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理规培系列:黏液表皮样癌

 浮沉swgskpyg1d 2023-03-06 发布于山东
黏液表皮样癌
又叫混合性表皮样和黏液分泌癌,是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及表皮样细胞构成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临床特点
多数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大涎腺中腮腺比较多见,小涎腺中腭腺较多
多发于中老年30-49岁之间,女性多见,也可发生在儿童。
预后:多数在发现及时并得到适当治疗预后良好。

病理特征
大体:肿瘤为实性、切面灰白色,界限欠清,可见散在小囊腔,腔内可见透明黏液流出,可有部分包膜或者包膜缺失。

根据细胞分化及生长模式可分为
高分化(低度恶性):多有不完整包膜,界限尚清,切面可见黏液及小囊腔。
低分化(高度恶性):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切面多为实性灰白色质中。

镜下表现:
可见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椭圆或多边形,核圆,胞质嗜酸或透明)及黏液细胞混合出现

高分化肿瘤中:黏液细胞丰富常构成腺腔或囊性间隙,表皮样细胞成熟,无核分裂,异型性不明显,中间细胞较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低分化肿瘤中:以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为主,瘤细胞异型性明显,黏液细胞较少,多单个散在于表皮细胞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数量大致相同时,偶可见核分裂,细胞轻度异型时可称为中分化型
根据组织学形态可有四种组织变异形态:
1.
硬化性黏液表皮样癌伴嗜酸性细胞浸润:肿瘤有浸润性边缘,间质可见硬化伴嗜酸细胞浸润,间质中可见鳞状细胞岛内混有黏液性上皮细胞。

2.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肿瘤成片或巢排列,可见不同大小和数量的囊腔,内衬上皮为嗜酸性细胞和杯状黏液细胞。

3.透明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透明细胞排列成巢状或片状,可含腺管样结构和囊性腔隙。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不规则分布于透明细胞之间。

4.梭形细胞黏液表皮样癌:梭形细胞成分占肿瘤体积的70%以上,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其内可见典型的黏液表皮样癌区并与其过渡。

免疫组化
可表达相关上皮标记物:
CK(所有细胞均表达)
P63,P40,CK5/6(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表达)
CK7(主要表达于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S染色黏液细胞阳性
图片
图片来源 头颈部WHO第四版

基因改变:融合基因MECT1-MAML2

鉴别诊断:
1.坏死性涎腺化生:坏死和鳞状化后小叶结构尚存,多为凝固性坏死,炎细胞浸润比黏液表皮样癌多且明显。

2.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应与之鉴别,后者可见PAS染色阳性,且基因检测:MECT1-MAML2融合改变。

参考资料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第四版》

《头颈部诊断病理学》

《口腔颌面外科病理学》

头颈部WHO第四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