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统计分析,近几年的全国禽肉产量在2361万吨,稳居世界第二,鹅肉产量165万吨,占全国肉禽市场的6.98%。鹅的养殖量全年约在6亿只左右,但是我国对鹅的年需求量大约为8-9亿羽,在国际市场上,鹅肉的需求量呈供不应求的状况,鹅肥肝,每吨3.5-4.5万美元,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国际中羽绒价格每吨约7.5万美元左右。  据统计,上海年需要鹅2000万羽,广州年需要7000~8000万羽,广西也在7000万羽左右,香港每天就需要10万羽。在国际市场上,鹅肉的需求量也呈明显增长趋势。 一羽苗鹅约需10-15元,养殖70~100天即可出售,共需饲料30斤左右,成本合计58-65元。按每公斤18元的售价,4.0-5.0公斤每羽,一羽鹅可卖70元以上,获利15~30元每羽。一个养殖户一年可饲养2-3批,一次3000羽既可以年均收入在数万元,肉鹅养殖的高收益直接带动了苗鹅的发展,品种好的苗鹅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影响肉鹅效益最大的时间段是脱温前育雏。育雏鹅的特点是,养殖密度大,需要人为干预进行升温,调控温度,栏舍内湿度大,通风不良,细菌滋生,繁殖快,饲喂全价料,青储添加少,痛风频发。 影响雏鹅成活的几大因素 1,高温,高湿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养殖的头号“威胁”,温度适宜最直观的表现为鹅群均匀分布,不扎堆,不靠边,温度会直接影响死亡率,温度过高导致鸡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增加,温度过低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极低温度会直接导致大面积死亡。湿度也是另一重要因素,应保持在每品种的最佳湿度,过高容易产生病原性细菌和霉菌,过低会因过于干燥导致粉尘多,诱发呼吸道疾病。  2,超标准的饲养密度 关于雏鹅的养殖密度,为有效利用鹅舍设施,一般雏鹅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最好用高为35公分的围栏将雏鹅分群,脱温后将饲养密度逐渐降低,而实际养殖中,利用简陋的养殖设备,不到200平米的养殖棚内,饲养超过4000羽以上的雏鹅,没有活动空间、采食、饮水、呼吸存在困难。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生长性能受到抑制,光吃料不生长,甚至直接被“物竞天择”,淘汰出局,直接影响收益  3,不良的通风环境 简陋的养殖设备,为到达保温的效果,会将环境进行密闭,仅依靠风机进行通风,基本的养殖棚的风机达不到最小通风量,高温高湿的环境助力于细菌,病菌的滋生,繁殖,细菌,病毒给雏鹅带来致命的危害,特别是霉菌毒素,对肝脏,肠道造成明显损伤,拉稀,腹泻等问题出现,雏鹅的抵抗力又不能阻挡损伤,造成大面积损伤。  4,极少青储饲料及高蛋白全价料 几乎所有的雏鹅都是吃全价饲料,全价饲料根据需求配置了较高的蛋白,高蛋白是诱发雏鹅痛风的主要原因,雏鹅痛风是近年来广泛流传的大规模暴发性疾病,2016 年首先在华东鹅主产区暴发,随后逐步波及广东省和东北地区等养鹅大省。此病主发于 20日龄内的雏鹅,发病率为 30%~50%,死亡率高达5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