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人来自中原?没错!宋元时期福建“四大方言”告诉你答案

 天涯心岸 2023-03-06 发布于福建

福建境内通行的主要是闽方言,一般认为它形成于唐代。它由于偏处东南隅,加以山川阻隔,故保留不少秦、汉古音。如各地闽语称锅为“鼎”即是秦汉用语;唐代诗人顾况有哀闽诗《囝》,各地闽方言至今仍称儿为“囝”,名词后缀(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子”)也用“囝”。战国及汉魏以后,陆续有吴、楚人入居闽北及闽东,闽语称人为“侬”、“呼鱼菜总称”为“鲑”皆是古吴语;称叫为“箬”、一为“蜀”,则是古楚语。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平闽守漳州,唐末王审知治闽封王,均带来大批中原部属,隋、唐中州语音遂成闽语主流。由于移民的时间及来源不同,加以入闽后社会生活状况的差异,尤其在五代至两宋三百多年间福建相对稳定发展,人口大量增加,逐步形成宋元时期闽语三大方言区。

  闽北建州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地区,今闽北方言称猪为“稀”、谓游玩为“嬉”,均为先秦、西汉说法,扬雄《方言》列为“楚语”。从朱熹诗的押韵及吴才老《韵补》内容,均可表明它们与今日闽北话语音相近。两宋时期,闽北经济、文化鼎盛,闽北方言尚未发生分化,可通称建州方言。

文章图片1

  福州自汉、唐以来一直是全省政治、文化中心。福州方言在闽东地区历来影响很大。今福州话称病情好转为“瘥”、几多为“若夥”,均是古楚语;地名通名为澳、墩,数花为“柎”,皆为古吴语;如说拿为“驮”、落下为“荡”、滴下为“谛”、母为“奶”、巷为“弄”、传染为“过”,以及“讨老妈,嫁老公”等说法,皆与吴方言相通。闽东方言历来通称为“福州话”。

  闽南泉州开发较早,宋、元时期人文荟萃,是经济繁荣的东方大港。泉州话是闽南话的早期代表,如称书曰“册”、粥曰“糜”、木板曰“枋”,均系汉语古称;浅滩称“濑”、呼堤为“埭”,是古吴语;脖子说“颔”、深水曰“潭”,是南楚语。又“徙(移动)、芳(香)、燃(烧火)、澹(湿)、洘(水干)、澈(稀)”等,闽南话说法皆甚一致。当时莆仙话尚未从闽南话中分出,上述方言词在今日莆田话中的说法仍同于闽南话而异于闽东话。宋代,随着人口膨胀、外流,泉州话流播于粤东潮州,还远传雷州、琼州、台湾及琉球等地。迁往潮州、雷州、琼州的闽人后裔,至今仍相传祖上系来自莆田“荔枝村”,其方言仍属闽南方言。由此可证宋代莆仙话和闽南话是类同的。

  中唐以后,北方汉人由赣入闽,经宁化石壁村中转播迁,汀州人口剧增。五代、两宋,陆续又有北方汉人沿此通道迁入,形成早期“客家”人。当时,闽西汀州客家方言与赣南、粤东(梅州)一带的语言差别不大。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