11月16日将其最为精锐的第五军调归白崇禧指挥,投入昆仑关战役。隶属于第五军的戴安澜第200师再次奔赴了正面抗日的战场。

当时,日军在桂南战役中投入的主力是第五师团,这是一支具有“钢军”之称的日本第一流的精锐机械化部队,曾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戴安澜根本不惧什么日军精锐部队,恰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台词一样,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1939年11月25日凌晨,由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第600团,独自与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激战。戴安澜率部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与日军激战两天两夜后,退守以昆仑关一线,依托山地条件与日军形成对峙局势。

昆仑关,位于广西南宁东北50公里处。山岭延绵,地势险要,是扼守广西的战略要地。如此要地,岂容日寇染指?12月7日,蒋介石下达了反攻命令,由杜聿明统率的第5军担任主攻任务。

在此次作战中,蒋介石对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格外充满期待,他曾勉励戴安澜说:“此战你部务必拿下昆仑关,属下将士如有不积极进攻,不能如期达成任务者,即以畏敌论罪,就地处置可也。”充满血性的戴安澜当即向蒋介石立下了军令状。

双方交战时,戴安澜身先士卒,亲率两个团的兵力,以大刀和血肉之躯充当开路先锋。破除敌人的铁丝网,端掉敌人的机枪据点等艰巨任务都是戴安澜将军组建的敢死队冒死完成。

最终,戴安澜顺利地攻克了昆仑关。

战后,从日军战死的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身上搜出一本笔记本,见上面写道:“第5师第21旅团在日俄战争中赢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时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加顽强的军队。”可见,戴安澜将军作战风格之强硬。

昆仑关大捷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获得的一场关键性胜利,而日军方面,也将其视为自侵华以来日本陆军经历的最为惨痛的一次失利。是役,苦战近一月,毙敌数千,还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团旅长中村正雄少将。

但是,没有任何胜利是轻轻松松获得的。英勇的戴安澜将军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也身负重伤,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疗养才得以痊愈。

经此一战,蒋介石对戴安澜这位虎将更加青睐有加,在前去慰问养伤的戴安澜时,不吝赞美地对他说:“昆仑一战乃我军自抗战以来前所未有之胜利,此战全赖你指挥有方。衍公文武双全,堪称党国之栋梁。”

而戴安澜只是坚毅地回答了蒋介石:“流血乃军人之本分,学生只恨不能杀尽日寇,扬威国外。”

是英雄,总有用武之地。一心报国的戴安澜将军很快就迎来了他扬威国外的机会。

03、扬威国外死无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请求,同时也为保卫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避免当时唯一一条国际援华物资补给线被切断,中国组成远征军,与英国在缅部队共同抗击侵犯缅甸的日军。这支远征军由戴安澜所在的第5军以及第6军、第66军组成,共计十万人。

戴安澜及其所率领的第200师再次临危受命、勇挑重担,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于1942年初赴缅作战。

1942年3月1日,对缅甸战役十分重视的蒋介石亲赴缅甸北部的重镇腊戌,并打电话通知戴安澜火速赶往腊戌面见。在与戴安澜会见时,蒋介石不无担心地问:“此次你部孤军深入,是否有把握可以守住同古?”

戴安澜英勇无畏地回答道:“我军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

随后,戴安澜又向蒋介石详细地汇报了他的作战方案与意见。戴安澜的作战计划预定为:在缅甸的同古小镇附近集结优势兵力,在日军援军到达之前迅速围歼第55师团。这种作战方案的要点就是要做到“快、准、狠”,不能被敌人拖入拉锯战。

蒋介石对戴安澜极为信任,当即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

3月4日,戴安澜正式率部开赴缅甸同古,并于3月8日顺利抵达。途中,热血澎湃的戴安澜将军还作两首七绝诗,其中一首为:“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

抵达战场后,戴安澜首先就是给大敌当前的部队贯彻了战斗精神,他战前通告全师:“如果本师长战死,即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并率先给妻子写好了遗书,在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他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表明了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在戴安澜将军的躬身示范与激励下,第200师的士气达到了顶峰。

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让戴安澜没有想到的是,在大战开始后,原定参与围攻的三支部队未能如期到达,而日本的两个师团援兵却已开到。戴安澜原本的围歼计划反而变成了被围困境。

但即便陷入孤军被围的不利形势,戴安澜将军和他的第200师依然丝毫不惧。孤军作战又如何?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人由来都不惧血与火的淬炼。

戴安澜率部在同古与敌人展开了激战,但在3月29日接到了撤退命令,便开始突围,最后在迟来的友军配合下,突围成功。

尽管在坚守同古期间,戴安澜将军率领第200师以仅仅9000余人的兵力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达12天之久,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敌近5000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戴安澜对于同古的失守还是难以释怀,深感自责。

4月6日,戴安澜接到电报说蒋介石已经到了缅甸北部的梅苗,并让他火速前去面见。戴安澜先到军部与杜聿明军长移交军务并告别。在谈及同古失守时,戴安澜将军泪流满面:“败军之将,按律当斩,我死而无怨。”

然而,蒋介石终究不是完全不明事理的人,他深知戴安澜坚守同古之艰难,不仅没有追究同古失守的责任,反而盛赞戴安澜在同古一战中的表现及同古战役的意义,说同古战役是“光荣之一战,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几天之后,稍作休整的戴安澜又奉命去往了棠吉。

战略要地棠吉因英军失守而落入了日军手中,重新夺回棠吉刻不容缓,是以戴安澜在抵达棠吉的当天便发动了对日军的总攻。

1942年4月24日拂晓,戴安澜率领第200师全线出击。战斗中,戴安澜命令炮兵将火炮推至步兵阵地前沿,炮轰防守高地的日军,一举攻占了敌军制高点。随后,戴安澜率领将士冲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他的两名随从副官,在冲锋时一死一伤,所幸戴安澜没有受伤,战斗仅仅用了一天就结束了。

捷报传出,国人无不欢欣鼓舞。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远征军的盟友英缅联军却在缅甸战场上屡屡失利,导致另一支日军成功迂回到第200师的后方,彻底切断了戴安澜的退路。

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日本空军还屡屡向地面俯冲,对着人群密集扫射。远征军被迫躲入山林,而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因与军部失去了联系而彻底成为一支孤军。

当时,英美方都建议由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的孤军。但戴安澜态度宁折不弯,他说:“我生为中华军人,死为中华雄鬼,宁愿与日寇战死,决不苟且偷生!”

陷入重重包围的戴安澜将军,毅然决定带着第200师仅存的6000多名官兵进入缅北野人山,并寻找机会退回国内。

戴安澜将军当时要想成功归国,一共要穿过5道防线,这5道防线包括两道山路和三道水路。且日军对多次重创他们的戴安澜将军恨之入骨,所以在每一道防线都布置了重兵进行了拦截。

即便如此,戴安澜依然于5月18日将第200师带到了日军所设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在突围时,先头部队突然遭到了大股日军伏击。危机时刻,戴安澜当即下令:分散突围。当时,一部分官兵已经过了河,戴安澜尚在后面打掩护,结果不幸被敌人机枪击中,胸腹中弹。

受伤后的戴安澜被参谋长在草丛中找回,此后,戴安澜将军只能在担架上指挥对敌作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后,戴安澜于5月26日把第200师残部带至缅甸北部的茅邦的克钦山寨。

此地虽然离国境不过三四十里地,但地处深山老林,瘴气深重、蚊虫横行,早已物资匮乏的第200师已是强弩之末了。而戴安澜将军因为缺乏药品医治,又遭受雨淋日晒、蚊虫叮咬,伤口已经发脓溃烂,多次昏厥。

在戴安澜将军尚能言语的时候,他给部下下达的最后一道指令便是:“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最后,戴安澜自感到生命有限,虽然已经不能言语,也示意士兵拿出地图来,用手指示了回国路线,然后又示意卫士扶起他的头来,向北方的祖国艰难凝望后,随即壮烈牺牲,年仅38岁。

一代抗日名将,凋谢在缅甸的荒山丛林中。第200师师部悲痛地将这一不幸的消息电告给了蒋介石。蒋介石闻此噩耗,悲痛不已,当即回电指示:“务必将戴将军的遗体带回国内。”

让人泪目的是,当时条件艰苦,居然没有棺木收殓戴安澜将军的尸身。第200师的官兵们抬着戴安澜的遗体,在森林中艰难地前行,最后成功归国。

中国远征军这一行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这是一次中国军队悲壮激烈、震撼人心的远征,在异国他乡重创日军、解救英军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正因为如此,1942年10月,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戴安澜因此成为二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将军风范,山高水长;英烈不朽,浩气长存。

戴安澜将军之死堪称国殇,华夏各界人士无不痛心疾首。

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文德率领全县父老乡亲二十万人,沿街跪拜,迎接英灵;还是在云南,一位老华侨献出了自己的楠木棺材,用于装殓戴安澜将军的遗体;从昆明到广西,沿途各个城市无不倾城祭奠,各种挽联、挽词和挽诗被收录六册之多;我党领袖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为其题诗、题词……

从怀抱理想、辞别故乡,开启军旅生涯,到浴血百战、马革裹尸,魂归故里,戴安澜38年的人生,短暂却充满传奇与光辉。这位抗日名将展现出的浓浓家国情、拳拳报国志,令人肃然起敬,值得代代相传。愿人们在追忆英烈、缅怀他们卓著功绩的同时,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奋力建设好祖国和家园。

英雄安息,山河无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