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有一些温暖,让人瞬间感动

 nbknows 2023-03-06 发布于湖南
原创 布衣书生走天下 复利人生 2023-03-05 20:53 发表于安徽
收录于合集#2023年文章合集65个
我们啊三块木头 - 我们啊图片

王维有首小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从故乡来,肯定知道故乡的事,请问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梅花开了吗?

诗的意思很简单,关键是最后两句的理解。

古人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电话和远程视频,他们一旦背井离乡,回家就永远是一段跋山涉水的艰难旅程。与家人唯一的沟通方式,只有书信,但也不知道能不能寄到家,不知道信件在路上会耽搁多久。

哪怕踏上回家的路,心里也总是悬着,不知道自己离开这么久后,家里是否发生了什么变故。因为古人的寿命短,医学也不发达,哪怕是高门大户的青壮年,也很可能被一场寻常的病给夺去生命,小孩子夭折更是常见。

古人在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要远高于现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是怕听到坏消息。

古人比今人更不忍离别,渴望团聚,因为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

远方,是想象的铁轨延展的地方。我们从小就向往远方,直到真的定居外地,才知道,离开家乡后,很难再遇到一个地方,能像这里一样将我们完全接纳;而去到新城市后,我们也很难毫无保留地融入进去。

久在长安的王维,遇到故乡来的老友,按理说,应该最迫切想从他那知道老家父母亲人的近况,是否安好,儿时的玩伴是否无恙。

但为什么王维见到朋友,第一句问的竟然是:我家窗前的梅花开了吗?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对家人的思念一定远胜过窗前的梅花。如果王维是那样无情,只爱梅花,他这首诗又怎么会打动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

对此,有种解释是,梅花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如果连梅花都关心,其他的事一定更关心,所以不必在诗中多说。

这样解释也对,但总觉得缺点什么,或者说无法给我带来足够的感动。

有次,我看到我国台湾学者欧丽娟对这首诗的解读,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及难以名状的感动。

她说,海峡两岸因为历史原因,数百万人来到了这孤岛上,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三十年。当两岸逐渐开放,经过一段时间的通信后,隔绝三十年的亲人终于可以见面。

当一个老兵与弟弟见到面,双方满面沧桑,都不是记忆中那个年轻的小伙子了。他们有太多话要说,有太多问题要问,而没想到的是,老兵第一句话问的竟然是:家乡现在有没有电?

这句“家乡现在有没有电”与“寒梅著花未”是一样的情绪。老兵不会真的关心家乡有没有电,正如王维也不真的关心家里的梅花一样。

人在久别重逢、乍然相见的第一瞬间,在那样异常激动的心情下,为什么所问的,会是一个自己并不在乎的问题?

因为有太多关心的问题想知道,但这些问题又不敢问。比如分隔三十年,父母还健在吗?家中的妻子改嫁了吗?你们这些年过的怎么样?

越是重要的问题,越是害怕知道答案。

所以,人才会本能的先问出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等激动的心情平复后,有一定心理准备,再问出那些最想知道,又最害怕知道的问题。

而王维这首诗最高明的地方,就是捕捉到那第一瞬间的反应。也只有真正经历过,才明白这种感受,编是编不出来的。

不懂人性的人,很难读懂诗词;多读诗词,也能让我们更懂人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