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新许氏溯源

 新用户9807ZgS8 2023-03-06 发布于湖南

一、许姓简介

许姓,出自姜姓,以国为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也是中华民族之大姓之一,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列第二十位。秦汉时期,许姓人口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隋唐时期部分许姓人口大举南迁,主要是向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省迁移。宋朝时期,许姓人口大约5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4%,排在26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江西、河北、浙江、福建和湖南。明朝时期,许姓人口约6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71%,仍排在26位,许姓聚居重心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并向台湾迁徙。明末和清朝时期,许姓大量人口向西南迁徙,全国已分别形成了粤闽台、豫鲁冀、皖苏浙、湘云川为中心的四个许姓聚集地区。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许姓人口为898.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6%,在姓氏排名中仍排在26位。许姓在台湾排名第11位,人口54.8万人,占全台人口的2.33%。湖南许氏主要分布于岳阳、长沙、湘潭、益阳、郴州、永州、衡阳、耒阳、醴陵、炎陵、邵阳、武冈、新宁、洞口、隆回、芷江、新化、会同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大小支系1800多支,人口达58万之多。

二、炎帝传说

据史料记载:炎帝,母妊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长于姜水,因以姜为姓,为神农氏,称历山氏,有圣德,为火德王,故称炎帝。之后子孙繁衍。

到尧舜时期,炎帝裔孙伯夷为四岳之官,主持祭祀,谓之太岳,为四岳之首,佐禹治水有功,舜封他为吕侯,故称吕氏,分支发展为齐、许、申等。伯夷后裔姜氏,佐周克商有功,受周武王封为男爵。在许之地建立许国,以国为氏。

东汉文学家许慎叙其祖源∶"曾曾小子,祖自炎帝,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候于许。"由此说明许氏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之苗裔。炎帝神农氏乃我许族远祖也。

三、许氏得姓

我国姓氏得姓的来源非常广泛;有以国为姓,有以居住地为姓,有以树木花草为姓,有以祖先的官职或职业为姓,还有帝王赐姓或跟其主人姓,改姓等。他们大都有一番不平凡的来历。

究其许姓起源来讲,其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许由为祖。在上古尧舜时期,有一高士贤人——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二千一百五十年,居阳城槐里(现河南登封,箕山槐里村)。他有治国的才能,是一位道德很高尚的人。尧帝欲让君位给他,他退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居。尧帝又派人召他为九州之长,他则洗耳于颖水之滨,不愿闻之,隐居山林,许由逝世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其后人以由隐于箕山"许"取其名讳为氏,遂以为姓,许由公应为我许氏开姓始祖。

(二)出自姜姓,以国为姓。源于伯夷,伯夷,字羲和,号太岳,虞舜时治水有功,封为吕候,又称吕伯夷,后吕候佐夏禹立法,作吕刑有功,功高如岳,掌管东、西、南、北四方的四岳之首,旨为“太岳”之官。后来子孙以伯夷的官名“太岳”为堂号—太岳堂。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周时期,太岳伯夷的后裔姜氏佐周克商有功,得封于许,在许地建立许国。(今河南许昌东),开国君主——文叔是太岳伯夷后裔,姜姓、吕氏、故称姜文叔或吕叔,文叔先君以国为姓,谓许文叔。

文叔公建立许国后,后裔都以许为姓氏,延续至今已有三干多年,代传一百三十多世,追溯到尧舜时期,文叔公应该是四岳之首伯夷之直系后裔(第十八世孙),文叔公以国为姓,是我许氏得姓始祖。

四、许国沧桑

史书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武王姬灭商后,论功行赏、分封了众多诸侯,史有"八百诸侯"之说。周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邦国,以屏周。文叔及其所属氏族部落,被分封于许地,文叔公在许地建国授官设吏,成立了许国。许文叔为许国开国国君,国民大都以许为姓。

当初许国都城,就在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城东二十公里,张藩古城四周,这里就是当时许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整个中原的交通枢纽。许国当时管辖范围,从都城向四周辐射,方圆三百公里左右,包括今许昌县、临颖县、鄢陵县西南等广大地区。是当时称之为中原的中原. 土地肥沃,出产丰富,交通便捷,在当时的地理位置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在当时许国国君文叔公。是很受周武王器重的诸侯国君之一。

西周当时封帮建国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这样就加强了周王朝与各诸侯邦国的纽带关系,形成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机构,当时周天子被尊称为"天下宗主",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各诸侯邦国年年向他进贡,岁岁来朝,同时他还规定各诸侯邦国之间不准发动战争和向外扩张,否则就会受到周天子的惩罚或派兵征讨,周朝在前三百多年间,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在此时期,许国在许氏先贤的统领下,国家逐渐富强起来,国民过着太平安宁无忧无虑的平静日子。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已过了三百八十余年,在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我国开始进入春秋时期,周朝王权逐渐衰落,天子已无力控制各诸侯邦国,部分诸侯邦国逐渐强大起来,纷纷起来称王称霸,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国小地肥、四周豪强大国虎视眈眈,许国只好小心翼翼周旋于各强国之间,但仍然屡遭四周豪强侵犯。在公元前五百七十六年,饱受他国侵犯和掠夺的许国,已痛失大片土地,无奈之下,第十五世国君许灵公(字宁)只好将国都迁至叶(今河南叶县),成为楚国的国中国(附属国)。但许国仍不得安宁,楚国王经常令其迁徙,许国国都先后迁至毫州、随州、容城(河南鲁山县)等地,这样多次迁徙许国已是国穷财尽,再也无法抵御入侵之敌、到建国第十七世,许国被郑国所灭,国君许斯被俘。

从许国开国始祖文叔先君在许昌开创基业以来,许国已经走过了六百余年的沧桑岁月,后来在楚国的帮助下,许国后裔又重新建立了许国,持续了一百余年,到公元前三百七十五年,许国第二十四世国君时,许国被楚国所灭。延续了七百多年的许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许氏先祖们开始流亡天涯,分居八方,子孙繁衍各地。

五、高阳郡

秦朝末年,为躲避战乱,住在容城的高逸之士许猗,举家迁徙到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县)新城都乡乐善里隐居,成为高阳许氏的开基祖。

进入汉朝后,许猗的玄孙许毗,官至侍中太常,位列九卿。

许毗的儿子许德,先是出任安定郡(今甘肃平凉市、宁夏西部一带)太守,后转任汝南郡(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最后在汝南郡平舆县定居下来,成为汝南郡的开基公。

许德有4个儿子∶许据、许政、许邀、许劲。

许据官至大司农,被许氏宗谱奉为始祖。许据的儿子许允,许允官至曹魏政权中领军镇北将军。许允有许武、许寄、许猛3个儿子,许猛官至晋朝的幽州刺史。

许猛的儿子许式,官至晋朝平原郡太守。许式有两个儿子许皈、许迈,许皈官至司徒、司农,后来被奉为高阳许氏南支祖;许迈官至东海郡太守,后来被奉为高阳许氏北支祖。

高阳、汝南后来成为许姓最为有名的两个郡望。

六、武新许氏

树发千杈归于根,江河万里皆有源。

许氏族谱记载:我之远祖,景衡公,生于浙江瑞安县,绍圣元年(1094年)中进士第,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京(河南开封)为宋高宗朝廷宰执,建炎元年(1127)丁未十月金兵入侵。公随驾扬州二年,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保卫河山,帝皆不纳。初,朝廷有重大政事景衡必请问进谏,后因朝宰黄潜善、副相汪伯彦等投降派以为异己,以渡江南幸之议,为许景衡罪,遂罢其官。景衡公行至瓜州(今江苏省邗江县瓜州镇)得暍疾卒。景衡公得程颐之学,志虑忠纯。既卒,帝思之云:“朕 自即位以来,执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许景衡耳。”景衡公虽贬以死,但他忠直爱国,英风义节,万古犹存。翌年,副帅宗泽,亦积忧成疾身亡。接着,由岳飞(祖母许氏)继承许景衡、宗泽等遗志,力主抗金,大败金兵,血战十年,收复失地。

景衡公生有四子:长子小一,次子小四,三子小七,四子小九。九年最少,浮釜父极于瓜州,冀时平归葬。三年已酉春,金粘没喝大举侵犯,陷天长军,帝得报驰于瓜州,觅得小舟,南渡镇江,遂如临安(今杭州)。我先祖兄弟亦夺渡常州,兵荒马乱,流离奔窜,不遑相顾,各求栖息。为避金兵侵犯;小一公居无锡之洛社,小四公居镇泽之源泉,小七公居宜兴之白筛岭,子孙绳绳,宜兴尤盛。惟小九公以马踞孤峰高峙,五湖周堑,地势幽阻,兵戈罕至,遂居,至今宗族繁衍,散居四方,术学儒林与工农商贾者,犹未遑询考。

自明代以来,我许氏家族世居湖南武冈。始祖道光公,字致勋,祖籍无锡县大市桥,光公佐明太祖西征,路经湖南武冈,目睹景山风物,慨然卜栖落籍。道光公生于洪武五年(1372)壬子五月十六日午时。在西征中,先任广西桂林府知府,后带兵携长子德清镇守广东香山协南海口,抵御外侮,得功升为山西粮道,又得功升为四川藩台,再得功升为广西巡抚,后在云贵滕远州带兵得功升为武节将军。文武冠诰,荣归梓里,居湖南衡州府,后居武冈。卒未详,葬于衡阳县狮子桥斯洋井凤形山,离城135华里。元配尤宜人,生于洪武五年壬子十月初十日子时,卒未详,葬于武冈城北罗围,授荣诰一品夫人。尤氏婆婆生五子:清、旺、安、钦、祥。次配周氏,生于洪武八年四月十一日辰时,生三子:富、贵、忠,卒于宣德十年乙卯正月初三日子时,葬于衡阳县狮子桥斯洋井凤形山脚下。

道光公生八子及其后裔居住分布如下:

长子德清公住湖南武冈,襲爵楚省辰沅镇抚,生二子:忠公、权公。忠公后裔住武冈县城关镇、法相岩乡冷水庙、杨家坝、黄家寨、塘富冲、龙溪乡龙溪桥、姚水塘、城西乡许家巷;权公后裔住武冈城关镇、新东乡许家冲、龙田乡龙井村、城西乡石龙冲、安心乡许家铺、双田乡上抄江许家垅、沿塘、上石牛、唐家冲、汪家坪许家、勒石乡芹菜塘许家和贵州、四川等地。

次子德旺公,明广西桂林府知府,住湖南新宁、生四子:大鹏、大显、大猷、大明,其后裔住新宁县全境,城林冲、柏叶塘、私纪塘、哈蟆田、烟村、清水坝、罗洪、白沙、水头;武冈双田乡上抄江、东山、杨家坝;邵阳县五丰铺、花街和四川富顺、遂宁、珙县、中江、大英县等地。

三子德安公,住湖南武冈,生子一:仲华,其后裔住武冈朱溪乡双井铺,龙溪乡唐富山和双田乡田心村许家等地。

四子德钦公,住湖南武冈,生一子:世荣,其后裔居武冈石羊乡白溪冲和常宁县南乡五里牌许家等地。

五子德祥公,住湖南洞口,生二子:大全、大荣,其后裔住洞口县灌塘、杉木、岩里董家、南岳、大水、高沙和四川遂宁、仁寿等地。

六子德富公,住湖南衡阳,生三子:世梁、世栋、世松,其后裔住衡阳县狮子桥许家等地。

七子德贵公,住湖南耒阳,生五子:世元、世亨、世利、世贞、世乾,其后裔居耒阳市许家冲等地。

八子德忠公,住湖南衡山,生七子:世澜、世清、世湘、世洁、世聚、世滨、世淮,其后裔住衡山县王子城许家等地。

七、许氏族谱

据族稿旧序载:许氏族谱于旧明万历年间先祖就着手寻根溯源,绘制脉络图。万历初文东公(清公房九世祖,编者注,下同)北上绕道于江南无锡县得悉先人故址后,大伸公(清公房八世祖)与应宿公(清公房九世祖)湖广下科偶于许店,问答知为同宗,出族谱览之,实系小九公子孙,因膡其序以归,存为后人合族张本。一直到大伸公嫡孙登进公、登名公、登前公、登庸公,登上公这个年代,历经几代宗亲的努力,溯其流,寻其枝,明世系,绘谱稿,辗转奔波,风餐露宿,终于清乾隆56年(辛亥)成谱,备受艰辛。

历次族谱成谱时间:

许氏族谱初修于清乾隆56年(辛亥),公元1791年,距今231年;

续修于道光21年(辛丑),公元1841年;

三修于同治12年(癸酉),公元1873年;

四修于光绪28年(壬寅),公元1902年;

五修于民国22年(癸酉),公元1933年;

六修于公元1992年(壬申);

而今,公元2022年(壬寅)七修谱成。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知古今;

地方有志,明沿革,载政绩,记衍变;

家族有谱,辨世系,昭亲睦,别长幼。

史、志、谱三者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彰显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之魅力!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每个人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愿我族宗亲:

继传祖训,蓄发展之势;

弘扬家风,励后代赶超。

我祖恩德,万古流芳;

子孙万代,兴旺永昌!

  道光公旺公房21世嗣孙 毓忠 号凉柏(柏叶塘) 撰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